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恍惚与哲学原理: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图片@http://huaban.com/pins/96583227/

精神恍惚与哲学原理

还是在读书的时候,我由于常做噩梦,睡眠质量不好,因此精神恍惚,闹出笑话。

那是一个闷热的中午,我不想吃饭,背着包在街上晃荡。街上死气沉沉,热气重重地压在人的心上。我虽然恍惚且不想吃饭,却知道不吃的坏处。于是来到一个常去的包子馒头店旁。

店面很小,只有柜台临着街道,没有门。老板正在收拾一屉热气腾腾的馒头。我站在柜台旁发了一会呆,然后问老板:“有馒头吗?”

老板忙中迅速暼了我一眼,语气很不好,“有啊!”

我听出这语气很不客气,可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想,他干吗对我这么说话?于是又问:“什么馒头?”

他用看神经病的眼神又看看我,大喝一声:“白馒头啊!”

我这才如醍醐提壶灌顶,清醒过来,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我愣了一下,保持着恍惚的一贯性,说:“那帮我拿两个青菜包子。”

其实我想问的是什么包子,却说成了馒头,大约是当时眼里看见馒头,就脱口而出了。

关于恍惚,也在书上看到过类似的笑话。

有一个大概是在《舌华录》或哪本古代笑话书上看到的,古人的笑话。某朝一位重臣,性格中自带恍惚。一次他下朝后,告诉车夫说要去一位朋友家里。不料车夫和我似的耳朵不太好,没听清,就与往常一样把他拉回自己家中。

这位大人回到家中看了,非常纳闷,说:“没想到他家布置得与我家一模一样!更神奇的是,连墙上这幅画都是一样的!”正在独自叹赏,从屏风后转出他的儿子。他一看,更惊讶:“怎么你也在他家?”

幸好这位大人认出是自己的儿子,否则,要是再恍惚下去,就一定会说:这人是谁?怎么和我儿子长得一模一样?

人睡觉睡到七颠八倒的时候,醒后猝然间容易恍惚,不知身在何处,总要缓一阵子才能分辨出东南西北;人喝酒喝醉了的时候,也容易恍惚。

又有一个笑话,讲的是酒醉之人的恍惚。

一人和几个朋友喝酒喝醉了,出门后往前就走,也顾不得看路,走了几步,忽然发现前面有几个台阶堵住他的去路。他非常生气,问道:“是谁将阶横在这里?”

显然,这时他脑子里的情景,是眼前应该一片坦途,随他老人家所欲地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因而这几个台阶才显得突兀碍眼。放在平常,正常人见了台阶,绝不会想到这台阶就像有某个人无故将它横在这里似的。

以清醒之人的身份体验一下恍惚者心中所想的光景,则是另一番境界。不妨想想,一个把自己家当成了一个拥有与自家一模一样摆设的别人家的人,到底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一个醉酒的人看见台阶,为什么会有那样一问?

这么一想,就必须把自己代入恍惚者,就像演员把自己代入角色一样。但是,如何代入倒是个问题。因为即使我们曾经经常恍惚,所谓“人一天起码要发三个昏”者即是,却也难有恍惚到把自家当作别人家的经验。何况像朝臣一样恍惚时间如此之长,确是少见。并且,如果内心并没有体会到恍惚的真谛,即便演技再好,也是无济于事。

有人提倡“人生难得糊涂”,这种糊涂的本质其实也是恍惚。如果是真糊涂,显然在这世上混不下去,迟早得发疯;一疯,“人将不人”了,还谈什么难得糊涂。人只有在不疯的时候才有资格说难得糊涂。

然而,漫漫人生,我们到底是怎样度过了那些过去的时日?刚刚还感到确确实实的痛苦,一转眼又觉得连个屁也不是。回头来,一切都是恍恍惚惚。恍惚,恰好在发疯与清醒之间。

在恍惚者心里,只有确定无疑的概念,没有察辨自己心中概念与眼前所见之鸿沟的真正能力,甚至也没有察觉自己所说与事实不符的意识。这也许正是我们常常言不由衷的真相。因为在他的意识中,他说的就是他指的,能指与所指终于真正统一起来了:语言的既定指代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站在旁观的位置上看,恍惚者与其情境构成的图景颇是荒谬。然而,我们何以确定自己就是清醒的呢?也许在上帝眼里,我们也是这样的恍惚者吧。可能这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原因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