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修改版) 诗歌笔记十一——二十
十一
我写旧体诗以来,很多朋友问过我什么是平仄。我说,这个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声,阴平、阳平是平声,上[shǎnɡ]声、去声是仄声。说得更通俗一点,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不过,古代的平仄和今天是有区别的。诗和词是按照古四声,曲和今天的普通话是按照新四声(当然,曲韵和普通话还有细微的差别,不过两者已经很接近了)。古四声不同于新四声,不是阴阳上去,而是平上去入。具体说来,那个时候平声不分阴阳。平水韵中平声也分两卷,只是因为字太多,才分上下卷,并不是按阴阳来分的。古代有一部分上声字今天变成了去声,不过这一点也可以忽略,因为上声和去声都属于仄声,古体诗中上声韵和去声韵有时也可以通押。入声是新四声中没有的东西。今天的入声字读音就分别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当然,也有部分字读音和今天完全不同,这一点前面也讲过。
我们读古典诗歌可以按照普通话,但是心里要知道,古今语音是有差异的。曾经有人听我讲了平仄之后,他竟然用普通话的平仄来对一首诗进行分析,说怎么和我讲的不一样,结果闹了笑话。正因为古今语音有差异,我们可以用普通话读古典诗歌,但不能用普通话的读音标注古典诗歌的平仄。
十二
韵和韵母并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却把两者混为一谈。
曾经有人问过我一个很愚蠢的问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的韵母是enɡ,'情’的韵母是inɡ,它们怎么是押韵的呢?”我说:“你犯了两个错误。首先,韵和韵母不是一回事。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押韵,例如ɑn和uɑn押韵,en和un(uen的简写)押韵;韵母读音接近也可以算押韵,如e和o押韵,inɡ和enɡ押韵等。另外,你选的是一首古人的诗歌。古人用的韵当然是古韵,怎么会按照今天的普通话新韵?”
十三
近体诗的对仗,诗人为了语言的婉转,专门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双声的如刘因的《白沟》,“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幽燕”对“丰沛”;叠韵的如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骑”,“依稀”对“变幻”;叠音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对“滚滚”。
在这里我们有两点要区分。一是,近体诗对仗中说的双声、叠韵、叠音和现代汉语中讲的双声、叠韵、叠音有区别。现代汉语中的双声、叠韵、叠音这三类词都是单纯词,不能是合成词。例如,“参差”是双声词,每个字拆开就没有实意。同样,“窈窕”是叠韵词,每个字也不能拆开。“猩猩”是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妈妈”是合成词中的重叠式,而不是叠音词。近体诗对仗中的双声、叠韵、叠音就没有这个限制。例如,我们举的例子中的“幽燕”“丰沛”和“变幻”就不是单纯词,而是并列式的合成词。二是,古代的双声、叠韵和现代汉语不完全一一对应,因为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丰沛”是双声,有人会奇怪,它们声母不一样啊!其实,古代没有声母f,今天声母读f的字古代一般读b、p(这是大致的说法,古代的声母比这个复杂,因为不光有送气音[p']和不送气音[p],还分轻音[p]和浊音[b])。还有杜甫的《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明”,“联拳”和“拨刺”(“刺”有的版本写作“剌”,个人认为还是“刺”好)就是叠韵相对。有人会说,“拨刺”怎么是叠韵呢?它们韵母今天完全不同啊!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都在入声“曷”韵。
十四
平水韵有106韵,和今天的普通话出入很大,而且很难记忆。于是,有人提议,今天写旧体诗可以采用中华新韵十八韵:麻(ɑ)、波(o)、哥(e)、皆(ie)、模(u)、支(i,平、翘舌音韵母)、儿(er)、鱼(ü)、齐(i)、开(ɑi)、微(ei)、豪(ɑo)、侯(ou)、寒(ɑn)、痕(en)、唐(ɑnɡ)、庚(enɡ)、东(onɡ)。这个体系按照普通话,简单易学,我很赞同这个提议。也有人主张用十三辙写旧体诗。十三辙是对十八韵的进一步合并,也就是说波哥合并、支儿鱼齐合并、庚东合并。当然,也有人说十三辙不适合写旧体诗。还有的人认为,词韵是对平水韵的合并,建议搞诗词通韵。关于旧体诗的音韵改革,也有很多其他的观点,如十六韵、十四韵等,这里不一一展开。
当然,也有很多守成型的人,主张近体诗必须按照平水韵,词必须按照词林正韵,曲必须按照中原音韵。其实,这样就过于保守了。古代的韵书和今天的实际出入很大,人们掌握起来确实有难度。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在全国通行,按照新韵写出的诗歌符合实际的语音,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朗朗上口。即使我们找古人的作品,偶尔也有出韵的情况。因为古人并不是把韵书编好了才写第一首诗的。不管是近体诗、词还是曲,都是先有大量的作品,然后根据实际作品用韵情况归纳编写的。因此,我们即使看到有的诗人的作品出韵,也是正常的。
不过,旧体诗的传承说到底还要靠实际作品说话。如果我们不去参与具体的创作,老是去争论该用什么韵这样的理论问题,那是得不偿失的。我本人写旧体诗就是一部分用古韵,一部分用新韵,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
十五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多音字,其实古代也有多音字。还有的字,有两种读音,意义却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写近体诗或词,依照古韵,这样的字很好处理,按平声可以,按仄声也可以。我们湖北有一个刘南陔先生,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说这些字是平水韵中的“赖子”(借用打牌斗地主的名词)。
