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造影剂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脑病1例
女, 54岁;因间歇性头痛6年入院。既往头颅MRI示:右侧海绵状血管瘤伴少量出血。有顽固性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神清, 对答切题, 智力粗测正常, 无明确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入院DSA结果显示:动、静脉及实质期, 两侧颈内动脉均未见明显动脉瘤及血管畸形。
行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时, 病人出现一过性右上肢抽搐, 烦躁不安, 伴血压居高不下, 有意识反应改变, 立即行C臂的旋转采集技术CT成像 (DynaCT) 未见新鲜出血, 给予甘露醇脱水及泼尼松静脉推注后, 症状未有明显缓解。
术后2 h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造影剂滞留, 左侧脑组织稍饱满, 未见明显出血及低密度影。
癫痫发作后2 h再次行左侧颈内动脉造影, 未见栓塞及血管痉挛。造影术后第1天,病人意识障碍加重, 小便失禁, 伴四肢抽搐, 呼之不应, 考虑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给予苯妥英钠及丙戊酸钠胃管注入。病人抽搐停止, 但意识未完全转清。
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四肢腱反射减弱, 疼痛刺激可见左侧肢体屈曲, 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造影术后第2天, 头颅CT示: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 脑沟、脑回水肿增大, 中线向右移位。
结合病史及头颅CT考虑造影剂引起变态反应性脑病, 诱发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给予甲泼尼龙抗变态反应, 甘露醇及白蛋白、呋塞米交替脱水, 注射用七叶皂甙钠抗炎性反应, 纠正电解质紊乱, 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 病人意识逐渐转清, 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头颅MRI示:右颞叶可见T1WI高信号, T2WI等高信号结节影, 周围可见T2WI低信号带;
DWI示两侧基底核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高信号影, 脑室结构正常, 中线居中。继续给予营养神经及止癫痫、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对症、支持治疗, 病人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癫痫症状未再发作。
查体:神清, 智力粗测中度受限,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2级, 右侧腱反射减低, 右侧病理征阳性。
图1:碘造影剂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脑病影像学变化
1A造影术后2 h头颅CT;1B造影术后第2天头颅CT;1C首次DSA;1D癫痫发作后2h DSA;1E造影后MRI T2WI;1F造影后MRI DWI
文献报道:0.3%~0.5%脑血管造影病人会发生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Sawaya等及Frontera等报道:病人在行碘海醇造影后出现急性脑病, 伴有强直性肌阵挛, 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棘波和慢波, MRI显示造影剂扩复, 提示造影剂的神经毒性与选择性皮质损伤有关。
本例病人在造影术后突发癫痫大发作, 复查造影, 未见血管痉挛、血管炎等继发性损伤及并发症。CT及MRI均显示双侧基底核区及大脑皮质多发、新鲜低密度影及梗死灶, 提示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作者考虑造影剂具有神经毒性, 可透过血-脑屏障, 直接进入大脑皮质, 引起皮质广泛损伤及癫痫样放电表现。因此, 通过MRI排除新发的梗死极为重要, 如果没有发现脑梗死表现而病人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 应考虑造影剂副作用的可能性。
本例病人右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在癫痫的发作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考虑到病人造影术中、术后表现及头颅CT、MRI影像学改变, 更倾向于造影剂渗透性损伤血-脑屏障, 滞留于颅内, 从而诱发变态反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