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教学手记——改变学习方式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让学生以教的姿态来学,当然是可以的,只要你大度一点,把讲台让给他,老师不妨与学生一起备课、磨课,然后指导他来讲。
我常给学生说,我不反对考试,我也不反对应试,但我鄙视只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者,我赞扬那些志存高远,目光明锐,既能低,又能高的学习者。踏进考场,他胸有成竹;走出校门,他意气风发。
我在我的课堂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学生,我被这些学生感动着、鼓舞着、幸福着。
比如,李白、杜甫,两大诗人,必须让学生扎入心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他们有更“深度”的接触呢?让他们做了专题研读。
学习任务如下:
同学们,下周成都一批老师要来我校留驻式学习,听课研讨,他们特别想看看苏州学子是如何解读杜甫的。我们的学习任务是:请以:“老杜沉郁顿挫诗风之我见”为副标题,自拟一个正标题,来概括自己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读小论文。
参考篇目
1.《兵车行》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3.《宾至》4.《登高》5.《春望》
6.《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话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远,儿女罗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8.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10.《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丰富的,是一个甚或十个专家想破头也难以想像出的那么多的认识与观点,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牢牢地把着一个备课本子或是教学参考书,那真是太小家子气了。
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出来了,下一步该如何做?
交流!
那些写出的文字只是学习成果的半成品,未必真能进入学生的血液中去了,因为,谁写了一遍也都未必真的能完全理解了、融汇贯通了。为了让他们真的能写、能说,我每个班选出十二名同学,让他们做ppt,做学术小报告。要求如下:
1.脱稿讲。不得读讲稿、ppt。
2.仪态举止大方,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3.在重要观点处学会停顿,引起听众的注意。
4.要拥有做学问的严谨姿态。
对听者而言,我要求同学们要庄重严肃,要怀着敬仰的心态来听这些“大师”们的宣讲。(我一点不担心,将来,我的这些学生们中一定会有大师出现的)我给他们讲了去台湾听学术报告的例子。在台北,进了学术报告厅,一片肃然。炎热的夏天,讲课教授西装领带,一丝不苟。我不赞同布鞋院士的作派,穿着随意,在自己家里完全可以,但在学术报告厅里,必须着装讲究,仪式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学术的尊重,是对研究学术的人的尊重。
这些同学没有更多的时间磨炼,我只是利用中午半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简单走了一遍,我给他们作了简单的讨论,然后登台了。
他们在台上的表现,让我心头为之一热,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未来,是未来站在省、国家、世界的学术讲台上的身影!
反观他们从初写稿,到做ppt,再到登台作报告的过程,可以看出来,是不断深入的,由初步的感知,到为了讲清楚,理出ppt上的思路,再到脱稿的记忆与表达,这个必须走完的过程让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度”。因此,我要说,提素养必从学习方式的改变入手,教师把持着讲台,认为自己讲得最全面了,其实,学生并没有得到锻炼,学生的视野也被教师一个人的视野给圈住,这样的学生何来素养呢!
请看看几位同学的原始稿吧。
以镜造境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之我见
高二(4)班黄天馨
时势造英雄,身处唐代由盛转衰历史巨变之际的杜甫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铸就了一个具有杜甫特色的真实生动的“境界”。
杜甫诗风之“沉郁”在于其内容的沉郁一-那是历史的重量。
杜甫无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透过他的诗文,我们能看见国家的模样。他的《兵车行》真实地再现了征人离家的沉痛哀怨——“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满含眷恋与愤恨、绝
望与悲怆;“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是对当朝执政者的控诉;对民不聊生、荒凉败落的社会现实的揭露,是对朝廷强行征兵,不顾民生的批判;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更是对当时政府腐败至极、不理民生的无情讽刺,足见官府对百姓的欺压,亦不难窥见盛唐转衰的必然性。
透过他的诗文,我们能看见社会的模样。社会的最好反映是人,在他的《客至》里,杜甫闲居户外,那是对世俗官场的失望与对隐居生活的自得;杜甫"扫花径""开蓬门”,显示了他友人的深厚情,溢满竭尽诚意的盛情;“肯与邻翁相对饮"足见邻里关系的和睦。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往后历代的读者都能看见唐朝社会独有的盛情与浪漫。
透过他的诗文,我们能看见"杜甫”的模样。“杜甫”,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那位“诗圣”,还有无数同他一样一生坎坷,壮志难酬,又始终心怀赤诚,忧国忧民的人。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中以王昭君自比,借对王昭君的惋惜与同情表达怀才不遇的调怅以及纵然不被赏识、为国家所抛弃,仍旧心向朝廷的赤诚丹心。之所以“千裁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能引起无数共吻,便是因为“王昭君”不止一位,“杜甫”亦不止一个......
