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下半场,是做减法
所有人最终都会做减法,因为精力不允许,这是客观因素。
而喝茶做减法,其实更直白:身体不允许,胃不允许。你不可能喝遍六大茶类,喝到老。找到适合自己的,择一茶,日日饮,挺不错,这是身体适应兼口感适应后的主观因素。
云南由于生物多样性的风貌及其丰富多变性的气候特征,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边有雨,那边晴的多样化气候现象,导致一方水土养一方普洱茶,不同的土壤生态环境滋养出来的普洱茶,具有不同的滋味特征,地域风味差异化特征很明显,如易武的柔,布朗的厚,冰岛的甜等等,这也是吸引万千普洱茶友的原因,千山千味,众口可调,总有一种味道会被某个茶友所青睐。
是故,很多普洱茶人在喝茶的路上,追求一山一味,追求丰富多变的口感,喝遍千山味,尝遍千种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很多人是越来越懂茶了,喝的也越来越繁杂,但同时,愈喝愈迷茫者,也所在多有。
只有少部分人,走出了普洱茶千山千味的迷雾,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一个人其实需要的并不多。比如有人,且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很多的茶友,发烧友,骨灰级茶友,他们纵览千山、尝遍千味后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共同走向了历史悠久的古六山重镇——易武,传说中的“易武是普洱茶人的最后一站、终点站”之类云云,因此而来。
其实喝茶喝到了一定的茶龄和程度之后,并不需要太多、太杂。喝茶也像一个人生活中的其它饮食日常,“万物归一” ,万般爱好,只会留下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心头好,比如一对夫妻会准确的说出对方最心爱的食物、酒类、烟种等等,茶也一样,一定会有特别钟爱的某个品类,某个茶区,比如有人喜欢喝易武的熟茶,这是一种很准确的标识和辨识度,其实就是一种标签,你脑门上写着你是什么谜,比如周伯通是武痴,令狐冲是酒虫,段誉是王语嫣的跟屁虫......
我们大多数喝普洱茶的人一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多而杂,后是专而一。专注的人应该是专而精。因为初次品尝,不知道哪个会更好,品多了发现还有更好的,品着品着发现,这个也好,那个也不赖,等品久了才发现,什么茶才是更适合自己的。
越懂茶未必是好事,贪多更不是好事。首先,你的身体是不允许你去接受这么多丰富多变的茶类的,其次,你的味蕾最终会倾向于喜欢接受某种专一的口感,也许是你的感官触觉被某种茶类吸引后同化了,也许是你的肠道菌群被调节和适应了(比如喝熟茶),咱也说不清,但很多人很清楚明白,自己最喜欢某种口味的茶。
所以一个人在喝茶的路上,不是越懂茶,就越好,也许这样子往往会进入另一个误区,不断的品新尝异,求新求变,最后越来越迷茫:山穷水尽疑无路。是真的无路!而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应该是:越来越明白适合自己的是什么,而且是身体需要什么,先让身体适应后,再求诸于口感的适应性!毕竟喝茶是一辈子的事,健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茶,首先是符合人体适应性,其次才是满足口感的适应性。抛却健康,一切免谈。如果身体抵触、反感,甚至不适,这茶不管有多吸引你的嘴巴,它都是不适的。
总之,喝茶的下半场,是做减法,可以多喝,常喝,但不喝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