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拓跋部“代王时期”的发展策略

熟悉鲜卑历史的读者,或者亭安的粉丝们,可能会对鲜卑拓跋部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这个建立了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朝代——北魏的部族,在拓跋珪终于建立“魏”这个政权之前,其实还经历了几个阶段,有详尽史料可追溯的先是北魏先祖拓跋力微到其孙拓跋猗卢之前的始祖部落联盟时期,再就是拓跋猗卢到拓跋什翼键的“代王时期”,最后才是淝水之战后由拓跋珪复国,再改成“魏”的北魏政权。

而纵观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代王时期”的拓跋部,在正值十六国时期北方交战正酣之际,却并未趁北方匈奴、氐、羌、慕容等部族纷争时,图谋南下染指中原。直到苻坚覆灭代国,及淝水之战后前秦倾颓之际,才有了“代王时期”拓跋部的流亡后人拓跋珪,趁北方乱世复国,之后拓跋部便有了与“代王时期”决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并且,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讯号”,其实可以看出“代王时期”拓跋部对南下参与中原纷争的态度——自拓跋猗卢到拓跋什翼键,数代拓跋部首领都被族人弑杀,而这些被弑杀之人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图谋南下的意愿。

巧合吗?或许并不是,从多任拓跋部首领被杀,其实能够知道“代王时期”拓跋部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来一起探索——

拓跋猗卢之前的鲜卑拓跋部,其实与曹魏、西晋朝廷也有关联,等到拓跋猗卢时,匈奴等势力反叛中原,拓跋猗卢仍然与晋室保持很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并州刺史刘琨抗击胡族,因此被封为“代王”,这便是十六国代国政权的开端。

拓跋猗卢算是整个“代王时期”,参与中原纷争最多的拓跋部首领。曾经联合西晋东瀛公,击败匈奴刘渊;联合并州刺史刘琨,先后击败过匈奴铁弗部刘虎、白部鲜卑、匈奴刘聪等人,可以说是当时北方十分强盛势力之一。

不过,拓跋猗卢最终的结局,还是十分凄惨,被儿子拓跋六修弑杀。拓跋猗卢的死,是拓跋部首领被弑杀的开始。

拓跋猗卢之后的两任部族首领,拓跋普速根和拓跋始生早逝,暂且不谈。之后继任的平文皇帝拓跋郁律,也算是一代胡族雄主,是当初跟随拓跋猗卢征战中原。拓跋郁律继位后,击退铁弗部侵犯,还征战乌孙等部族,在他带领下的拓跋部,又一次称雄北方,势力颇为强盛。甚至当时前凉张茂,都派人前去朝奉,足以看出其强大。

壮志踌躇的拓跋郁律,便忘却了拓跋猗卢的教训,便“治兵讲武,有平南夏之意”,有心准备武备,想要平定南方,参与中原纷争之中。于是,拓跋郁律被其伯母祁氏弑杀,连同拓跋郁律的心腹数十人一同被诛杀殆尽。

之后祁氏扶持儿子,拓跋贺傉继位,并自己临朝掌权。拓跋贺傉在位数年间,无力掌控原本拓跋郁律掌控的各部族,拓跋部势力于是开始衰落。拓跋贺傉甚至担心被杀,便迁徙到东木根山建城避难,最后拓跋贺傉忧愤而死。

拓跋贺傉死后,代国之后便是经历了拓跋纥那和拓跋翳槐,相互内斗的过程。先是拓跋纥那在拓跋贺傉死后,继立代王之位,不过之后被后赵石虎击败,拓跋纥那逃到大宁。拓跋纥那逃跑,于是代国内部的贺兰部和其他各部,便拥立拓跋纥那的侄子拓跋翳槐为代王,拓跋纥那一看这样,便逃到了鲜卑宇文部。

可是拓跋翳槐继位后,又杀掉了推立他为代王的贺兰部首领,导致各部叛乱。逃到宇文部的拓跋纥那,趁机返回拓跋部,再次被拥立为代王。拓跋翳槐于是逃到了后赵求援,之后返回拓跋部,再次继立代王。拓跋纥那逃到慕容部,被杀。