例如,“看”表示观看,既可以读平声,也可以读仄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读平声。“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里读去声。还比如,“过”也是既可以读平声,也可以读仄声。“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里读平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读仄声。
十六
我们讲了中国诗歌的分类,也讲了音韵、平仄,接下来我们就从先秦的诗歌入手,依次往后讲。
《诗经 邶风 谷风》有两句“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我们读起来会觉得很奇怪。夫妻怎么是兄弟呢?他们又不是同性恋。其实,在古汉语中,兄弟这个词的外延比今天要大一些,女的也可以叫兄弟,今天说的兄弟姐妹在古代都可以叫兄弟。这么解释,这两句才讲得通。还比如,《诗经 卫风 氓》里面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里的兄弟也一样,指的是女子娘家的兄弟姐妹。
我这么说并非没有根据,《孟子》就说:“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直到明代,归有光的《沈贞甫墓志铭》还说:“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今天湖北的咸宁方言里,女的也可以叫兄弟。
十七
我们都知道,《诗经》中有很多讲男欢女爱的作品。对这些诗歌的主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毛诗序》认为这些作品是以男女喻君臣的,开头就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直到近代,章炳麟在讲国学时还是这么说的。章炳麟认为《诗经》和《楚辞》一样,都是用男女喻君臣,不能简单地当做爱情诗来解读。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作品就是讲男女关系的,和君臣关系毫不相干。南宋的朱熹后来就批评过前人的某些观点。例如,他认为把《关雎》解释成后妃之德是不通的。他也指出《氓》就是弃妇的自怨。这些是值得肯定的,朱熹懂得就诗论诗,不能穿凿附会。不过,朱熹毕竟是站在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他说弃妇不值得同情,这就要不得了。
其实,我们今天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这些诗歌就是讲男女爱情的,没有必要无限引申。古代儒家后来把《诗经》奉为经典,当然要穿凿附会,什么都往忠君爱国上面扯。其实,《诗经》和《楚辞》是不同的。《楚辞》大部分作品是屈原托物言志,当然要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而《诗经》大部分是民歌,所以这样的作品就是讲爱情的,最初产生时和君臣关系是不相干的。
十八
我们的古代文学史说《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我想说,这种说法是很牵强的。《诗经》中讲男欢女爱的作品就没有浪漫主义吗?《楚辞》的主要作品反映了屈原对楚国国家、人民命运的担忧,里面就没有现实主义吗?《诗经》和《楚辞》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具体的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特征,不能简单地说那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说到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些都是西方的名词,强行嫁接到中国,尤其是中国古代,总是不合适的。还有人将中国的诗歌比照西方诗歌,分为自由诗、格律诗等等,这也是牵强的。有人说中国古典诗歌(或旧体诗)中,近体诗和格律诗是同义词,我觉得这也是不科学的。除了近体诗,词和曲不讲格律吗?古体诗和近体诗比起来,格律宽松一些,但你能说古体诗就是自由诗吗?那好像也说不通啊!英文诗歌历史上可以分为格律诗、无韵诗和自由诗,但中国的诗歌按照这个分法就是削足适履。新诗和旧体诗又不同了,新诗就是用白话文写的,韵律、节奏本身就不固定。你强行地分格律诗、自由诗,请问两者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十九
《陌上桑》的开头是“日出东南隅”,有的参考书说“东南”是偏义复词,偏向“东”,“南”不用翻译出来。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东南就是东南,根本不是什么偏义复词。汉朝时,中国的领土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今天南方很多地方还不是中国的,而太阳直射的地方最北边也不会超过北回归线。我们中国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当然不是正东方,而是东边偏南一点。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地理现象,这是很了不起的。
《陌上桑》作为汉乐府,采集的是民歌。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是很有智慧的,这样一句诗就蕴含着科学道理。
二十
我们读曹操的诗《蒿里行》,里面有“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样的句子。读到这几句,我们觉得曹操非常同情老百姓,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在史书上看到曹操屠城的记载。一个人如果真的关心老百姓,有仁爱之心,怎么又会屠城呢?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文如其人”的说法有时候是不靠谱的。很多人在文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