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分享】吴彪导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上篇)

【 上 篇 】

备注:为便于阅读,文字内容和现场音频相比略有调整。

吴彪老师:大家好,今天的时间一共是一小时,我将结合案例与大家分享“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去看孩子在成长中会受到哪些部分影响。我们有意无意的已经对孩子造成某些影响,而这些可能在短期内也许会有表现、也许暂时没有影响个人的成长,有些时候需要很长时间,例如三五年、十几年甚至到婚恋及职场上才能够表现出来。

我们先看看大一些的孩子,比如说进入18岁后的成年孩子,进入大学或职场后的表现如何呢?根据我这么多年在职场的培训和针对婚恋亲子部分的专业工作来看,很多人虽然自身条件很好,但是单身时完全找不到对象,到职场上看谁都看不惯,频繁的换工作,和每个人都沟通不好等等,这样的情况经常在我们咨询中会遇到的。

那很多人会有疑问“从这些已经成年的人身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呢?”其实,心理学专业工作大部分时间就是从成年后产生问题的人群中去看:“在过去有哪些部分对TA造成了影响?当前困扰TA的哪些部分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然后再慢慢进行调整。而今天我们的分享,我想把专业的理论部分略微变弱点,而更多的给大家举些例子,不过分享时间会相对紧凑。

第一部分:父母的功能性失位

如果把一个人当作是一棵树的话,从一棵小树苗慢慢长大,那小树苗的时候这就相当于是这个人的小时候。如果小时候你在这个树上砍一刀,还留下一个疤,那你可以想象,无论这棵树再长十年二十年这个疤可能依然会存在的。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都叫做早年导致的心理创伤。

这棵树慢慢长大,也许有的时候老早就长斜了;还有些树也许看起来表面很茂盛,但是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就直接倒下了;有些树虽然可能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一直会很有力量经受外界的各种考验。这样对应我们‘人格’的各个部分,那么,这些树就可以代表成年后的各种不同的人。

首先讲到人的成长,人会成长成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得先从父母入手。

父母就像是一棵树生长的环境,包括土壤、阳光、水分养料等等。那么谈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其实我的出发点有两点:第一步,把我们自己已经做家长的这个群体,把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来从孩子角度去看我们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我们作为家长,来如何更好的影响我们的孩子

我了解了一下我们家长荟的成员性别,发现基本和学心理学的、乐于成长的群体是一致的:80%甚至90%以上都是女性。在我们群里比较活跃的也基本都是妈妈。那么男性或者父亲在其中的比例好像很低,所以我想先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爸爸和妈妈参与孩子教育的时间和程度,在你们家里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可以略微思考一下”。

根据我们的文化以及我这十几年做咨询的经验:可能大部分家庭,更多是妈妈对孩子各种各样细节问题的关心关注、并且期待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处理得更好。那么,爸爸参与孩子教育程度呢?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相对参与比较多的家庭能够占到40%已经很好了,而对于更多的家庭可能只有20%甚至更少。如果从这部分来去看孩子成长的话,我会发现在孩子成长中可能有一大部分的心理功能缺失。由于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的各种影响的不均衡,也就很容易导致这种缺失。

结合刚才所提到的就是爸爸和妈妈在孩子教育中各自发挥的这个角色,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名词(是我们在专业工作中结合实际创造出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名词或是界定):这个名词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功能性失位

那么如何去理解呢?因为父母在孩子教育中做为一个完整的家庭系统,各自有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但是功能基本是没有发挥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功能性失位。比如说父亲工作很忙,经常不在家,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那么这时候父亲就处于功能性失位的状态。

还有一类功能性失位也很常见,即妈妈事业心很强,经常在外面忙工作,几乎没有办法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那我们看,这时候如果家里是女儿,心理学上说同性别的(例如爸爸对儿子/妈妈对女儿)之间的影响,那我们就会看到女儿只能看到妈妈像女强人一样的生活和状态,于是妈妈要产生对女儿的功能性影响就没有了,那么这时候妈妈更像是爸爸主外的状态。女儿在未来成长中无法发展出更多女性特质的部分,这种状态也是功能性失位。女儿长大后继续参照女强人的模板,择偶时继续固守这个模板,就可能遇到问题了。第三类功能性失位是存在并发挥作用,不过消极作用多于积极作用,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利。

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失位的程度大小也是不同的。同时功能性还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单亲家庭,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是离异,离异了父母和孩子都会有互动。若是早年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疾病或是其它原因就已经不在了,那这种影响可能对孩子影响相对更大一点。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作为父母即带孩子的这个父亲或是母亲,他/她的人格上比较成熟,那么同样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相对比较好的成长是‘双性化气质’。这话指的是TA兼备男性的优点和兼备女性的优点。这样一类人,既具备男性的自信、勇敢、勇于尝试不怕犯错、在逆境中经常鼓励自己;那同样还会有女性体谅、理解、善解人意、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把这两部分整合起来,其实就是双性化气质,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完美或是相对更完整的人。

