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王安忆:过去的生活

作者┃王安忆  主播┃蓝调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

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

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

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

这种生活养育着人生的希望,今年过了有明年,明年过了还有后年,一点不是得过且过。不像今天,四处是一次性的用具,用过了事,今天过了,明天就不过了。这样的短期行为,挥霍资源不说,还挥霍生活的兴致,多少带着些“混”。

梅雨季节时,满目的花尼龙伞,却大多是残败的。或是伞骨折了,或是伞面脱落下来,翻了一半边上去,雨水从不吃水的化纤布面上倾泻而下,伞又多半很小,柄也短,人缩在里面躲雨。

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

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

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

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

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

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这晚,去一家常去的饭店吃晚饭,因有事,只要了两碗冷面。其时,生意正旺。

老板和伙计上上下下地跑,送上活蛇活鱼给客人检验,复又回去,过一时,就端上了滚热的鱼虾蛇鳖。就是不给你上冷面,死活催也不上,生生打发走人。

现在的生意也是如此,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生活,变得没什么指望。

王安忆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END

(0)

相关推荐

  • 今夜星光灿烂经典语录

    选择是个大难题,有时候,选择花去了你所有的时间,而你依然不知道,你能够做什么. --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 "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 ...

  • 一个人的路程——牛牛作品

    人孤独到最深处就成了孤僻,无力挤进别人的世界,也将自己封闭.我从来不相信永久的东西或者扛不了的事.那些本该永久的东西还是会失去,那些哭着面对不了的事还是咬着牙扛下了,每个懦弱的人最终都会强大无畏,这之 ...

  • 过去个生活

    沪语朗读:肖德生 朗读者 过去个生活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作者:王安忆 改编:丁迪蒙 朗读:肖德生 有一日天,走勒上海虹桥开发区前头个天山路浪,陈旧个工房住宅楼下个路旁边,两个老太太勒相互打招呼 ...

  • 张怡微:艺术与阅读,王安忆的美学生活和精神世界

    近期,作家王安忆新书<戏说--王安忆谈艺术>和<遥想手工业时代--王安忆谈外国文学>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青年作家张怡微在读了这两本书后认为,从中可以基本了解王安忆此生对于&q ...

  • 王安忆 | 中国的影视剧为什么总是缺乏生活常识

    文:王安忆  编:木叶 现在都喜欢说"文化","文化"这概念过于伟大了,其实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点常识.很多情理都是从常识里生出来的,缺乏常识就情理不通了,也就是人 ...

  • 王安忆 : 我们的影视作品里,总是缺乏日常生活的常识

    我们的影视作品里 总是缺乏日常生活的常识 文:王安忆  编:木叶 现在都喜欢说"文化","文化"这概念过于伟大了,其实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点常识.很多情理都是从常识 ...

  • 王安忆:生活,变得没什么指望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 ...

  • 人物|教授王安忆:是叙述令生活变得更有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王安忆除了是中国一位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教授. 王安忆 2020年秋天,王安忆教授在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专业开设了一门新课--"非虚构写作实践".这 ...

  • 王安忆 : 我们的影视作品里,总是缺乏生活的常识

    非非马FM 荐·书 声明: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 今天推荐我特别喜欢的作家王安忆的新书<戏说>,一本谈艺术的书.摘其中部分精彩文字与大家分享,她对中国影视作品中的通病点评犀利.一针见血. 作者 ...

  • 名家谈写作 | 王安忆谈《巴黎圣母院》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或许某一句话便能让茫茫书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王安忆 今天我 ...

  • 【名师名家名人坛】​最受欢迎的女作家王安忆​ |李远荣(中国香港)

    名人与我有约(李远荣)专辑之五十六 提示:王安忆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他的成名著作是小说<小鲍庄>,他多次应香港作家联会邀请访港,我都有份接待,因为我是作联秘书长,因而与王安忆稔熟, ...

  • 名家谈写作 | 王安忆:小说的感情问题

    小说的感情问题 文|王安忆 这堂课我要讲小说的感情问题.情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可以说是本源,已经接近到创作者的本体了,事情就难办了.大家看见,即使我谈思想,都在尽可能以量化的方式,我知道创作其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