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从成长到步入社会,从家长口中听到最多的便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有的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口才能力突出,有的情商智商双高,有的在科学动脑和手工方面碾压同龄人。
于是家长在对比中变得越发焦虑,扬言给孩子快乐童年的父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鸡娃”式教育。
孩子背不动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家长挣不够的学费,时间上不足的陪伴,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这些是传统教育的通病,是大环境下的常见现象。而为了给我们祖国的花朵更多身心自由,今年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即丰富课堂内容,减少超前培训学习。双减政策似乎给家长和学校指明了一条道路,让教育回归本质——寓教于乐。然而这看似“减”之下,还是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焦虑。
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其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或活泼或安静,或思维敏捷或逻辑缜密。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天赋异禀,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有极强的领悟力,有些学生确实需要一些课外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
尽管政策中已经明确提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可一些家长还是陷入了无尽的担忧中。
政策出台前,一些家长在繁忙的工作后还要辅导孩子的功课,根本没有休息时间。而双减政策是让学生们在校学习的时间变长,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将课程由长变精,让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保证学习成绩的同时,从而减轻了家长辅导孩子课业的负担。家长则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努力提升自己,转变育儿理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陪伴。在这其中,家长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闪光点,慢慢地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孩子对兴趣点的专注能力,而不是试图用“别人家孩子”的成长轨迹逼迫自己家孩子达成。
这种良性的陪伴也让家长不断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和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往往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才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矛盾、面对困难,如何分享爱心的第一任言传身教的心灵老师。如今大多数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宠爱,这也导致许多孩子走进校园或步入社会时的抗压能力非常弱,遇事极易逃避,解决极端问题能力欠缺。而“双减”带来的是家庭教育的不断投入,让家长能尽早意识到家庭教育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从萌芽中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他拥有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远比一时的高分来得重要。政策没出台前,各所学校各有所长,在课业上的松紧程度也略有不同。而如今标准统一化,家长择校更犯难了。以北京为例,以往除了要考虑的户籍、学籍外,现在家长则要考虑在双减政策下,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未来孩子的发展规划问题。基于此有以下三种情况可作为家长择校的参考:如果家长想让孩子走应试教育路线,会更倾向于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口碑好、丰富办学经验的公立学校。随着双减政策关于教学、作业、培训的严格要求,学校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服务配置对于孩子未来的升学更加重要。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在基础知识领域和素质教育同步发展;或是非京籍家长想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可以考虑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教学的灵活性,在师资配比方面会给孩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果家长想让孩子走出国路线,或想提前接触并学习国外课程体系,可以考虑就读国际学校。这类学校凭借其小班授课模式以及提前学习国外系统化课程,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多元文化下学习与成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政策的出台,使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发挥出了其功能,家长在择校时的难度又增加了。
择校小贴士
1.以政策为导向,从孩子自身的性格、学习能力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院校。
2.从未来人生的规划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从费用、距离、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多方面考察。
《小欢喜》中努力优秀的乔英子在妈妈不断压迫式的打击下,厌烦学习,甚至厌恶生命;《三十而已》里的顾佳,倾尽全力也要挤进富豪太太圈子里,只为给孩子谋一个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小舍得》里田雨岚想让儿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为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希望可以摆脱命运的束缚。影视剧中贩卖焦虑的例子比比皆是,现实中各种“鸡娃”的家长也随处可见。眼看快乐学习离我们越远,青少年的身心问题日益严重,这才有了双减政策。“减”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它包含着多种深层含义。无论是公立、私立还是国际学校,国家的着眼在于教育本身,教育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仅仅依靠双减政策还不全面,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学习变纯粹,才能不再焦虑。
关于北京地区私立学校(国内方向)和国际学校的招生情况,家长们可通过点击下方小程序进行查看,了解各个学校的最新招生政策、招生简章、学费收取、插班名额等信息,如有相关择校问题也可以直接咨询我们详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