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推送这六年,每次总会收到留言:这对父母要求也太高了吧?你这样活着肯定很累吧?
当然不会,不仅不会,而且我也压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育儿弄的自己紧张兮兮。
我的原则一直是抓大放小,守住底线。
剩下的学习和实践就是我学有余力的时候进行的,那么即使做不到,我也不焦虑,因为我知道“重点”我做到了。
而且这样,我和小D的亲子关系也不错,爱与规则真的可以两全。
这也是我从2016年反复提到的,“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家长自己明确底线,不触及底线的地方,多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从2016到2020年,一直会收到很多朋友问,那你的育儿底线是什么呢?怎么确定育儿底线呢?因为一直觉得育儿很个人的,不敢随意让“我的”局限了大家。但因为问的人实在太多了,今天就“斗胆”分享一下我的解题思路。对我来说,育儿第一个基本底线,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句话落地的版本就是这两大基本原则:比如,自驾车出行必须要做安全座椅;过马路牵手,不在横道线打闹嬉戏;外出就餐不能大声哭叫、更加不可以敲打餐具。这些就是根据这两大基本原则建立的家庭规则。底线的建立和执行,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孩子越小越难以保持一致。“底线”之所以叫“底线”,那就是说明“没有谈判或者讨价还价”余地的,父母的“不可以”就是“不可以”,这时是没有循循善诱的。举个例子,不坐安全座椅就是不出门,遇到必须要出门时,哪怕小D再大哭,我们都会“强制执行”。再比如,餐厅大哭,我们第一时间就是抱出餐厅。小时候就是经常回到车里或者在门口人流少的地方让小D冷静。你们可以看到,遇到这类的事情,我们不会第一时间去共情,去回应孩子的情绪,或者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先处理事情本身。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两大基本原则后,接下来的就是,结合每个家庭的三观来选择“最低限”。我和先生达成共识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小D成为一个正直、友善、独立的人。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养育小D就是这三个关键词,但接下来的思考就很重要了。词语本身不重要,关键是在我们的三观里,对应这个词的认知和解读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强调育儿是个人的,最忌讳的是拿着“政治正确”的大词变成口号,而永远没有落实到自家的行动上。所以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就很有意思的,因为有时还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时候,这时就需要不断追问来直逼,我们到底在意什么?越是直面我们真实的价值观,那么在育儿时我们才能越坚持。比如,友善,在我们家的定义就是,对每个人都能尊重和友好。这里面强调的不仅仅是“尊重和友好”,而是“每个人”。小D对于给她开门的服务生、替她扫走空饮料杯的环卫工人,这些生活中陌生人的友善程度,我们会更加在意。有一段时间,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是否对爷爷奶奶“叫人”。当然,并不是说,小D不叫爷爷奶奶这个行为就是对的。但正因为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友善”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平等,而不仅仅只是行为本身。
所以老读者应该会记得,我当时引导小D叫人这件事做的更多的是,结合小D慢热的性格,给了她替代方案。比如挥手、握手、拥抱等肢体语言。这些也是表达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拘泥于是否开口叫人这件事。而我会更加关注她对于陌生人的态度,就是因为我始终觉得:真正的友善是发自内心的平等,是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抬头、位置而表现出的“友善”,更加不希望是“形式主义”。说到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自己思考后对于这三个关键词的解读。还是那句话,不是非要一样,哪怕你们不认同也没关系,大部分三观没有绝对的对错,思考才是有价值的。
1、正直:可以勇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相对应的就是不撒谎、坚持“不一样”的勇气、不盲从的力量等。2、友善: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友好,相对应的就是礼貌、平等、不“捧高踩低”等。3、独立:能够自力更生,相对应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感恩、服务集体/家庭/社区等。
你们会看到,正直里面不仅仅是撒谎,而是可以坚持“不同”,这对我来说,也是正直的体现。再比如谈到独立,我不仅仅关注的是能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加关键的是感恩和服务意识。因为从我角度来说,一个孩子哪怕可以自力更生了,但如果他发自内心觉得“世界是欠他的”,那么他永远不会独立。
真实面对自己真正“在乎”的,然后选择和你三观相似的育儿流派,那么育儿就没有那么多“忍”。哪怕你最在意的就是孩子的成绩,我也建议大家同样可以试试看这样的思考,因为每个人对于“成绩”的真正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写到这里,你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家也就这五条,其他的方面,我们基本上都是有蛮大的弹性空间的。周六在读库阅读基地和六哥对谈,现场有个读者提问说,遇到一些问题,她会尝试和女儿聊,也耐心听女儿说,但聊完后孩子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陷入了“底线”不明晰的情况。是底线问题吗?是的话,根本不需要聊,执行就好了,回头复盘的时候可以解释给孩子听,为啥这么做,为啥必须这么做。不是的话,那么真的聊完了,如果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就该尊重她。
很多人看到后会说,但是有些虽然不是底线问题,但明显是不利于孩子的情况,难道也允许孩子去做吗?教育孩子并不是提前替孩子扫除前进路上的所有坑,而是可以允许孩子在“错误”里待一会。如果一感冒就吃药,那么免疫力就无从提高,那么不允许孩子犯错,他们的能力也无法发展。可见,归根到底,“规则之内给予孩子最大自由”,这句话对父母的要求很高。它不仅仅是让我们内省自己的三观,并且用三观指导行动,真正言行一致,更是让我们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