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何种影响?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衡阳市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年仍用旧名。因隐居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后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

王船山少“负奇才”,称“神童”。4岁与二哥王参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十三经》,8岁卒业私熟,10岁从父读《五经经义》及大量古代哲学和史学典籍,12岁能咏诗作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他勤悬著述凡40年、有著作100余种,400余卷,近800万字;他崇尚道学,排佛、儒学。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在哲学思想上,辟朱(熹)程(程颐,程颗)“理在气先”“道在器先”和陆王“心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而归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

船山思想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王船山勇敢面对“天崩地解”、改朝换代、社会变革以及传统文化内在危机的历史挑战,他站在历史高度,对社会历史深刻反思,对传统文化批判总结,自觉置身于现实生活中,承担起从思想领域去反映时代精神的历史重任。他推吐纳新,开辟生面,创立了博大精深、气势宏伟的思想体系。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他务实求真、“趋时更新”的理论品质,闪烁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经世致用的鲜明特点,从而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对后世,尤其是对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知识全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