《七君子图》:从七友到六逸再到七君子,终于绽放了其艺术魅力

竹子有很多用途,竹笋可以食用,成年的竹子可以坐竹筏、房子等等,现代社会用到竹子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杯子、笔筒、筷子等,但在中国,竹子除了其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是一种文化象征,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可见竹子在中国的地位。

仔细翻阅词典或者诗集,就会发现关于竹的成语和词汇有很多,比如势如破竹、青梅竹马、胸有成竹等等。有关竹子的诗集也很多,比如《竹山词》、《竹坡词》、《竹枝词》等等。还有以竹命名的组合——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还有画竹子出名的画家,比如清朝的郑板桥就是以画竹闻名天下。

而苏州博物馆的《七君子图》则是竹画中的上上之作,请注意,《七君子图》并不是一幅画,而是七幅画,囊括了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这六人的同主题画作,实属难得。画芯全长约十米,宽三十六点五厘米。卷中六人所绘之竹,虽形态笔法各异,但都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了竹的清逸意境。

虽然大家都很少听闻这六个人,但都是元朝著名的画家,而《七君子图》中有两幅目前孤品,那么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了。曾有国内的顶级鉴定大师鉴定欣赏过《七君子图》,断定其价值逾亿。当然《七君子图》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毕竟钱没了可以再赚,而这这组图画如果没有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幅《七君子图》有据可考的是苏州顾氏过云楼收藏,顾氏过云楼是近代闻名于世的书画、古籍收藏之所,享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过云楼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其修建者顾文彬,清元和(今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任浙江宁绍道台时,在苏州城铁瓶巷内建过云楼并其后花园怡园。一落成,顾文彬便告病辞官,回归故里,凭毕生之力,钟情于古书画的收藏,广藏大量晋唐明清名家书画,这幅《七君子图》就是其中贵重的一幅。

顾家也为《七君子图》做了收藏的考证,康熙年间的收藏家缪曰藻在《寓意录》中最早记录了一张名为《竹林七友》的长卷,应该就是《七君子图》,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收藏家把元朝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五位大画家的墨竹逐一收裱在同一长卷中,柯九思与顾定之各二件作品,一共七件,得名“竹林七友”。这个时候的竹林七友虽然也是七幅画,但是跟现在的不一样,到了乾隆时为乔崇修所藏,但顾定之作品已经遗失了,于是更名为《竹溪六逸》。后来几经辗转,顾麟士从另一位藏家李苏邻手中购得了这张长卷后,同时又得到了一张吴镇的墨竹横幅,尺寸悉合,取以配入,这张图又从“六逸”长成了“七友”,故今得名《七君子图》。

建国以后,顾氏后人在动乱的十年曾多次表达捐赠过云楼收藏的文物给苏州博物馆,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此事一直未达成,到了最混乱时期,考虑到文物的重要性,顾氏后人强烈要求苏州博物馆接收文物,为了保护这些文物,苏州博物馆接收了该批文物。

直到1992年,政策有了变化。考虑到这幅画的珍贵性,苏州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了这件事情,国家文物局对画做了鉴定,鉴定为一级国宝,并且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

2006年,苏州博物馆重建后开馆,重新收集民间文物也成了重中之重,对于这幅画,苏州博物馆也跟顾氏后人多次沟通,顾氏后人终于答应有偿捐赠文物,这幅《七君子图》也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而这《七君子图》能够流传接近千年而没有损坏,对于后世子孙来说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为什么竹子能够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呢?

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画种。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竹子是君子的象征,而名家画的竹子则更加有价值了,《七君子图》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七君子图》是唯一一件除了两塔文物之外的镇馆之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