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学生,你们去哪里呀~
山川网:中国城市竞争发展到当下这个时间点,其实应该说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一方面是城市和人一样,阶层不断固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既定事实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是中国高速城镇化的人口红利阶段都基本告一段落。关于这一点,昨天刚刚开幕的十九大中,一句话概括的非常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知道,关于社会首要矛盾的表述上,这是36年来的首次变更。
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彼此之间的差距自然悬殊。城市也是一样,城市很多,分布很广,彼此间的差异也十分突出。就拿高校这件事而言,北京上海这样的顶级教育资源大市,几乎垄断了中国最优秀的高校资源。次一级的,就是南京、武汉、广州、西安这些城市,虽然相比京沪二城差距仍明显,但是相比中国其他城市就要好上太多。然后再差一些的,就是全国各省的省会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多数省会作为省份的政治中心,一般也就一并承担了教育和医疗中心的责任。
之前的“双一流”高校名单发布,一众媒体人集体亢奋一次,但是名单的实际结果,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原来的985高校全部成为新的双一流高校成员,而原来的211高校,多数则成为了双一流学科成员。这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各省各市,在教育资源上的既有格局设定。
那么,是不是拥有很多优质高校资源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表现就格外突出呢?答案是不一定,例如南京、武汉、西安这些知名的高校资源大市,每年绝大多数的优秀毕业生,要么选择出国留学,要么前往一线城市就业,真正留在本市的比例并不乐观。
而本地缺乏优质高校资源的城市,是不是经济就一定不行呢?答案也是不一定,例如深圳,虽然长期位列中国一线城市名单,但是深圳的高校资源质量和数量一直都存在极大的短板。但是作为中国科创中心城市,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前往深圳寻找机会。
那么今天小川就结合ofo联合城市数据团最新发布的一组关于中国主要高校资源大市毕业生流向的数据素材,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大学生去哪了这个话题。此处再次对数据提供方ofo和数据整理方城市数据团表示谢意。
上图显示内容为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即大学生从以上城市高校毕业后,选择留在高校所在城市的比例。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一、作为中国目前的GDP第一市,中国现阶段平均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在对于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上,依旧是一骑绝尘的。哪怕是和上海同一级别的北京,在大学生毕业留存率上也要差不多低于上海近10%的比例。单从这一层面说,上海目前依旧是全国范围内,对于优秀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
二、这里关于北京为什么会在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上弱于上海,其实还有两大重要因素。一是哪怕京沪同为中国高校资源大市,但毫无疑问,同时拥有北大清华等这样绝对全国最优秀高校的北京,生源质量依旧全国第一。而且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每年北京都有更大批量的优秀毕业生选择了出国深造。二是相比上海的人口政策,北京的人口政策显然要严格很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北京一直都在严控人口,疏散人口。也就是说,很多北京毕业生并非不想留在北京,而是很难留在北京。
三、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表单中没有深圳。这里补充一点,由于深圳本身不是高校资源大市,所以并未出现在这份榜单之中。虽然深圳作为中国科创中心,对于全国高校人才都具备相应的吸引力,但是相比京沪这样本身优质高校数量就较多,同时还对全国高校毕业生辐射吸引的城市相比,对于大学生流入总量数据上,还是要弱于京沪一级的。
四、广州、成都、杭州的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位于次于京沪的第二梯队,不过这三座城市却又有各的原因。其中广州的比例之所以不太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为相邻的深圳输送了人才。杭州的比例不高,和浙江和长三角整体经济发达,流向周边城市关系较大。而成都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是近些年营销宣传力度强大;二是西南地区距离北上广深距离都很远,区域内没有太多可供就业的城市;三是四川盆地自古安逸,少不入川的古训声犹在耳。
