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驼峰航线”仅8百公里,为何却是世界上最险恶的航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寇迅速攻占了我国东南沿海多个重要港口,并派出海军封锁海岸线。1941年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寇攻占了香港,并派兵攻入缅甸,切断了中国坚持抗战的两条重要补给线,使大量的国际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美两国决定于1942年4月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由美国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共同承担空运的任务。这条航线总航程约800公里,却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需要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脉、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等多处天险,很多都是海拔4500——5500米左右的高峰,最高海拔在7000米以上。

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与耐力。另外,驼峰航线还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有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气候。从西面来的低气压沿喜马拉雅山移向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驼峰,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高气压团以及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低气压团进行激烈的撞击,使得暴风雨、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都成为常有的事情。有时,气候急促变化使飞机的水平飞行受到影响,会使货物撞击舱壁,甚至被甩出飞机。

除了气候和地形因素外,往返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还可能遭到从缅甸北部机场起飞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拦截,由于无法安排战斗机护航,所以一旦遭遇日本飞机拦截,只能采取超低空飞行等方式来躲避,坠机的风险大大增加。但即便如此,中美航空队还是从不间断的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

从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驼峰航线运入了武器弹药、医药与医疗器材、飞机车辆零部件及各种机械油料、军工被服等中国抗日战场所急需的物资。据权威统计,81%的援华物资通过“驼峰航线”空运完成,中美双方先后投入飞机2200余架,参加人数84000多人(含机场劳工),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共计运输73万多吨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

其中美国陆军空运队运送物资65万吨,总价值约7.8亿美元。中国航空公司作为唯一参与“驼峰航线”空运的民航公司,利用有限的100架运输机,先后在“驼峰航线”飞行161139小时,往返飞行43611架次,载运了74809吨物资(约占驼峰空运量的11.51%),运送旅客37422人次(大部分参加了中国驻印军)。

在“驼峰航线”运输的过程中,中美双方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共损失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的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从战损比率看,已经超过了轰炸德国时的飞机损失率。其中,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人员107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