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上一个人》② |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共读书目 |《当我遇上一个人》

作者 | 李雪

领读主播 | 林静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十点。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

书店里常有一大堆的励志书在告诉我们“习惯决定人生的成败”。

“习惯”这个词被宣传得过多,以至于一提到坏习惯,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

我们很少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

可能有人会说:“养成好习惯,孩子将来的生活才能幸福。”那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把以下问题讨论清楚。

1、训练出来的好习惯必然能带来幸福的人生吗?

2、 坏习惯如何形成?

3、好习惯如何形成?

训练出来的好习惯

必然能带来幸福的人生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微博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午饭摆上了桌都不愿意下线,这时,两位妈妈的做法大不相同。

一位妈妈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愉快地把饭碗端过去,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

另一位妈妈也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就不再吱声,把饭菜都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饭吃。

一些家长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孩子,通过惩罚、给脸色等让孩子知道界限,不养成坏习惯。

这种训练法的核心理念是:

  • 你允许他边吃边玩,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懂得按时专心吃饭;

  • 你要求他吃饭时必须放下游戏,他就学会了专心吃饭,从此养成“好习惯”。

这个是否有依据呢?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

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

如果妈妈内心是有察觉的、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影响孩子性格习惯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

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 那好习惯必然带来反弹。

我对此深有体会。

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十几年,妈妈每天都充满怨气地要求我收拾,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乱放。

后来,我学习心理学,开始包容自己,允许自己所有的行为习惯。

自从有了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之后,我开始喜欢上收拾,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温馨又方便。

有时候去朋友家住,即使对方家里很乱,我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了要求和训练,我反而喜欢上秩序了呢?

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坏习惯呢,其实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沉溺网络游戏,觉得要是现在不管他,他将来一定会沉溺其中,一事无成。

我自己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曾疯狂地爱上电子游戏,那时,妈妈从来不制止我,爸爸甚至还主动拉我比赛。

就这样沉溺了一年,我的成绩从班里第一名往后掉,父母居然也不担心,还是兴致盎然地陪我玩,直到我们全家人都玩够了。

我充分体验过打游戏的快乐,感到很满足,后来到了中学、大学,对同学们都玩的网络游戏反而不怎么痴迷,偶尔玩一下,拿得起放得下。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那些真正长期沉溺于游戏,以致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缺乏从现实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的能力,而游戏正好能带给他们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

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但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

从婴儿时期开始,妈妈就是婴儿的整个世界,如果婴儿能被妈妈看见,他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

但若从小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又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他就会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不出来。

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如果意识上不被允许, 潜意识就会补偿。

好习惯又是如何形成的?

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

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那形成好习惯有哪些办法呢?

  • 独立

每个生命都带着自己的使命降临,妈妈经常积极回应婴儿,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地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灵魂的使命。

这时候父母就算硬要帮忙,孩子还会嫌被妨碍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让他不依赖父母,他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

  • 宽容

婴儿都有攻击性,如果在婴儿攻击妈妈时,妈妈能宽容地抱着他,他就会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有攻击性的我”也是值得被爱的,那么长大后自然能做到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有力量捍卫自己。

  • 合理要求

经常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地要求立刻兑现。这样的孩子越长大,越能安然地等待合适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 给孩子底气—— 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并不影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爱。

奥巴马的爸爸就是一个“混蛋”,抛妻弃子,妈妈靠救济金独自养活儿子,但她从不对儿子说“你爸爸不是东西,抛弃我们,你绝对不能爱他”;

相反,她一直告诉奥巴马:“你爸爸是非洲的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

妈妈鼓励奥巴马认同爸爸,奥巴马果然成了很有男人味的“国王”,国事再忙,他也没有缺席过孩子的家长会。

所以,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没有关系。

关键是要给孩子底气—— 无论如何,爱都存在,这样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尊重。

这样的孩子将收获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

今天的共读内容就是这些,总结一下今天的阅读内容

①训练的好习惯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的未来。

②在训练过程如果没有爱,那好习惯也会反弹。

③而只要有足够的爱,孩子的好习惯自然而然也会形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