那么针对单亲父母,我们说:如果这个人虽是一个人带着孩子,但如果TA是双性化气质类型的父母,那么孩子也会终生受益的

第二部分:父母功能性失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在家庭中我们要强调一个核心的部分是夫妻关系。为什么首先要讲到父母、也就是夫妻关系呢?因为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步已经出现了状况,不是说闹得有多僵,而是在和谐或稳定状况有一些小的冲突或问题,比如说爸爸不在家,妈妈一个人要做各种家务事,要处理孩子、包括保姆等关系,那所有的压力在妈妈这边,这时候妈妈很容易会把一些负面情绪、包括对父亲的抱怨,发泄在孩子身上,等等。而这时候,当抱怨或对另一半的负面评价在家庭中被孩子听到,那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我见到过有些家庭,爸爸在家里被妈妈批评得一无是处,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当然这是妈妈自己的角度,那么孩子在3、4岁时就觉得爸爸很糟糕,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未来,就算孩子被妈妈照顾得很好,他也会认同父亲的角色,觉得我也无所谓,没有必要那么好,就像爸爸一样也可以。那么,孩子人格的很多部分都不会发展很得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夫妻关系如果出现状况,一旦失衡即这个跷跷板一旦斜下来,所带来的影响,大多是有可能到孩子这里的。除非父母的成熟度非常高,把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不对孩子产生影响。不过我们做咨询接触非常多的家庭,发现几乎没有多少父母可以避免这种影响

那么孩子在原生家庭中不得不受到来自父母的各种各样状态的影响。所以我们今天分享的就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可能对孩子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并且结合我们的文化,说说最常见的对孩子成长影响相对比较大的一些表现

在中国的家庭中,爸爸们普遍是在外工作,留给妈妈来更多地参与教育孩子,我发现女性也就是做为妈妈,她的引导、她的性格(这部分心理学专业术语叫做人格。这部分我不再作更多解释了,你把它理解为性格就可以了)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会更大。因为这个时候对孩子影响更大的,一般都是与孩子互动更多的那个人。那么,当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夫妻关系是否处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呢?这是我们作为父母要解决的自己的问题。

第三部分:两个理念、两个关键和三个标准

我们从父母的角度更多地来看,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两个重要的理念:很多父母很想把孩子教育做到极致。比如说很早就参加各种早教班级,去学习语言,包括借助于外部机构,一心想对孩子早期基础打得更好。但从我们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做了很多,但这些是否有助于孩子是有待商榷的。同时,由于父母在其中参与的部分很少,所以它对于孩子而言只是一个外部的任务。而在这孩子成长中,父母的位置是尤其是在教育中的位置,是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替代的

那么两个理念的第一个理念是:八十分的父母和八十分的孩子。换句话说,如果你做到了所有你认为应该做的,在父母的角度对待孩子,其实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败!因为你已经把所有的角落都考虑到了。对孩子来说,他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把所有的部分都在父母的掌控中,这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败。那八十分的父母要求该有的规则有,该有的关心、情感上的互动都有,至于另外的二十分留给孩子自己去尝试探索。

八十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另外二十分是留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当然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那我们的八十分可能要变得越来越少,这个八十分更多侧重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的。

八十分的孩子你更多地理解为和学习有关,这个八十分并不是分数的八十分,你可以理解为是100个人中排80位左右的状态

在教育和心理学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当做到极致。一个孩子为了成绩一定要考100分或第一名,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与他的本性已经慢慢距离越来越远了,可能更多地是为了父母的期待,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某个目标,但不是真实出自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问自己,“如果孩子可以花差不多精力考到80分,或者花上所有的精力考到90分,那父母更加期待哪个呢?”

当我们步入社会后再重新去看学校教育:比如你现在去看初中的高中的题目,我们大部分可能都已经不会了,除非是你自己工作的领域相关。那大部分知识我们已经都忘掉扔掉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学习知识的阶段要让小孩子学到极致,那首先是违背他自己的天性。其次,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花到娱乐和别的小朋友去玩,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做些其他的体育运动等等其他的事情,无法在和别人互动的状态下发展自己的换位思考、共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群体适应能力等。而这些部分,恰恰和一个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更密切的

大家可以想想从小到大学习最好的孩子基本都去哪里啦?他们可能直接读到硕士博士,很多人只是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一个技能,但在人格的发展和突破中,这样的孩子并没有被父母拿捏的更好。当然也有两者兼备的情况,但这种完美状态在总体人群中也不过3%到5%。而那些相对学习中上的孩子,TA一方面没有仅仅为了名次的这部分压力,该玩的时候就玩,想学的时候就学,各个部分相对比较均衡,无论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是人际关系各个部分,他们在这个青少年期都有相对更多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带给他们的是:长大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性格的成熟各个部分,他们可能相对会更好

之前我也辅导过一些孩子,中学时被父母送到国外,两三个月就完全待不下去了。因为在异文化中,适应性相对更弱。即便是15、16岁的孩子,一个人也是完全不行,最后不得不又重新回来。而父母却觉得“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只有你不可以?”他们忽视了:孩子在自己身边时,并没有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到了其它环境中所有的担子都在TA自己身上,那TA可能完全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把各个部分都协调好

(未完待续,欢迎继续阅读《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下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