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专题摄影的学习先从选题入手
组照的成立与否很大程度上关乎选题成立与否。选题的设计是组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
组照的选题和单幅照片的选题很不一样,单幅照片的选题在于对拍摄对象的瞬间感受力,可以主观一点,但组照的选题则需要非常理性的前期预设和规划,摄影师好似导演一样,要对这组作品表达什么胸有成竹,否则很容易失败。我把初学者最容易犯的组照选题错误归结为三大类:
1. 不知所云:几乎没有主题,读者看完后不知道作者为何而拍,只有照片数量的简单堆砌,例如《姊妹节中的姑娘们》《母亲的花卷》。
2. 表达混乱:组合到一起感觉有多个选题,什么都想表达却哪个也没表达深入,好比《儒家百姓在今夕》。表达混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跑题,照片内容与选题描述相互脱离,导致选题被架空。
3. 平淡无味:虽然有一个核心的选题,但选题角度毫无新意,作者没有深度挖掘出选题的价值,毫无个人态度,导致和流水账一样平淡无味。
关于第二类“表达混乱”可以详细举一个案例(图1)。
图 1:《消失的老宅》,吞像影友 / 摄影。
这组作品作者的文字描述是这样的:“......乡间美景与残垣断壁,人去楼空。过去的单一价值观 PK 当下多元文化,金钱至上。渴望回家,寻求心灵净土......”
主题规划很好,但是看完作品后你会发现完全没有表达出来。这个主题太大,照片却非常平淡,如果不看文字说明,我以为这是一组关于古建筑的作品。前几张风光照片与后面的房子搭配到一起感觉很突兀,根本放不到一块。作者意图表达的当下价值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因为选题太抽象,以至于落地到现实拍摄中会很困难,只能走马观花拍几张貌似相关的建筑照片后就草草收场。
有关第三类“平淡无味”这点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图2)。
图 2:《爷爷的一天》,吞像影友 / 摄影。
这组作品拍摄身边亲人的日常生活,算是一组图片故事类组照,主题虽然比较明确但拍得很流水账,看后就感觉这位老人的生活非常乏味,作者完全没有对老人的个性塑造深入挖掘,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工作、兴趣爱好,以及诸多情感特征,作者好似在冷冰冰地旁观一位不熟悉的陌生人一样。
看了这么多案例后,你也许会问:一个好的组照选题应该是啥样子的呢?我认为好的选题应该符合三点:
1. 可执行,可落地,以小见大。
2. 作者对选题有个人观点和态度,并投入情感,有深入的表达。
3. 内容和形式匹配,找到主题最合适的呈现语言。
图3:《儒家百姓在今夕》,冯窦元/摄影
先来说说《儒家百姓在今夕》(图3),如果想拍摄曲阜的年轻一代,可以表现儒家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传承,比如案例中第 4 张中小学里的孔子像就是个很好的符号。它竖立在学校的正门院内,很能反映出儒家文化在传承。如果想拍摄曲阜的老年人,则可以寻找一个个案来着重拍摄,比如孔子的某个后人,着重记录他与家人在曲阜的生活起居等。如果想表现曲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传承人,则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非常客观地拍摄 10-20 名传承人和他们的工艺品。
图 4:《树的肖像》,周挺 / 摄影。
其实《树的肖像》(图4)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题,但作者没有找到与选题相匹配的呈现语言。何为“肖像”?这个概念本来是用在人像范畴中的,现在延伸到了对植物的拍摄,当人们拍摄一寸照的时候都是非常稳定的,不可能歪斜构图或者裁切脑袋,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树也当成人一样去认认真真地来一张特写照片呢?树是千姿百态的,因此,应该用相同的摄影语言来收集造型各异的树,好似档案归档一样,当积累了一定数量后将照片放在一起来对比观看,就会很震撼。否则黑白照片来一张特写,彩色照片再来一张全景,一会写实,一会抽象......把一个好端端的选题给浪费了。
图5:《写意春华》,燕苍娜/摄影
图6:《花》,[ 日 ] 荒木经惟 / 摄影。
而《写意春华》(图5)的作者其实找到了主题表达的拍法,用多重曝光的方法来拍摄植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以保持多重曝光的方式,但用不同颜色和造型来拍摄不同的花,让照片和照片之间产生区别。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所拍摄的《花》(图6)都是用特写的方式来呈现,一致却不重复,每一种花的造型各异,色彩各异,借助花卉来隐喻私密话题,放在一起观看就能深入感受到作者对主题的个人探索。这组作品主题和摄影的形式语言非常匹配,一下子就能把这么宏观抽象的主题表达清楚。请记住,一组专题组照的选题不是靠前言阐述文字写出来的,而是要靠影像画面体现出来的,如果形式语言错乱或者呆板,那么主题写得再深刻都不足以在影像上成立。
而这正是《消失的老宅》(图1)的最大问题所在。创作者想表达当代价值观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这一宏大的选题,别说是普通摄影爱好者了,就是一个成熟的摄影家都很难驾驭这样的选题。当设定好一个选题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切入,否则落地不了或者落地后没表达清楚也是白费。其实这个选题也是可以操作的,只是要从几个小点来出发:中国这几年城市化进程是社会问题,可以从方方面面来体现,可以落实到人的身上,可以拍摄《留守老人某某某》,通过个案来反映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再比如可以拍摄《废弃的农具》,给农村里人们使用的生活农具拍一系列的静物摄影,安安静静地把它们原始的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让人感受到中国如何从一个标准的农业社会慢慢过渡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
在进行组照选题的时候切不可太大太空,而应该越小越好,因为越小越好执行,如果把小的话题拍清楚了,自然能让读者自发联想出背后宏观的社会思考。任何表象背后都有其因果关联,一定要记住,组照选题不是说出来的,是执行出来。
最后来说案例《爷爷的一天》(图2)。首先我觉得这个摄影师根本不爱他的爷爷,因为在这里面没看到任何情感上的表达。其实很多类似《xxx的一天》这样的选题都不是真的在一天内拍的,假如作者和爷爷沟通后发现爷爷平日里喜欢和朋友们下棋,但拍摄的那几天刚好爷爷没有棋局,则需要专程设计一场棋局出来。所有的组照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是多次拍摄后编辑到一起的。作者如果选定了这样一个选题,则要事先对被摄者做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要知道他的职业身份、个性、兴趣爱好,等等,之后全程跟随拍摄数次。图片故事类的作品最害怕的就是平淡无奇,如果在一组作品中表现不出一个有故事的人生,那么真不如去拍一张单幅照片。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主题要有深入的价值,要有情感传递,不能和写流水账一样,爷爷早上吃饭,中午吃饭,晚上还吃饭,那这样的组照谁想看?
本文摘自《来!这样学摄影》之第三章《组照的拍法与编辑技巧》
袁洁/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摄影老师,作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美术学硕士,现为吞像摄影创办人。
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购买本书
特别签名版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管理员为好友咨询。同时您还会获得定制精美书签一张(五款随机赠送一张)和吞像摄影直播间15元优惠券。
普通版
点击下方链接的“购买”
可以在京东网、当当网购买此书的普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