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推荐他晚年一部作品《哲学纲要》
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老师,在美国科罗拉多时间今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生于1930年,是湖南宁乡人,在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哲学界极具影响力,是著名的哲学和美学家。
他的《哲学纲要》是李泽厚老师告别人生、谢幕学术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它由《认识论纲要》、《伦理学纲要》、《存在论纲要》三个本书组成,分别讨论的主题是:“真、善、美”。
在书里面,李泽厚老师提出东西方思想的核心“度”,和西方思想的核心“数”。
哲学家李泽厚说:“度”是人类生存的智慧,是一种现实可能性即可实现性,是一种“实用理性”;而西方的“数”只是一种逻辑可能性。
“度”是认识论的第一范畴,而”数”是第二范畴,度是由数组成的。
那什么是“度”呢?
最近在解读《中庸思想》,李泽厚老师说,度的建立是为了“用”,中国人说“中庸”“中用”。
就是一种度的把握,“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
我们中国人讲究凡是掌握分寸,这是一种智慧,道家思想讲“道”,是一种自然法则,但自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度”,适者生存,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走极端,因为物极必反。儒家思想讲“中庸”,《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国,充满了对“度”的智慧。
那“度”思维是怎么来的呢?
李泽厚老师说,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维持肉体生存,即食、衣、住、行。要食衣住行,就要进行“生产”,所以,这个“恰到好处”的“度”首先是产生和出现在生产技艺中。动物也生存,也掌握“恰到好处”,那是出生后生物族类本能不断训练的结果。
小动物从小就接受大自然的“驯化”,那就是为了训练、培育这种“恰到好处”的肢体及神经技能。比如自然界的“用进废退”,多余的东西会慢慢被自然淘汰,自然进化会保留有用的器官、有用的物种,能适应的物种,而不是最高、最大、速度最快的留下来,而是能适应自然的才能保留下来,这是一种“度”的精神。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由于人类是以使用和制造工具来猎取、采集、栽种、创造食物的生物族类,其世代相传、相互模仿而不断扩大的生产技能中所掌握的“度”。在使用和制造工具中,其关键正在于掌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度”。“度”就是技术或艺术,即技进乎道。这种度在道家思想中,就是“道”。
总之,不管在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中,生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而要生存就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而“度”就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律,这就是“度”的思维的形成。
那西方哲学里面的“数”的思维是如何产生呢?
从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对“数”就非常重视,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论”,柏拉图创办的学园,甚至提出了“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的要求。
一方面因为古希腊是海洋国家,海洋国家无法靠农业自给自足,对外贸易非常重要,而在贸易中,算术是基本的技能,因此培养和锻炼他们天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问,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数学是如何而来的,当然,数学也是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人们在每天的生产生活操作中,产生出了人类特有的概念和符号体系,比如数学和文字。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从模糊的“度”,抽象和总结出了精确的“数”。所以,李泽厚老师说,“度”是人类智慧的第一范畴,而“数”是第二范畴,“数”是由“度”抽象演化而来的。
大自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一个完美的三角形或者圆,数学是一门精确、完美、只存在逻辑可能性的知识。
显然,数学其实是简化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一个人加一个人等于两个人,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在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的“1+1=2”这么纯粹和精确的逻辑。
但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我们更注重“现实的合理性”,或者说“理论联系实际”,农业社会比较依赖经验,气候变化,斗转星移都是自然现象,人类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古人的经验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人注重经验,注重实用性,注重合理性,重视现实的可能性,发展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实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