五、最后说说南京、武汉和郑州。南京的情况和杭州类似,作为长三角的教育资源大市,南京的人才几乎是绝大多数都供给给了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尤其是上海。南京的生源当中,来自江苏本地的比例较高,而江苏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很多高校毕业生一毕业首选就是回家乡就业,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本地就业比例。武汉和郑州,吃亏就吃亏在本地经济基础上,虽然近些年风头响了不少,但是无论基建水平、生活环境、产业结构、企业质量等各方面,不要说和一线城市,就是和多数沿海二线城市比也依旧极为被动。
上图是对上上图所提供信息的一个补充,一是标明了几个城市本地就业指数的具体数值。二是同时附带了另外一个数据,就是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对于以上城市毕业生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城市的毕业生,有多大比例选择去了北上广深。其中本身就是一线城市的城市,则是指去往其他一线城市的比例。
一、京沪两城不用多说什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优的两座城市,一般考入两城的大学生都会尽可能选择留下,而不是离开。但是这并不妨碍,由于所学专业对应企业所在城市的原因,彼此之间流动,比如京沪两城之间毕业生互相流动,或者京沪两城毕业生往深圳的流动,毕竟深圳同时拥有腾讯、华为等多家优秀企业。
二、京沪之外,流向一线城市比例最低的,就要属成都和杭州。成都的情况上文中就有提及,一旦习惯了成都的安逸,再想重新适应一线城市的节奏和压力,多数成都高校毕业生恐怕难以接受。而杭州近些年借助互联网产业,发展极为迅速,留在杭州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另外作为浙商的大本营,浙江大学生显然对于自主创业和做生意的兴趣远大于跑去京沪深当白领,自然流向一线城市的比例较低。
三、广州、武汉、南京、郑州的比例相近,但是流向却明显不同:广州主要流向深圳,南京主要流向上海,而武汉和郑州,则是同时流向北京、上海、深圳多个城市。看来居于中部的四通之地,交通上的优势并没有成为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反而是由于交通便利,加剧了人才的流动。所以交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未必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相关。
上图是一份统计城市彼此之间流动的示意图,其中每座城市有一个代表色,哪种颜色的柱状线条就表示流向哪座城市。而柱状尾部的粗细程度,则代表流出的对应比例。由于接下来有各个城市的单独分析图,关于上图这里就不做多的介绍了,直接进入单独的城市数据图。
【广州】
通过广州这份表格,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广州为整个珠三角提供人才输出。
虽然广州也有一定比例前往北京和上海的流出,但是和前往深圳的海量人才供给相比,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那一直以来,深圳都对老大哥广州的地位虎视眈眈。但是实际上,广州和深圳,单独任何一座城市,去和北京、上海这样的政策强市相比,都是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如果是广州+深圳的组合形式,却是绝对的1+1>2的结果。
广州承担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和医疗中心,深圳则承担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创新中心,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互补性。从这一层面说,深圳其实应该感谢距离自己地理位置如此接近的区域,有广州这个全国重要的科教城市,极大地帮助了深圳的人才补给。如果广州不是一座科教大市,深圳直接从北京、上海吸引一流人才的难度,显然要高上很多。而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资源大市,无论是出于地理因素还是产业因素,主要供给的也是北京上海,其次才可能是深圳。
另外我们发现,珠三角内的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如佛山、东莞、中山、珠海近些年能够崛起,绝不单单是深圳的产业转移,同时广州的人才转移影响也十分巨大。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由于广州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教城市的存在,才可以因需施教,对口培养,进一步带动整个珠三角的协同发展。
对于整个珠三角而言,广州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十分巨大,绝不是个别居心叵测,为了流量不顾一切的唱衰广州党所能够理解和想象的。
【成都】
成都这份数据,我只能说是比较“随心所欲”。
蜀人要么就是不出川,出川就是东南西北遍地开花。绵阳、德阳、昆明的一定比例人数,比较容易理解,基本上多数是生源返回了自己的家乡所在地。
而前往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诸市的比例,也基本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区别…不过近些年的情况是,大量原本在外务工的四川人,开始陆陆续续返回成都。由于四川的人口优势,进一步促进了成都的发展。毕竟作为二线城市的成都,高达近1600万的人口,绝对是惊人的数字。
【南京】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高校资源大市,在长三角地区基本上承担了和广州在珠三角地区同样的身份。
事实上,除了最大的流向城市上海外,南京的毕业生还大量流向周边的苏州、无锡、杭州等长三角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至于合肥,多数还是安徽籍的考生毕业后返乡。