杜甫的诗以镜子的姿态,不加粉饰地再现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群人的模样,成就其沉郁诗风。
然而杜甫其诗却不止是"镜”,更是“境”,“诗史”与“史”相比,多的是境界,而杜甫以“镜”造“镜”得益于其顿挫诗风。
顿挫的把握抑或者说是节奏的把握都在杜甫的一言一语、一字一句中在巧妙的叙事、抒情之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杜甫将情感埋藏于叙事过程之中,从叙述情节上的发展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但与其说是情随事动,不如说是事随情动,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把握叙事的节奏。以《兵车行》为例,全诗可分为五个阶段层次:一至三句写“车辚辚,马萧萧”写征人离开,亲人送别,含眷恋愤恨、绝望悲怆之情,四至七句写年少出征、归来白头,含悲苦怨恨之情;八至十句写家中无人问津,一片荒芜,又写战争之苦,是对官府的控诉与批判;十一至十三句暗示官府对百姓的欺压,沉痛哀怨,欲止还说;十四至十七句写生男不如生女好,边境尺骨无人收,又是满含血泪的控诉,通过他顿挫的叙事结构,我们不难体会情感上的“顿挫",由悲怆到怨愤到批判内心的郁结,沉痛不断深化,直至高潮却又忽然放缓,欲止还说(“役夫敢申恨?”),最后又在沉默中爆发了血与泪的控诉,叙事手法上的一顿一挫完美再现了沉郁复杂的情感变化。
杜甫将情感埋藏于景物描写之中。以《登高》为例“无边”写空间,“不尽”绘时间,于是“落木”在萧瑟之外有了恢廓意境“长江”在汹涌之外有了永恒的意韵。“无边落木”引其久客他乡,暮年身衰之感,“不尽长江”之永恒加重其感怆,而"萧萧“与"滚滚"中又自含苍劲,再提之振之,使其衰而不颓,悲而不凉,以多病之躯、多乖之命独自承担人生悲怆。杜甫的沉郁顿挫,在于其以“时代之镜”造就了“历史之境”,以其顿挫的独特节奏,让我们融入他所营造的境界,触摸历史的脉博。
藏己身,吟已意
——老杜沉郁顿挫诗风之我见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二(4)班钮婧琦
关于“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一方面,我拆解为“沉郁”和“顿挫”分析,另一方面,二者合一也有其特有的“杜风”。
“沉郁”一词描绘的是杜诗的情感浓郁。与李白的浪漫个人主义相比,杜甫的诗情感内涵更丰富——与其说他在抒情,不如说他在吟意。看似一首简单的《题桃树》,其实诗人不光是对桃树有仁爱之心,而是因桃树而念及家人,因贫人而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表达对曾经连年动乱,强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以及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杜甫“沉郁”之浓厚、浓郁也就表现在此。
“顿挫”一词描绘的是杜诗的结构句韵。杜甫在七律律诗上的成就是少有人及的,他推动七律成为了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阔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杜甫诗极讲究章法。如《旅夜书怀》中前四句写“旅夜”之景,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后四句写“书怀”之情,情景交融,自然贴切。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在我看来,杜甫运用了两种独特的方式将二者紧密结合,同时做到了“藏己身”。
一为人味。就这一点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塑形象,如《兵车行》中,杜甫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已藏在了发问者“道旁过者”之后,虽未见其人,却强诗真实。第二是用口语,“君不闻”又“君不见”,直接诉诸读者的良知。正如明代唐汝询评《兵车行》:“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第三是借故情。杜甫在流寓西南途中所作《咏怀古迹五首》都是借古迹抒发自已身世之叹。如其三中,诗人塑造了一个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的王昭君,其实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暗伤自已忠贞于朝廷却遭到排挤,只得漂泊在外,在空间与时间交错对应的诗中未露本身但真情流露。至此,“人味”的含意已皆具——未见其人,但同其情味。
二为物象。杜甫善用物象,甚至其中会蕴涵特殊品质与思想。同样是写到“鸥”,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是以沙鸥自况,抒发了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愤恨之情,而在《客至》中描写白鸥天天飞来表现出少有来客的孤单寂寞,同时可以反衬贵客突然登门的意外喜悦之情。
由此方面来看,“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在诗中或隐或现,从而筑就“杜风”。
杜甫的藏身吟意成就其沉郁顿挫,而究其本质,是杜甫在坎坷人生中抒发强烈人生情感的同时受到其理性的节制,这是我个人非常敬佩杜甫的地方。在一波三折的一生中,历经大山大水,仍具有一颗严谨而理智的心,他吟的意永远不会少,因为他永远藏在诗里。
2020年11月28日写于吴江
挣扎的美学——老杜沉郁顿挫诗风之我见
