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先生深谙本能之玄机

图片来源:公众号,大脸猫微笑

中国内家拳(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卢氏结构等等)技击模式都是以六面浑圆争力的桩法为核心,成辐射形态演变出其他功法的动态轨迹,从“不动之动”的站桩,到“动愈微而神愈全”的试力,再至“进退旋转赛猫行”的速动发力均丝丝相扣,环环相连。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内家拳学的科学训练体系。而“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本能运做,更使其在技击实作中体现出“动如怒虎,势如翻江”的雄浑气魄和强劲的爆发功能,从而使我国传统武学在世界武坛独树一帜,香飘逸远。笔者探求此道多年,虽无惊人造诣,但体悟颇深,故整理成文以供广大读者鉴别。

体认“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格斗技能,必需要具备良好的桩功基础。无论是静态的拉伸膨张,还是动态的涨缩转换,都是以肌肉,骨骼的牵扯形成浑圆状态的弹性为主,并且利用躯干的撞压,侧斜,螺旋带动四肢做反称性的争发,从而保证力的所发,全赖于混圆撑抱。“六面整体混圆力”的形成是通过站桩这种特定的间架行为以肌肉的柔软性能和骨骼的坚硬性能做为放长收缩和支撑固定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神经系统和知觉能力回馈大脑之神经。从而加强对肌肉,骨骼本体感应的自控能力和反射能力。以确保内脏功能的自我调解不受运动强度的干扰,获得舒适得力的客观感应,这样内部机能和外部机能的正常运作将导致整体性能不断加强。其表现形式为:只要各部位按照正确的要领做到位,就会产生出“推之不动,砸之不落,挑之不起,拉之不开”的强大弹性势能,自然如一具弹簧架,只要承受外力,即发生反弹,且间架形态不发生形变。这种劲力的来源是肌肉伸张产生出弹性,骨骼支撑产生出刚体。人体的关节做为骨骼与骨骼空间定位的能力和保证肌肉拉伸的长度不变。通过这种外形不动,内在生生不已运动的相对静态训练来提高身体的能量储存,从而加固混圆劲力的框架,最终形成一种格斗的标志。这种训练是唯一通向整体发力的捷径,故王芗斋先生谓之“不二法门”。

所谓“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格斗技能还通过单人试力,双人试力,断手试力加以体认。其重点在于爆发劲力释放前的触觉能力是否具备极高的判断能力。触觉的产生来源于敌我双方格斗状态下的肢体碰撞,术语称为“点”。“点”的相接主要是感应敌方劲力的虚实,大小和方向,并且利用触觉灵活的混圆形变阻截,破坏,控制住敌方的重心,使之攻不进,退不出。阻截是利用桩架的撑抱距离拦截住敌方的所有发拳,破坏是在拦截的同时利用桩架的三角,斜面力瓦解敌方的攻击劲力,控制则是在阻截,破坏后同步完成的偏,缠,惊,抖等限制敌方逃跑的技术手段。上述三位一体的技术法则在格斗中获得成功,才会形成得机得势的重拳爆发。王芗斋先生极为强调“应感而发”,如果失去了这一原则,那么按当代某些传 人所解释的,一接触就发力,只能是劲力的高消耗而低效益。“重拳容易得势难”的经验之谈,即说明此点。然而什么是重拳。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自身爆发劲力的最大消耗;二是作用在对方身体上的最大打击能力。尤其是第二点,是通往武学格斗途径中成败的关键,更是一触 即爆发高效作功的前奏。

炸力无断续是对一触即爆发得势后,爆发力的补充,因为在格斗中,妄想一次击打就会瓦解对方的战斗能力是不现实的。甚至当对方承受一次重击后,反而被激起更强烈的斗志。当得势后,发力应如潮水袭岸般地一浪高过一浪,自身应如狂燥的野兽拼命的撕扯的折磨对手,不但要把对手的肌体破坏,更要摧毁对手的精神支柱。读者可细心观察一下,猛虎扑食的迅猛动作,不是发力而是拳学中的夺势原理。当其一口咬住猎物的咽喉,才是“一触即爆发”的重击。而咬住之后拼命地甩动头部,目的是扯断猎物的喉管。致猎物于死地,这正是“炸力无断续”的真谛所在!

王芗斋先生深谙本能之玄机,其总结为兽性笃实之力,并在发力教学中要求力之所发,“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已”,明确的告诉我们,发力首先要蓄力;发力后必须还原到原来的蓄力状态,以利于再发。“炸力无断续”的连续性击打,同样不仅仅是一记拳掌的连续应用,而是多方向的灵活性击打,设想对手承受住我的一次重击后,就会本能的对遭受攻击的部位做出防护,如再击打原来的部位,就可能会形成低效爆发。故连续性的爆发劲力,应是寻求对方所有的要害部位做为攻击目标。使对方所有的防护,在我毫无顺序的系列爆发中失去作用。另外,这种惊变性的发力,也可以驱动身法,步法的调整,以立体的框架悠荡起整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惯性冲击,使各种技术都能淋漓尽致的发挥,置身于这种状态中,人的本能会趋向于野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