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青铜境的前世今生
在没有铜镜之前,中国人要想照镜子,只能借用能够反射面容的平面物体,譬如静止的水面。所以当时,人们如果想要照镜子,就必须到河边,伏在岸边从河水的反射里观看自己的容颜。后来发明了陶器,开始用水盆盛水就近照容,比起走出门到河边照镜子,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也比有波纹的溪水照面来得好。所以,中国原先的镜子名字称作为“鉴”,字源为“监”,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就写作成一个人弯腰向盆里观看影像的模样。以水盆照面虽然不像铜镜需要花费购买的费用,但是它的反射效果非常差,而且不能携带,以满足不时之需。因此,当冶炼金属进步后,人们有了较好的制造镜子的材料,这种原始的方法就被逐渐淘汰了。
近几年,铜镜的总体升值情况较为乐观,一些精品的价值可达10倍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最 具收藏投资价值的主要是铜镜发展最 具代表性的两个阶段:战国时期和唐代的铜镜。战国时期,铜镜数量猛增,见于著录的达千面以上,种类也颇为复杂。有人按铜镜的主题纹饰分类,多达11类40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再加上地纹的出现,使镜背图案呈现出主纹和地纹完 美结合,纹饰也是繁简有致。战国铜镜上有带人面纹者,数量极罕,收藏投资价值大大高于一般藏品。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最 大特点是艺术样式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铜镜是古人用来装饰理容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它制造得精美绝伦,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当前铜镜的收藏虽远不如邮票、古钱币、玉器等那么热门,但其市场正在由冷变热,逐步成为新的收藏投资亮点。
明、清时期仿镜最显著的特征有以下六点:1.明、清时期仿镜的纹饰远不如汉代、唐代铜镜,也不如宋代、元代铜镜纹饰丰富。2.镜缘直齐,亦比宋、元时期铜镜宽厚,边缘棱角分明.3.常做黑底子,但比黑漆古发乌。4.明、清时期仿镜的钮顶平,平顶上多铸铭文,同时以银锭钮居多。5.明、清及民国时期主要仿战国时期的四山镜;仿汉代的蟠螭连弧纹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纹镜、盘龙镜、四乳双龙镜、青盖镜;仿唐代的瑞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生肖镜;仿宋、金时期的人物镜、湖州镜和双鱼镜等。6.宫廷仿镜常做镜盒、镜架或镜套,别致新颖。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商代铜镜镜背以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铜制七角星纹镜)、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等,还有素面镜。这时候的铜镜已加入了审美功能,换言之,铜镜开始作为艺术品登上历史的舞台。
铜镜也就是青铜镜,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祭祀的礼器,后来到了春秋战国,铜镜才完全取代了“水盆”,成为人们鉴形的工具,铜镜的制造工艺,也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一时间,各种不同类型铜镜,在能工巧匠的手中不断的涌现,以满足权贵们的需求。直到汉朝时期,铜镜才逐渐走向普罗大众,成为寻常百姓家中必备的生活器具,并一直延续到后世。最 后,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铜镜逐渐被光学镜所取代,于是铜镜就成为了博物馆中珍贵的文物。
中国古代最早用于照面的器具叫“水鉴”,就是用瓦或者青铜制成水盆,以水照面。铜镜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但由于青铜本身的珍贵,所以很长时间内并非民用,仅被用于祭祀等特殊场合。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盛行和铜价下降,比水鉴方便的多的铜镜开始迅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