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拒绝把道德经注解成“修真秘籍”——没那么玄乎
前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是千里的大堤,因为一个蚁穴开始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侵蚀,渗水的缝隙越变越大,最后水冲开一道大口子的那天,大堤就不再是大堤了。
传承千年的古书也是一样,随着语言的发展,后人的语言习惯不一样了,对前人的思想著作需要注解,第一批做这个事情的人,他们的注解里就有了“蚁穴”。后人又读前人书,后人注解受前人注解影响,更甚者,后人抄前人,后后人再抄后人,这就是“渗水侵蚀”。一代一代一直到现代,这“大堤”已然不是“大堤”了。
如今,我们要把思维回到老子那个时代,摒弃一切“后人书”。聆听这个先知来自两千五百年前的声音。
先说道德经的由来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大体意思就是,老子是咱们周朝人,感觉大周没啥希望了,就决定要走,到了关口,守关的官看到他很高兴,得知他要归隐了,就说,先生要去归隐了,能不能请求您为我写本书啊,咱也能学习学习您老的智慧啊,然后老子就写了五千多字的书给他。写完就走了,之后他的去向什么的一概没人知道了。
几种道德经版本
1是传世的版本王弼写的《老子注》,历朝历代各种知名的注解,什么吕洞宾版,张三丰版……都是用的王弼本《老子注》的原文。王弼226年至249年,距今1771——1794年。满打满算活了24岁不到。是个年轻的才子,这本《老子注》距今1780年左右。(“蚁穴”就出自这个年轻的王弼)
2帛书甲乙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道德经》,考古证明,帛书《道德经》抄本大概是2180年以前。比王弼的《老子注》早个四百来年甚至更多。
3郭店楚简本,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本《道德经》,内容已经不全,是残本。
所以,现在咱们来注解《道德经》,为了更接近原作,以帛书甲乙本为准。也会贴上王弼注本的原文,前人的注解就不再贴了,网上一搜就都有了。
第一章
王弼《老子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甲乙本(甲本)
【】里的内容为出土帛书无法辨认字,()里为现代注解。
道,可道也,非亘(恒)道也。名,可名也,非亘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亘无欲也,以观其眇(妙);亘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
*关于标点断句,帛书上是有断句痕迹的,所以不用怀疑断句。可以自己去查图片。
道 可道也,非 亘道也。用符合老子年代的字意来注解,那么就是用“大篆”来解。
道是导的古字,一个行字,中间一个首,首下一个止。行字是十字路口,首是人的脑袋,是人类用以思考的器官。止字字形原自脚趾头,脚趾可以改变你前进的方向。道这个字最开始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十字路口,他停下来想一想,他该往哪里走”。
亘字是天地间日月,意思是不变。
代入到“道 可道也,非 亘道也。”就是“一个人到了十字路口,他要停下来想一想该往哪里走,左边的路?还是右边的路?还是直行?他是能想清楚,他下一步该走那条路的,但是下一次遇到另一个十字路口,走左边还是右边,之前的选择就不再适用了,需要重新思考,再重新做出选择。”
名 可名也,非 亘名也。
“名”字,最开始是一个口字形加一个半月型,口和半月的左右位置两种写法都有,到老子的年代,“名”字的字形与今天的字形已经几乎一致,意思是给某东西一个称呼以区别其他东西,这个称呼里包含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代入“名 可名也,非亘名也”就是“一个东西,人们是可以对它有所认知的,但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
把“道”和“名”所表达的意思明白了,后面就好理解了。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始”是女司加一个头朝下的婴儿字形,前调生育能力,掌管母系社会的人,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最先之母。
无,是指万物之太母,也就是还没有后来的子子孙孙,指什么都不存在,也就是现在白话文里的“没有”。有,是指万物之母。是“太母”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母”,不停的迭代下去。也就是现在白话的“有”。
这一句,就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无”与“有”的含义,以及“无”与“有”对应前面“可道”“非亘道”和“可名”“非亘名”的这种“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的辩证统一关系。便于理解它们“玄之又玄”的状态。
往什么宇宙本源,万物根源,甚至宇宙大爆炸上去幻想,就真越行越远了。
亘无欲也,以观其眇,亘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欲”字,是有所不足,想要更多。“眇”字是瞎了一只眼的意思。“噭”字是呼喊,发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们一直保持自我满足状态,不去想要更多,就好像瞎了眼睛一样,无法对这个世界有准确的认知。一直保持想要更多的状态,会看到他呼喊。”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
“可道”和“非亘道”,“可名”和“非亘名”,两者是一起存在的,名称不同,加以区分,其内在本质,又有共通之处。
玄之有玄,众眇之
“玄”字意思是编草绳,两把草系在一处,左右互缠,不断续上新草,就能一直编下去。对应前文,“可道”但是“非亘道”,“非亘道”就要继续“可道”。同理“可名”但是“非亘名”,“非亘名”就继续“可名”下去。这也是人们无法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准确认知的原因。
第一章完整的用白话说出来:
人们遇到问题,总能找到解决方法,总结出方法论,但是总结的方法和方法论并不能一直奏效。人们可以去认知事物,给它命名以区分他物。但是这个认知,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无”是什么都不存在。“有”是指存在了。一直不想推翻自己的认知与方法论,固守陈规,就像瞎了一样,无法对世界有更多的认知了,一直不断的推翻自己的方法论,就会累的唉声叹气的呼喊。依照固有的认知和方法论做事,与怀疑推翻固有以建立新的认知与方法论,这两者虽然有区别,底层原理却又是相通的。就像编草绳一样,总结出认知与方法论,遵照它做事和区分万物。当它不适用时,推翻它建立新的认知与方法论,再去遵照它做事和区分万物,一直缠绕下去,不断的续接新草。这也是人们很难准确认知这个世界和找到准确处理事物的方法的原因,因为认知和方法论都不是一直不变的。
意译:认知和方法论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要不断的更新,但是又不要一直去追求更新它,当它不适用的时候再去更新它,适用的时候就用,就像编草绳一样,我们可以一直迭代自己的认知与方法论。(辩证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