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故事】母亲和她的儿媳们

我们

张霞,河南省汤阴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曾在《青年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百余篇文章。

“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只是古语曰。现代生活的富裕以及质量的提高,已远不止于此,如果没有自然灾害和意外的话,活它个百儿八十的都不成问题。但是,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却是个不小的问题。社会养老问题在一步步提上议程,得到重视,但于人多负担重的国家来说也实不容易。每个月百十来块钱的养老金,对于现代生活来说,只能算是寥寥无几,单是温饱都成问题。所以,老一辈们大都还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主要靠子女养老。

母亲已是即将进入80岁的老太太了,自认十几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的所有心思和精力便都和他的儿女们连在了一起,接触最多,关系最近的还是他的儿媳们。

母亲一生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五个当中我是她唯一的女儿,却多时都不在身边,留在身边的都是他的儿媳们和孙子孙女们,一大家子能把关系搞得和和睦睦,跟母亲和他的儿媳们之间的和谐而融洽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母亲的教育方式除了直接的说教以外,便是讲故事了,我们兄妹们从小是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的,有“羔羊跪乳”,“乌鸦返哺”,“花木兰从军”,“墙头记”等等,后来我们长大了,哥哥们娶媳妇了,弟弟们也都娶妻生子了,面对一大家子人,她还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我们。

每到吃晚饭时,有时间聊天的时候,母亲总还是给他们讲故事,从大嫂娶进家门,到她的最小一个儿媳妇娶进门之间,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讲故事的习惯。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孝顺的故事,其中一个是《上山拜佛》的故事,对于听故事的我们来说早已经是滚瓜于烂熟了。

母亲讲:“从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不知道孝顺老人,却喜欢上山拜佛求财求福。每天都去,有一天,天下着大雨,这对夫妇又到山上去拜佛,感动了山上的神灵,神仙终于开口说话了,说:你们夫妻俩回去吧,今后不要再往山上跑了,真正的佛在山下,你们去求她吧,每天供奉她,她会给你们带来好运的,包你们一生平安幸福’。

‘他是谁呀,那你告诉我,他长什么样子,住在哪里呀?’年青人问。

神仙回答说:’你们回家吧,有缘会遇到的,这下雨天的,一个头顶锅盖,手提裤子的人,就是你们的佛。’

说完便再也不说话了。

夫妻俩不解其中之意,却又问不出其它的话了,只好悻悻的下山,这时天已经黑了,雨下的很大,一路上只有一些撑伞的,或是个别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都是神色匆匆埋头赶路的人,根本没有看到神仙所说的那样的人。雨中不觉到了自家门口,此时已是深夜12点了,站在院门外面,大喊:母亲开门。他母亲已经脱衣睡了,听到是儿子媳妇回来了,赶紧起床穿衣,来不及仔细,胡乱系了腰带,顺手抄起一个高粱杆编织的锅盖,顶到头上,便急忙开门冒雨到院子里去给儿子媳妇开街门。

开过街门后,因刚才慌张,没系好的裤腰带开了,便一手扶着头上的锅盖,一手提着要脱落的裤腰,慌慌张张地向屋里去了。

儿子媳妇同时看到了母亲那一手扶着头顶上的锅盖,一手提裤子的背影,想起神仙的话,猛然醒悟过来,那神仙说的佛不就是自己的母亲吗?

两个人追随母亲来到屋里,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给母亲磕头认错。从此以后,善待孝敬父母,生儿育女,生活过得很幸福。”

母亲的这个故事讲了多少遍,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个故事,家里的所有人,特别是母亲的那帮儿子媳妇们全都会讲,三人成虎,何况不止三人,而是三代人,甚至今后已经是四代人了。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可我们家却当作真的东西在传承了,在外无论求什么,回到家里却是要孝敬父母的。

母亲越来越老了,体弱身病的,眼也花,耳也聋,不像当年那么能干了,不免有时多些伤感和担心,害怕我们嫌弃她。所以,开始给我们讲一些现实中的真事了。她的儿媳妇们笑着说:“咱妈现在给我们的教育,不再是正面的故事了,而多是反面教材了”。

一次,母亲又给我们讲:那谁谁家的,有两个儿子,各自过得都很好,年迈的父亲一个人孤独,想跟儿子一起住,谁都不愿意。要让他进养老院,老人伤心,不想住养老院,就上吊死了。每讲到这些时,母亲嘴上总是埋怨,说那老人想不开,给儿子媳妇脸上抹黑。可我们能感觉到她心里是何等的惋惜和不忍。每当这时,他的儿媳们会劝她安慰说:“儿子不孝怨他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你就不一样了。”母亲便很欣慰的问:“你们五家孩子都孝顺,那说明我教育得好吗?”他的儿媳们就会夸她说:“那是啊,你当年对俺奶奶好,婶婶好,我们都看在眼里;对我们的好,我们也都能感觉到。好人有好报!你放心,不会没人管你的。”

