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锣鼓:如何在过门唱腔中打更
(点击一下链接,即可浏览文章)
(作者:杨晓辉)
打更
京剧中表现夜间的剧情,常常用打更的手法。一般是由司鼓打小堂鼓,大锣轻打跟随。
像《文昭关》、《四郎探母》、《荒山泪》等剧,都有表现夜间活动的场景,常常是由头更打到五更。
我们这里着重讲在唱腔或过门、行弦里打更所注意的事,这样的打更要受节奏、节拍的制约,不能像在没唱腔时那样较自由,因此要把握好下堂鼓的位置,以及处理好与胡琴旋律的关系。
下堂鼓位置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在小节的强拍(板上),因为打更不仅仅是告诉观众,表示夜间的场景,也是一种音响上的美化与对比。还必须注意疏密关系,在有唱腔时不妨碍演员张口等等,与唱腔融为一体,成为有机的结合。
《文昭关》是在唱腔、过门及行弦中打更的典型范例,除了头更是在唱慢板之前打的,其余都在旋律进行之中。
二更:(伍子胥慢板过后,过门接东皋公唱)
三更:(东皋公唱原板第三句)
四更:(伍子胥唱“梦里团圆”之后,转行弦)
五更:(东皋公唱第二段原板的第三句上)
注意四、五更的打法。一般是堂鼓先打,大锣随后,与堂鼓的点子完全一样。大锣可以不等堂鼓全部打完而提前进入,这是由司鼓来领的,在需要大锣进入之前在堂鼓上一指示意。
《荒山泪》也有类似的打法,剧中人张慧珠等候公爹与丈夫,彻夜未眠。在慢板过门里打二更,在唱原板之前的过门里打三更,唱完“扫叶之声”后的过门里打四更,最后在二六唱腔“又思来又想去”句子上打五更。四五更也是用缩短过程的打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