拓跋翳槐去世后,让在后赵做质子的弟弟拓跋什翼键继位。当初拓跋翳槐被贺兰等部族推立继位代王,或许是担心逃到宇文部的拓跋纥那,便送拓跋什翼键到后赵做质子,来恢复代国与后赵的关系。

拓跋什翼键也是算是不多见的“功勋”雄主了,在位三十余年,让拓跋部又重新恢复昔日的强盛。而拓跋什翼键在位末期,面对匈奴铁弗部的反复背叛,便多次率领拓跋部攻打铁弗部。但最终在前秦消灭前燕等北方强敌之后,举数十万大军覆灭了代国。

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被封为代王;

公元376年,拓跋什翼键被弑杀,代国覆灭。

拓跋部“代王时期”存续六十余年,加上拓跋什翼键的话,被弑杀的代王有拓跋猗卢、拓跋郁律、和拓跋什翼键三位,而这三位被弑杀的君主,无一例外都是建功颇丰,让拓跋部不断强盛的有为君主。

但包括拓跋什翼键在内,三人都是有染指中原的举措或图谋,但最后都因被弑杀而终结。之前有过讨论拓跋什翼键,或许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但无论是被弑杀还是被掳走的结局,其实都颇有“戛然而止”的意味,让当时能够与前燕、前秦等势力有一较之力的拓跋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覆灭,也失去了染指中原的机会。

由此便可以不无可能的推论:当时拓跋部内部包括贺兰部、独孤部等依附拓跋部部族,在永嘉之乱后中原丧乱之际,直到前秦盘踞关中逐渐强盛为止,其实都有着一种“人尽皆知”但却又“不言而喻”的发展策略——不染指中原。

或许这种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是自拓跋猗卢率领部族南下,与匈奴等部族交战时,就已经埋下的“心病”,于是才有了像拓跋六修、祁氏、拓跋寔君这样的“弑君者”出现,终结了拓跋部雄主的南下中原参与纷争的“宏大”图谋。

不遵从者死!

那么,遵从的是什么?

拓跋历代首领,或许并未拥有足够强大到,能够左右氏族联盟的“君权”,因此在表现出与各部落首领相背的谋略时,便会招致各部族的反对,直至被弑杀的结局。

或许也正是因为此,自拓跋什翼键开始,便有心加强自身的权力,不过事未竟身先死。等到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便一改之前“代王时期”的保守发展策略,主动出击,对外与贺兰部、铁弗部、高车、柔然交战,并跟占据中原的后秦、后燕争夺中原。

不过,即便是拓跋珪这样的“雄主”,在开创出北魏壮大的大好局面之下,最后的结局依然是被其子拓跋绍弑杀。《魏书》当中的记载,虽然是因拓跋绍囚禁其母而导致的宫廷政变,但真实原因是什么?

难道不是拓跋珪,正在打破鲜卑拓跋部百余年来“保守”发展策略,而酿成的结局吗?拓跋珪改革,可是北魏发展乃至最后统一北方的重要基础!

拓跋珪改革当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部族改革,让原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族联盟”解散,再以各地编制重新把部族成员进行编户。拓跋珪的这种策略,被视作其加强中央君权的有力举措,因此拓跋珪带领的拓跋部征战四方,无往不利。

但原本拓跋部等部族,就是在一种由大大小小部落组成的联盟关系中,维持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状态,并且在“代王时期”的保守发展策略,也让贺兰部、独孤部等鲜卑和其他胡族部族,与拓跋部保持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可是,拓跋珪的改革,是颠覆性地把原本各部族的自行治权,收归他所有,并要求按照他的“激进”策略发展。“胡族”脾性尚未完全消除的“弑君者”们,于是又一次挥起了弑君的刀刃。

不过,好在拓跋珪的“激进”也让拓跋部得到了难以倒退的进步,在之后拓跋嗣的延续,拓跋焘的开创之下,北魏政权终于不再是那种可以被弑杀几个首领,就会终结“染指中原”图谋的“代王时期”了。


自拓跋猗卢开始,代国内部并不愿意参与中原纷争,于是选择“保守”的发展策略——不染指中原。可拓跋郁律这样的部族首领,是想要开创伟业的,想要“激进”地染指中原,于是代国内部“保守”派选择“弑君”。这种情况的影响,直到拓跋珪建立北魏,可能都没能彻底消散。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