母亲的几个儿媳从来都是她的骄傲,她一直以为,儿子女儿孝顺是应该的,儿媳们孝顺不孝顺那是要靠福份的。所以,母亲与街坊邻居们值得夸耀的福气,一直都是她的儿媳妇们。

“大儿媳妇儿好!懂事,识大体,顾大局,见我亲,在妯娌们中间总是起好的带头作用;”

“二儿媳虽然因病残疾坐在轮椅上不会说话已经十年了,但唯一可以喊出声音的便是妈妈两个字,二儿子长年在家用心照顾她这么多年了,从来都没有怨言,宽我心啊!”

夸“三媳妇好,心直口快,心眼儿实在,知道心疼我”。常期与三儿媳妇居住生活在一起,已经远远胜过我这母女关系,虽非母女胜似母女,他们相依相惜,相互照顾,不离不弃;

至于四儿媳,母亲更是说:“那是个傻闺女,吃亏人常在,大方勤快,从来不跟我论这论那的,干活儿多,能吃苦,心地善良”,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母亲常挂在嘴边,常夸耀她那一群儿媳妇的语言。

人都是在不断地改变。说实在的,她的几个儿媳妇,起初并不像她夸的那般好,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她的这帮儿媳们便是越夸真的就越来越好了,所以我常佩服母亲会待人,会调和,只捡好的夸大说,差的错的一带而过。四个儿媳妇娶来都几十年了,最小的今年也都四十多岁,娶到家里也快二十年了,从没有见她们之间别过嘴,红过脸。现如今她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人告诉你,外人是猜不出一二的。妯娌不像妯娌,似姐妹;婆媳不像婆媳,是母女。

前段时间母亲生病,每次陪她去医院看病的大嫂,不厌其烦,用心呵护,都被别人当做了母亲的女儿看,母亲自豪的不得了。她常说:“我用一个女儿换来了四个闺女,我是很赚的。”

母亲从不要求我对她如何,母女连心自不必说,她只要求我要懂事,要知道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她说:“你要知道心疼他们,爱他们,体谅他们”。所以,最终我懂得了母亲的好儿媳们是她疼出来、爱出来、体谅出来的,并非全是夸出来的。

还是当年父亲走得突然,母亲因遗憾而留下了胆怯的病症,十几年过去了,如今旧病复发,一会儿害怕路上的小孩子找不到家,硬要把人家送到家;一会儿又害怕路上的老人迷了路,非要去送送人家不可;一会儿担心这个儿媳出事了;一会儿又担心那个儿子深更半夜还不回家…。净操心,操余心,弄得别人烦不胜烦。母亲一生勤劳,心地善良,清醒时总怕给别人找麻烦,结果老了病了却不得不给人添麻烦。她知道自己有病,所以总是心神不宁,责备自己得了这种奇怪的病,近来又念叨着说:“我是个没福气的人,儿子媳妇们,孙男嫡女一大片,都对我这么好,本该是享清福的人了,想不到老了老了却要让人开始厌烦我了。”

说实在的,有时候真感觉人老了让人烦,但一想到我们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心中便认可了这种人生路上的坷坎,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的考验,老年人给我们制造的麻烦,正如他们当年给我们创造的新鲜事物一样,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宝贵经验。

母亲常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如今她老了,她的儿媳妇们都像女儿一样孝敬她。其中一个弟妹跟我谈到母亲的病时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我们做儿女的怎会烦自己的母亲,有谁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呢?等我们老了,说不定还不如咱妈呢”。听到此话,我被感动了,放心了,深感母亲一生值得。

有人说:“孩子们是如何一天天长大的,老人便是如何一天天变成小孩子的。”说得多好啊,我们对小孩子有耐心有希望,为什么不能把老人当作孩子一样赡养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老人们能安度享受晚年正是生命中需要安置的冬寒,没有寒冬哪有春天,辞旧方能迎新,有始有终方是人生没有遗憾的历程。

在母亲生命的冬天里,有一种温暖,那是她壮年时积攒下来的福份,是她年老时形成的一种家风,是她的儿子媳妇们对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

教育大家庭
“教育大家庭”,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探讨"三育"各自的规律,研究"三育"之间的关系,整合"三育"合作的资源,交流"三育"合作经验。在这里,听教育大家声音,聚教育大家族智慧,为"生命成长"助力。
(0)

相关推荐

  • 以为林品如婆婆已经够讨厌了,看到张芝芝婆婆,才知“人外有人”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木子默」 愿有一人,念你冷暖,懂你悲欢 文:  慕     九 01 最近在追<亲爱的自己>,最新的剧情里,张芝芝婆婆觉得给雨薇花两万上早教班是花冤枉钱,悄悄退 ...

