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中餐体系下,能否诞生预制菜界的“Sysco”?| 卓见线上沙龙

如何解读今年突然出圈的预制菜?背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初创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壁垒?哪类基因的企业更适合做to C品牌?

针对以上话题,上周四晚卓见大消费系列预制菜专场中,凡创资本投资经理陈越与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信良记CMO高阳、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崔恒亮、三旋供应链CEO李聘熙4位嘉宾探讨了一番,以下是部分精彩内容的回顾。

  凡创资本投资经理陈越:预制菜增长背后的底层驱动因素是?

信良记CMO高阳: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后带动了新的需求。现在年轻人不喜欢或者没时间做饭,但又需要一个提升效率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发展,既能还原堂食口味,又能提高做饭效率的预制菜恰好就是一个很好的饮食方案。通过这几年的市场教育后,预制菜正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崔恒亮:餐饮企业需要降成本,预制菜能降低厨房面积,减少租金成本,还能减少后厨人员等人力成本。此外现在优秀的厨师供不应求,预制菜可以解决一部分餐厅的出品问题。

三旋供应链CEO李聘熙:疫情让餐饮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连锁餐饮会加大自己对成本的控制,以往很多不标准损耗的部分会被重视起来,所以从管控层面上来看,这也会推动整个食材朝半成品化演变。

同时,疫情加剧了区域性原材料经销商的洗牌,对于餐饮连锁店而言需要保证稳定的供应,所以原本一些中间商赚差价的模式会被淘汰掉,一些有加工模式的更受餐饮店欢迎。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从宏观视角来看,我们推断人均GDP水平可能跟预制菜的发展呈正相关。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日本1983年的人均GDP水平,而日本预制菜基本上就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高速发展,所以中国也应该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

从食材供应链角度来看,国内食材供应链企业都喜欢对标美国食材供应链巨头Sysco。但我们研究后发现,中美有很大的区别。美国以西餐为主,餐饮结构很简单,而中国菜系极为复杂。不同菜系背后所需的食材供应链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公司能够把不同菜系的供应链都做得很深,而做得深和做得广是两个维度的事情,所以我们预估中国食材供应链会比美国市场有更多细分的机会。

比如这两年在火锅这个品类上,出现了后端供应链和食材超市等新机会,那预制菜也会是一个有机会的新品类。

且预制菜B端和C端都有机会,而这个机会的基础是上游食材供应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食材加工厂整体的数量减少了30%,这说明了上游可能会存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集中整合的机会,未来要看谁能更快更好地去做上游的整合。

关于预制菜突然出圈背后的新变量,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商业模式,也可以在我们上周发布的预制菜深度稿件中《餐桌上的新战场:疫情催化下爆火,借直播带货翻红,懒人厨房背后巨头在争夺千亿市场 | 什么值得投》找到更详细的解答。

  凡创资本投资经理陈越:公司能从哪些维度去构建核心壁垒?或者说具有什么特征的预制菜供应商更有市场竞争力?

信良记CMO高阳:在一个单品类的产业链上扎根足够深。中国的市场很大,无论是从to B还是从to C去整合,你都很难全部覆盖掉,单纯发展一条产品线就已经能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当你专注在一个赛道的时候,无论是自己的产品力还是消费者的认知,都更容易构建,所以信良记会选择专注于水产领域,然后再做延伸。

比较聚焦且有产品力的工厂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工厂有自己很强的单品,其口味和形态都很好,其中口味是基础,形态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力。此外,工厂的研发能力也很重要,这决定了其产品上能不能持续迭代SKU来适应多变的需求。

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崔恒亮:预制菜to B端也一样,往往餐饮店对品牌的认知是建立在供应商的一两个非常优质产品上。

三旋供应链CEO李聘熙:用市场去定义产品很重要。我们要搞清楚客户需要什么,以及你的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是为客户带来效率的提升,还是做出客户自己做不出来的东西,或者价格品质规模化的平台。

好吃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好吃对一个连锁产品体系来讲,更多得是在预算之内,达到口感要求后还能量产。一个优秀企业需要找到那个点,然后快速放大,形成一定的规模化优势。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预制菜本身是个零售的事情,零售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好产品,另一个是高效的交付渠道。从B 端的连锁餐饮来看,大B和小B对预制菜的诉求不一样,大B更关注经营效率,小B可能会更关注产品性价比多一些。而C端不同人群对产品的诉求也不太一样。

  凡创资本投资经理陈越:to B供应链基因的公司去做to C的品牌,会遇到哪些困难?

信良记CMO高阳:to B和to C在履约交付完全是两个思维模式。to C在交付上,我们就遇到问题,to C端实际上损耗相对更大,消费者的问题也比较零散,对产品也更为苛刻,所以处理起来也会更加麻烦。

同时,to C的需求也是灵活个性的,会需要更柔性化的供应链,最终会倒逼整个供应链的品控和技术进一步迭代。

三旋供应链CEO李聘熙:to B和to C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团队的配置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to B转向to C是很有挑战的事情。我们短期内还是会比较谨慎,不会轻易去做,但是我们也会关注这个时代的流量红利,思考好背后的需求再发力。

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崔恒亮:目前我们聚焦在B端的,未来两三年内会启动C端。to C我们思考的是便捷性和好吃哪个是第一位。预制菜发展早期阶段,不太适合做得太多,最好是基于家庭场景,找到一两款合适的单品切入。

  凡创资本投资经理陈越:不同基因的玩家中,哪类做C端品牌更容易跑出来?

信良记CMO高阳:预制菜产业链条也不是很长,各玩家没有特别多信息差的优势,很难说哪一类容易跑出来,但这个时期还是很好的,一定会有各类不同基因的玩家跑出来。

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崔恒亮:大家各有各的优势,比如盒马鲜生有流量优势、创新品牌有抓住用户心智的优势,最后核心要看各自在发挥自己的长处之外,能不能最快补齐自己的短板。

三旋供应链CEO李聘熙:渠道或者其它启动资源的优势都是相对的,最后还是要拼如何最高效地触达用户,这里面要求的很多,我们要扬长避短。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要看团队,不同团队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不同的起步资源会有不同的优势,但是从总体来看,最后要比拼的是产品、渠道、服务等综合能力。预制菜目前在发展早期,中国人口基数又那么大,未来还是有能跑出多家品牌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