高二四班 钱怡丹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杜甫,我想应当是挣扎。他的挣扎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层面上,这使他的文字充满着拉扯感,深厚而多变。
年轻的时候读不懂杜甫,偏爱李白。现在李白成为了我心中的难以企及,杜甫倒成了心头好。李白的“真”是肆意飞扬,杜甫的“真”则是他的挣扎。他挣扎在现实与灵魂的交织中,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他的苦难与他的思想显得那样难舍难分,以至于我分不清是他的苦难造就他的思想,还是他厚重的思想使他的苦难更甚。也许是都有。他没办法将自己从这一死局中解脱出来,在挣扎中,他是一个壮烈的殉道者。
你读他的诗,你会感到一种无尽的深沉感,好像看不到他思想的底部。如果说李白的诗,让我们学会重视自己,那么杜甫在用他的一生来向世人演绎人性之善的最高水平。人们称其诗风为“沉郁顿挫”,自然,他并非生来就一身沉郁顿挫之气。杜甫年轻时是一块璞玉,家庭条件很不错,四处游历,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奇句。后来他不幸受人编排,生活逐渐穷困潦倒,后半生的日子似乎向他开了很多玩笑。“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他的不甘,但是“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他从来都放不下自己的坚持与信仰。“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他背负着太多切实的痛苦。“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明明自己已经承受了太多苦,他仍旧满心挂念的是天下苍生。
老杜虽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更像是个理想主义者,而非悲观主义者。我想这也许是他许多挣扎与痛苦的由来。他爱描写社会现实,写各种百姓的疾苦,但他从不麻木,他的文字永远缓缓流着心尖血,他永远是痛心的,他希望这个社会能发生改变。这样的一名理想主义者,这样地坚守人性的善良,却如此露骨地道出现实的不足,我无法想象他要承受怎样的翻滚,我无法想象他胸中滚滚不断的热忱与无穷的给予善意的能力从何而来,他好像永远都是一名斗士,而斗士往往挣扎。鲁迅曾经说过,“我总觉得陶潜站的稍稍远一点,李白站的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大概能与杜甫有着强烈的精神共鸣,即使两人有太多不同。鲁迅更像是跳脱出困境的批判家,杜甫更像是苦苦挣扎的演说家。他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却并不尖锐,他不是彻彻底底的狠角儿,他是会在洪水中消耗自己拯救苍生的诺亚,而杜甫也并没有受到上帝的指示,是他的理想与牺牲精神支撑着他前进。
但他也没有办法看不见自己的无能为力,他只是一个连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左右的普通人。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碰撞使他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拉扯。在成都草堂的日子里,居住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甚至被孩子欺负他也无法反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此等狼狈的境地下,他还是没有忘记他的苍生,他依旧坚持着他的梦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难以想象的境界。拥有这样的情怀,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也许属于杜甫的这一精神体除了沉郁顿挫,别无选择。我想起托尔斯泰也是如此,为追求真理而挣扎一生,终成为巨人。
杜甫的挣扎,是最令人无奈,也是最伟大的一场博弈。他的挣扎使他成为了完整的自己。
2020年11月29日于家中
把人间看遍
——老杜沉郁顿挫诗风之我见
徐涵
杜圣沉郁顿挫诗风体现在两个方面:沉郁指的是情感,顿挫指的是节律。
沉郁指的是杜圣情感内涵的沉郁。杜甫的一生是崎岖的。当三十五岁的杜甫满怀信心地踏入京城的那一刻,他还不知道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命运之神一次又一次的嘲弄。刚进长安不久,杜甫便遭遇了父丧,于是,他只能丁忧去职,他的理想与抱负也沦为一纸空文,空在文章上、诗句里。
这还不算完。守孝后的杜甫只以为是丁忧阻碍了他前进的脚步,殊不知,他永远也无法踏入这一步了。进京求官的杜甫四处求官不得,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不停地奔走于权贵门下,夜以继日地作诗相赠,希望权贵们能赏赐给他一官半职,最终才讨来了一个卑微的参军。
是的,杜圣从来不是高深不沾尘垢的天上之圣,他屈服于权贵,他加入了权贵。可惜,他终究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安史之乱下他被迫逃出长安,十年在长安的努力就此付之一炬。就连他晚年在成都管仓库、任职检校工部外郎时,也是节度使严武看在世交的情面上赏赐给他的。
进京、丁忧、碰壁、攀附权贵、安史之乱、任唐肃宗谏官、触怒被贬、弃官逃跑、任工部外郎、蜀中大乱、乘舟逃跑、客死旅舟。
我只能说,他这辈子比较忙。
拭去历史的蒙尘,我们看到,许多不光彩或丑陋的事,就发生在杜圣身上。
是的,杜圣只是一个把人间看遍,最终渴求在残酷的世道中安身立命的人间之圣。
这样波折的一生,你叫他的情感如何不沉郁!