  • 好的家庭关系,要自带界限感

    文 / 贝贝妈咪 一个有温度.流淌着爱的家庭,不但夫妻恩爱和美,家人相处也同样有规矩.守本分. 其实,美满.幸福的家庭并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懂得彼此尊重.不强求.不越界. 歌德曾说过:"无 ...

  • 婆媳相处之道:“儿子,你媳妇天天也不吃早饭,你也不说说她”“妈,委屈你了”

    小北导语: 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长久以来的婆媳矛盾,有时候明明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被双方有意的放大,甚至非要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即便是相处融洽的婆媳,她们之间也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矛盾. 而 ...

  • 儿媳不知道怎么和婆婆相处?婆媳这7条相处之道要记牢

    有好多人都说婆婆和儿媳妇简直就是"天敌",完全都讲不到一起.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还是有很多婆媳相处的都很好的.那怎样才能让婆媳关系很好呢,教你婆媳之间的相处之道. 1.家庭内的婆媳, ...

  • 一个已婚男人的经验之谈:做老公的要“狠”,婆媳关系才能好

    文|雪落无尘 圣琪听老公李琢说,婆婆要来她家过年后,她立马心塞,觉着天也不蓝了,蛋糕也不香了,老公也招人烦了. 怎么婆婆一来,圣琪的反应就这么大呢?是不是有点过度紧张了?她们之间是不是有过什么激烈的矛 ...

  • 邬君梅“智斗”洋婆婆:婚姻路上另一段母女情缘

    邬君梅 2017年1月,著名国际影星邬君梅主演的电视剧<后宫如懿传>.喜剧电影<父子魂斗罗>,在北京星光影视基地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百家主流媒体赶赴现场采访,雍容华贵的邬君梅万众 ...

  • 民间故事儿媳三年不孕,母亲愤怒驱赶,儿媳家门前有异物

    看官大大您好!欢迎光临崆峒书生讲故事系列,本期是第445期原创故事,感谢各位看官的关注. 话说洪城有个书生叫何忠良,三年前迎娶妻子杨氏. 杨氏生得肤白貌美.善良贤惠,且为人热情,邻居们颇为喜欢. 按理 ...

  • 皇帝迷路去农夫家借宿,农夫杀老母鸡招待,母亲:不能杀儿媳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重八"在发挥功力,而他们很多都挺荒唐的,其中有一个尤为爱玩的皇帝叫做朱厚照,他的人生历程可是小说都不敢随便写的. 朱厚照出生于1491年,他 ...

  • 【家有故事】母亲的功德

    李道运,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级优秀教研员,社旗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曾获两项国家级专利.   母亲平凡又伟大.老人家虽然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女杰,但她那不同凡常的经历,在我心里,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母 ...

  • 【家有故事】九十岁老母亲讲立德故事

    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级优秀教研员,社旗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曾获两项国家级专利. 九十岁老母亲讲立德故事  Happy Halloween 老母亲九十岁那年,给我讲了一个生动的立德故事.老人家说:& ...

  • 【家有故事】再忆母亲(二)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

  • 【家有故事】很想母亲(一)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

  •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不喜欢儿媳刘兰芝?

    从前,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篇古文叫<孔雀东南飞>,它和<木兰诗>合称中国古文学中的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 ...

  • 姥姥家的故事及感悟(五)

    本文作者:白桂林 姥姥家的故事及感悟(一) 姥姥家的故事及感悟(二) 姥姥家的故事及感悟(三) 姥姥家的故事及感悟(四) 姥爷姥姥有一件对我影响颇深的事.1985年春,母亲领着二妹去三道营,一天他们四 ...

  • 施享:《 轻歌慢颂,我们家的故事 》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新会员作品推荐 轻歌慢颂,我们家的故事    银湖实验中学    七(4)班     施享 所有,我们家的故事都是平凡的.但是这份平凡,又是绚丽多彩的.多彩的故事在幕布上演,而我们却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