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本史书的记载才是史实,《竹书纪年》
公元279年秋,有一群盗墓者打开了一座战国古墓,在墓中发现了一批珍宝和一大堆竹简。这批竹简大概有几十车,连同墓中的珍宝,一同被晋武帝藏入宫中内府。
当时晋武帝正在攻打吴国,这批竹简没空整理,就一直封存着。三年后,西晋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皇帝下令整理这批古墓中发现的竹简。这一整理才知道,原来竹简中有一部创作于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
由于盗墓者打乱了竹简的次序,给整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且,这部史书是用蝌蚪文书写的,晋代的大儒只能依据石经对照释读,让整理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
大概过了20年,这批竹简才全部整理完。整理好之后,竹简上书写的内容包括《易经》、《国语》等经典名著,还有十三篇晋代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编年体史书。
这十三篇史书记载了从夏商周到战国魏襄王主政时期的历史,由此判定,被盗挖的那座古墓应该就是战国魏襄王的大墓。
由于文字书写在竹简上,并且又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后人给这十三篇起了一个名字叫《竹书纪年》。这部书出自汲县的古墓中,也有人把这部书叫做《汲冢纪年》。随着研究工作的展开,这部书中记载的内容颠覆了人们对古代历史的认知。
在《竹书纪年》整理过程中,参与释读编辑的大儒就发现,竹简上记载的部分历史可以和《左传》相互印证。由此初步判定,应该是一部正史。
不过,毕竟是上古蝌蚪文字,晋代的大儒也不敢说可以完全正确释读,所以他们还编辑了一本《竹书异同》,汇总针对此书的不同意见。
《竹书纪年》中的内容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夏商周历史,第二部分是春秋历史,第三部分是战国历史。
在三个部分中,战国历史最详细。根据书中的记载,可以完善战国年表,各个诸侯国的传承谱系。这一研究成果,弥补了《史记》中的缺失。
在夏商周的历史记录中,有很多骇人听闻的故事。比如舜囚禁了尧,夺得了王位,然后还把尧给流放远方。这与其他史书中记载的禅让相去甚远。
舜与大禹之间也不是禅让王位,而是因为舜主政后滥杀无辜,大禹密谋起兵,击败了舜。这样的记载受到了儒家学者的抨击,他们认为《竹书纪年》是一部“毁三观”的史书。
受到了儒家学者的抵制,《竹书纪年》在流传过程中命运多舛。到了宋末元初,晋代大儒释读的《竹书纪年》已经全部亡佚。
明代,有人根据各种古籍中辑录的《竹书纪年》内容,重新编纂了一部《竹书纪年》。现代人看到的《竹书纪年》就是明代重新编辑整理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