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为何特意指示钟摆设计弯一点?守钟人揭开北京站塔钟的秘密
每天,高高矗立在北京火车站东西两侧的塔钟准时奏响《东方红》,不知让多少南来北往的旅客驻足仰望,也成为北京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60多年来,北京站的钟声没有变,大钟却早已变了,守钟人也换了几代人。
单国庆是北京通信段北京通信集中修工区班长,也是第三代“守钟人”,他和他的前辈师傅们维护北京站塔钟已经整整62年,如今,37岁的他也收徒弟了。
说起来,塔钟的年龄比单国庆要大很多,关于它的故事,单国庆听师傅张兵说过很多,讲起来如数家珍:“北京站最初的设计图,没有这两边的塔钟,建设后期周总理来现场视察,特意要求加上两侧的塔钟,不光是为了旅客出行方便,也为了火车的运行正常,同时服务周边的百姓。”
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两个塔钟一到整点准会响起《东方红》,方圆十公里都能听见。《东方红》序曲后悠扬的钟声响起,最后一响就是整点的“北京时间”,这个声音早已经融入很多北京人的生活。“《东方红》序曲一共到现在应该一共有11个版本,我们用的是第二套,这个也是当时周总理过来视察的时候提出,说响钟不能光简单地响'咚咚咚’的声音,一定要唱《东方红》,让人听到以后更振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也没变过。”
北京站塔钟的设计还有一个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过的细节,“下面的旅客可能看得不太清楚,咱们要到现场上边才能看得清楚,它的表针的针头是有点弯曲的,为什么设计得有点弯曲呢?原因是因为咱们平常在底下看都是仰望,不同的角度看表针会有偏差,有了这个弯度,您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个时间点,都是准确的,这也是周总理当时特意提出来的。”
60多年来,北京站塔钟内部经过几次更新换代,早已从最初的音锤变成了现代电子设备,但为什么人们觉得它的声音一点都没有变呢?
单国庆揭开了这个秘密:“前期最早使用的是音锤,很多人可能只有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边见过,如今原物保留在前门铁道博物馆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是个盛大节日,北京站塔钟也更新换代,齿轮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换成了现在的电子的设备,是由北斗和Gps两套卫星系统自动切换,报时更为精准。”
音锤敲出来的《东方红》音质浑厚、洪亮,现如今改成电脑播放,即使是附近的居民也几乎听不出任何变化,这背后下了大功夫。“当时请到了北京一个专门研究辨别音色和音质的教授,他也来了很多次,来一次觉得这个音色不对,就要改进,我们全国各地的去找设备组装。”单国庆说,当时为了找寻一首跟音锤敲打效果类似的《东方红》乐曲,他们先从20多种不同配乐的《东方红》中选中了声音传播更悠扬、浑厚的编钟曲,然后再从9种编钟曲中不断测试、挑选。
为了调试乐曲和钟声,通信段撒出去几十人,以北京站为圆心,围着周围10公里转圈儿听钟声。为了让塔钟声音呈现最好效果,单国庆的师傅张兵曾走家串户听取居民意见。“主要找岁数大的,能听出变化的,北京站钟声响没响,好不好听,他们最有发言权。”经过一个来月的努力,北京站塔钟终于在奥运会前调试到了最佳状态,即使实在北京站附近生活几十年的居民也觉察不到钟声变化了。
从1959年北京火车站建成,两座塔钟就有专人维护,这座城市用分秒不差的钟声为万千旅客迎来送往,守钟人从青春到白头,代代传承的是一个约定。
单国庆是第三代守钟人,他还记得第一次在机房近距离听钟声,“非常震撼,也非常激动。”守钟人是个很辛苦的工作,在塔钟还是机械齿轮的年代,那时候塔钟内部有大小十来个齿轮,大的直径达30厘米,小的5厘米,工具兜里大大小小的扳手就有四五个,单国庆的师傅张兵无论冬夏都要背着20多斤的工具兜爬上爬下。夏季塔钟里热得令人窒息,出来就像蒸了桑拿一样,浑身都湿透了,一天要重复五六次。冬季也不好过,地面5级风,塔钟上就要加一级,钟楼内部也像冰窖一样。60多年,分秒不差,背后正是几代守钟人的辛勤维护。
“老一辈的师傅们把维护的经验都传递给我们,没有保留。现在科技越来越高,一两年以后可能就会出现更先进的东西,我们新一代守钟人就需要不断去学习这些新技术,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单国庆一直牢记师傅对他的嘱咐,分秒不差守护好塔钟,这是代代传承的一个约定。
北京站,是见证相逢和离别的地方,而北京站的钟声又铭刻了多少人悲欢离合的瞬间,它敲响在游子与归人的心头,钟声所代表的“北京时间”,和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一起,早已融入一座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