另外由于南京的古来富庶和当下的医疗教育中心身份,都进一步提高了南京的房价水平。所以相比南京和省内苏州无锡相近的收入水平来说,房价也是南京不断向外流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
【杭州】
杭州这份数据很有意思,流向宁波和上海的比例竟然几乎是差不多的,甚至宁波的比例还要更高一些。
一方面是宁波和杭州一样同为浙江的人口大市,每年的宁波籍毕业生数量较多。加之宁波本身的经济情况在浙江省内仅次于杭州,而且气候和生活环境都非常优越,在省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另外,相比杭州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知名度,宁波目前的居民绝大多数还是一本地和浙江省内人口流入为主。这种情况,一方面保证了相比杭州,宁波的本土化气息更为浓郁纯粹;但另一方面也饱受一些争议,认为宁波不如杭州开放,甚至有些排外。
但对于幸福宜居的宁波本地人而言,经济富足、环境优美、又不为过多的外来人口所打扰,显然自得其乐。
【武汉】
看完武汉这份数据,小川不得不承认,武汉不愧是九省通衢。
武汉高校毕业生的流向,绝对是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成都,基本上是流向了全国所有经济情况靠前的城市,但就是不愿意留在武汉本地。
对于很多高校毕业生而言,哪怕最后选择了离开高校所在的城市,但是往往都会对这座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持正面印象。但是武汉就比较复杂,就小川身边不少在武汉上学的朋友看来,武汉都并不是个适合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杂乱无序,是多数人对于武汉的印象,且近些年改观并不明显。
武汉政府,也是近年来在人口吸引政策上最为“激进”的城市,先后出现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想要留下更多的武汉高校毕业生发展武汉。从上面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可以发现,武汉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的确非常欠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相比成都,武汉有一个非常大的劣势,就是整个湖北的人口总量,仅有不足6000千万的水平,而四川则高达8200多万。而中国的人口其实和经济一样都已进入的新常态,未来想要有明显的增长十分困难。而且四川由于地形的因素,这8200多万人口绝大多数都生活火灾东部四川盆地地区,成都就更是占据了很大比例。而湖北的人口分布,显然就没有四川那么聚集。另外居于华中正中的地理位置,人口流动更是明显高于偏居西南的成都。
毕竟对于所有城市而言,人口在哪,人才在哪,希望也就在哪。小国寡民的思路,决然是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逻辑的。
【山川网の近期优质原创文章传送门】
旅行:贵阳西西弗书店 丨 贵阳千翻与作书店 丨 贵阳集文里书店 丨 重庆方所书店 丨 重庆西西弗书店 丨 重庆刀锋书酒馆 丨 重庆购书中心 丨 武汉文华书城 丨 武汉物外书店 丨 海南旅游骗局/西藏旅游骗局/新疆旅游骗局 丨 云南旅游经典骗局 丨 南京旅游经典骗局 丨 成都旅游经典骗局 丨 苏州旅游经典骗局 丨 杭州旅游经典骗局 丨 天津旅游经典骗局 丨 广州旅游经典骗局 丨 上海旅游经典骗局 丨 北京旅游经典骗局 丨 中国十大机场排行 丨 中国十大火车站排行 丨 中国十大美术(艺术)馆 丨 中国十大博物馆(院) 丨 国庆火车票开售丨18家菜系究竟谁最受欢迎 丨中国历代十大城市 丨七夕90后开房数据丨 岭南文化 丨 绍兴行 丨 今日杭州 丨 各省高考难度
城市:虽然没你大,但却比你长 丨 东北的今天,整个北方的明天 丨 武汉的收入和房价水平 丨 想富你得先去这些省份和城市 丨 为何重庆会被直辖 丨 双一流高校+学科名单发布 丨 城市的归属感 丨 西南巴蜀之地为何必成一极 丨燕郊、嘉善、惠阳 丨 《魅力中国城》 丨 50座三四线城市地铁规划 丨 2017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榜 丨 大城市究竟多强,小城市究竟多弱丨 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日渐衰败 丨 一海一江一铁路,三极两点一乾坤 丨 投资不过山海关 丨 西安复兴便大有希望 丨 国家真的有过对不起X省X市吗 丨 中国最东西南北端城市 丨 十大单身地区和单身城市 丨 房产限售城市近三十座 丨 “国家中心城市”的虚与实 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164个 丨 副省级城市出口额 丨 广东江苏龙虎斗 丨 江苏民营企业百强榜 丨 城市究竟面积多大、人口多少才幸福宜居 丨 多少省会在一城独大 丨 杭州临安撤市划区后 丨 八大古都 丨 阿里巴巴新总部落户北京后 丨 全国各省第一摩天大厦 丨 全国1000万人口城市13座 丨 中西部城市要想走得远 丨 2006-2016十年省市兴衰榜 丨 为何地震频繁降临四川 丨 这一代北方人的宿命 丨 各省IPv4地址数及比例 丨 城市人均GDP数据 丨 2011~2016五年城市人口 丨 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 丨 中国十五大副省级市 丨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排行 丨 中国已无再增设直辖市的必要 丨 2017年万亿GDP城市俱乐部 丨 千万人口级别超大城市 丨 收入一半用来交房租丨 2017年上半年城市GDP丨 各省会地铁规划 丨 经济又好,气候又好的城市 丨 孙中山一都四京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