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闪耀音乐之都|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完整视频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2019年5月7日,维也纳Akzent音乐厅,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首开先河在诗、书、画、乐间展开精妙对话。

上音院长、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站在舞台上,多次泪湿了眼眶,他用歌声震撼着台下每一位观众,维也纳的那个夜晚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之光。

曲目导赏:上半场

▲《玫瑰三愿》《春思曲》《点绛唇》

左侧一台钢琴,右侧一案一椅、一组书画加上一对瓷瓶,廖昌永的独唱音乐会甫一拉开大幕,简约而深远的布景就透出几分与众不同。随着一曲悠扬舒缓的《玫瑰三愿》开场,剧场入口大厅里悬挂的一幅幅浓墨淡彩的国画仿佛随乐声鲜活起来。

《玫瑰三愿》是著名作曲家黄自先生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后的一首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歌词虽短小,在廖昌永的歌声中却能充分感受到作曲家丰满的情感。

▲《踏雪寻梅》

紧接着的《春思曲》《点绛唇》《踏雪寻梅》皆出自黄自先生之手。舞台一侧的书画卷徐徐打开,每一位观众都随着廖昌永一一咏唱的步调声临其境。

▲《红豆词》《春归何处》《枫桥夜泊》

《红豆词》的歌词取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曹雪芹为贾宝玉量身写作,后为刘雪庵谱曲,成为一首诉说爱情的艺术歌曲。廖昌永将痛苦与伤感的呈诉演绎得淋漓尽致,完完全全沉浸在了歌曲的意境之中。

《春归何处》与《枫桥夜泊》在一春一秋之中美轮美奂,廖昌永的情绪转变有层次,且唱腔充分体现出诗词的绵延悠长,有耐人寻味之感。

▲《阳关三叠》

古曲《阳关三叠》古朴而悠远的意境,情深意长的曲调让维也纳逐渐回归了平静,廖昌永声情交融的演唱轻轻敲打每一个人的心。

曲目导赏:下半场

▲《我住长江头》《一剪梅》《幽兰操》

下半场,此起彼伏的惊喜始终吸引着现场观众的注意力。《我住长江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以长江水为旋律线索,借水抒情。廖昌永目光的清亮和勇毅,带领着观众一同观望长江美景。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幽兰操》的澎湃,瞬息间将画风一转,现场气氛火热了一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是温婉如水,愁绪瞬间又满上心头。

▲《钗头凤》

情到深处泪自然流落,“东风恶,欢情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一曲毕,廖昌永湿了眼眶,哀婉动人的歌声中饱含的情感,也令现场不少观众流下眼泪。

▲《双调·新水令》《忆秦娥·恒山月》

最后两首作品《双调·新水令》《忆秦娥·恒山月》,音乐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声息幕落,观众不舍愈加强烈。

继而廖昌永返场,选择了《我和我的祖国》,并与维也纳华人爱乐合唱团、维也纳舒伯特协会男子合唱团等当地人士共同合作完成,将自己对祖国的深爱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气氛在高潮之中久久难以平静。

▲《我和我的祖国》

全场音乐会十六首不同时期、风格、题材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及根据歌曲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不仅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中国诗词和音乐文化的含蓄之美,亦让久居海外的华人朋友感慨:“通过歌声,就好像看到了故土,看到了家乡。”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

“从1920年廖尚果(青主)创作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至今,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已经百年。

上海音乐学院是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重镇,在创作上,青主曾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而中国第一代职业作曲家且创作艺术歌曲而闻名者中,如萧友梅、黄自、谭小麟、贺绿汀等,无不是上音历史上赫然有名的人物。在表演上,包括郎毓秀、周小燕、蔡绍序、斯义桂等在内的著名校友都是中国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人物。

近年来,以廖昌永为代表的新一代音乐家戮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人才培养、创作研究、文化交流,取得公认的成果。同时,上海音乐学院也始终承担着践行国家文化战略、衔领国家文化使命的重任,歌声遍传五洲四海。

视图、文字来源:上音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