顿挫指的是杜诗的节律顿挫。
一,诗句在音韵上顿挫。杜公曾言“晚来渐于声律细”,就代表着杜公对音律的追求,所谓诗,首先应当是一种音乐,才是文字。这一点杜公最为高明。比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单单那个垂字,已经让神鬼皆妒了。垂,浊音,发音时有气疾速而出,我们不看字义,听起来就有一种旷远,雄浑之意。
二、诗歌在结构上顿挫。如《兵车行》开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形象描写,表现出被征召上战场的兵士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给人以撕心裂肺之感。之后诗人才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写出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使人民身陷水深火热的境地,揭示出开篇所发生军旅出征的深层原因。这种逆笔倒挽的手法,显得极有气势又富于变化。
三、沉郁的情感必须用顿挫的手法表达。“沉郁”本身因感情深厚纠结而表现出含蓄之意;“顿挫”本身因结构和音律的关系构成复杂深厚的内容。浅显直白的承载不了深沉阔大的情感。就像一条河,你让他直直流去,他的冲击力也就那么大,但若你在河中建起一座大坝,等河水积满,你再炸掉大坝,那么瞬间就会产生不可比拟的冲击力。顿挫就像那座大坝,它将情感的力量不断郁积,当我们读懂诗中的顿挫,就相当于炸掉了大坝,产生的情感冲击力会让我们的内心震撼不已。总之杜诗的“沉郁顿挫”,在内容上忧愤深广,在形式上波澜老成,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后人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没有杜甫的深度和广度,在感情上也不像杜甫那般厚重,以致没人能超越杜甫,所以说中国诗坛上只有杜诗才堪称“沉郁顿挫”。
沉郁之意 顿挫之调
高二(2)班 王益江
诗圣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的是意,顿挫的是调。
被冠以诗史的杜甫诗中,大多以近乎阴沉的笔法,刻画底层人民最真实而困苦的生活,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有机组合,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兵车行》一诗中,“牵衣顿足拦道哭”,“牵衣”用手拉着衣服,“顿足”用脚跺地,“拦道”拦着路,这都是动宾词语,并没太明显的情感指向,杜甫最后再加上单字“哭”,“牵衣”就成了绝望地拽着男人的衣角,却被人残忍拉开,写的可能是男人的妻子或孩子,“顿足”就成了捂着胸悲痛欲绝地跺地,仿佛如鲠在喉一般难以喘出气来,写的可能是男人的老母。代入“哭”之后的这时,感情色彩已经充沛,杜甫再加上“拦道”一词,便在读者心中画出一条直到天地一线的行军之道,路边是无数这样的妻儿老小,路上是无数手铐锁链的征兵,一条遥无边际的行军之道上,哀嚎声直冲九天云霄。这样,一句诗句不仅拥有了强大的情感冲击能力,还有能在读者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画面的能力。每每回想起这句诗,都会有种历历在目,触目惊心之感,久而久之,便心生沉郁。
杜甫的诗是需要反复品读的,这其中的沉郁,不仅在于“辞藻的表面”,更在于“辞藻的组合”。就比如千古年来“孤雁”“江水”“栏杆”等,为什么称之为意象,那是因为其使人联想到的事情或画面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久而久之,普遍性的“思维僵化”使大多数人都认为孤雁代表思乡,江水代表愁绪,栏杆代表愤懑,于是人们便给这些词取名为“意象”。杜甫的是更高一级意象,他的意象有名词,“雁”“月”“寄书”或者拟声词“辚辚”“啾啾”,这都不再话下,重点是,他能不局限于名词,用词语的组合将意象固定,成为他杜甫的专属诗句。像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登高》便能很好说明这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象多而不乱,对仗妙而不涩,而且通篇如此,这哪是寻常诗人能作出来的?
而杜甫自定义的沉郁,便在于他组合后的意象,总带着“哀”,反复品读后在人心中留下沉郁,而杜甫本人愈来愈沉郁,写的诗愈来愈有味道,终在唐诗四万余首中脱颖而出。
2020.11.29 写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