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虫病(血吸虫病)
概述
蛊虫病,《肘后方》称为蛊毒。《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蛊注痢候》曰:“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寒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气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本病现代医学病名: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乙类传染病,中国共有7个省份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包括安徽、江苏、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中国现有血吸虫病人80万左右,其中每年出现的急性病例有一、两千例。血吸虫病的宿主钉螺一般生活在草滩、池塘、沟渠等野外多水区域。人们如果接触了野外不明水域的水,血吸虫的幼虫尾蚴就容易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同时,受感染者的大便中会带有毛蚴。如果在野外随意排泄,毛蚴通过水进入钉螺体内,就会造成大规模扩散的恶性循环。
中医病名:蛊虫病。
别称: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
英文名称:schistosomiasis。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病因:感染血吸虫
常见发病部位:肺部。
常见症状:皮肤瘙痒、咳嗽、腹痛腹泻、发热、胃肠道症状、肝脾大、肺部症状 。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血吸虫
血吸虫的学名是裂体吸虫,寄生人体的重要虫种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氏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中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其雌雄异体。雄虫粗短,平均体长16mm,呈乳白色。雌虫细长,前端纤细,平均体长20mm,虫体后部因肠管内充满被消化的血红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两者合抱寄生于人及储存宿主牛、羊、猪、鼠、兔等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中。两性成虫体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结节或棘状突起,口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虫体借吸盘吸附于静脉内壁,通过口与腹吸盘的一吸一离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在该处交配产卵,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卵内含有毛蚴。毛蚴分泌溶组织物质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导致周围组织炎症、坏死,并刺激肠蠕动加强,引起腹内压、血管内压变化,部分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混于粪中排出宿主体外,与水接触后在25℃~30℃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钉螺时,即主动侵入螺体,经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发育和增殖,最后陆续形成许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体,常浮于水面。
尾蚴为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以口、腹吸盘附着皮肤,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类物质溶解皮肤组织,并迅速脱尾侵入皮肤转变为童虫。童虫经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其中部分到肠系膜静脉,随血流移行到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支,发育为成虫后再逆行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虫开始产卵,一条雌虫每日产卵1000个左右,5周后宿主粪便中可出现虫卵。血吸虫在人体内可存活长达30年或40年。
临床表现
1、侵袭期: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病因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3、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病理
蛊虫病是蛊毒由皮毛侵入肺部,下涉肠道,淤积肝络,阻碍气血水液运行。以皮肤瘙痒,咳嗽,腹痛腹泻,胁下痞块,消瘦,腹水,大便检查见益虫(血吸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病型分类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蛊虫病。
2、慢性蛊虫病。
3、晚期蛊虫病。
诊断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毒感染,其他肠道疾病鉴别。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肝表面高低不平。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不易摸到表面结节,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肺吸虫病鉴别。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6、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并发症
并发症多见于慢性和晚期病例,以阑尾炎较多见。
血吸虫病患者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炎脓肿、阑尾炎组织内虫卵沉积,阑尾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
血吸虫病患者的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难以及其他肠梗阻症状。
在血吸虫病肠道增殖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癌变者并不少见。
治疗
1、支持与对症疗法: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患有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者应驱虫治疗。
2、病原治疗:
(1)吡喹酮本药目前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疗程短等优点。对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治愈率很高。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出汗、轻度腹疼等。
(2)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也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预防
1、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2、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3、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4、积极治疗病人、病畜、减少传染源。
5、消灭钉螺。
6、管好水源,不喝生水。
相关文章
蛊虫病(血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lz.html
急性蛊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oc.html
慢性蛊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ot.html
晚期蛊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p4.html
埃及血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ny.html
外阴血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nx.html
肺血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o2.html
脑血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o8.html
传染病文章
霍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f2.html
鼠疫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gw.html
春温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of.html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d.html
软脚瘟(脊髓灰质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9y.html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k.html
麻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3.html
白喉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8.html
百日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a1.html
烂喉丹痧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3.html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d.html
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q.html
肝瘟 肝黄疫黄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3990612942_0_1.html
痢疾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dg.html
暴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j.html
疫毒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l.html
休息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y.html
噤口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fq.html
奇恒痢(阿米巴肠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j3.html
湿温(肠伤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pj.html
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e.html
温毒发斑(斑疹伤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n.html
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w.html
疟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u2.html
狂犬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ys.html
沙虱病(恙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zb.html
炭疽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0d.html
疫疔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0g.html
麻风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2p.html
梅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34.html
花柳毒淋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8s.html
赤虫病(姜片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9e.html
九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9d.html
肺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aj.html
寸白虫病(绦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ax.html
囊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ck.html
包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cz.html
丝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dx.html
钩虫病(黄胖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ec.html
蛔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id.html
蛲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ji.html
小儿蛲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j1.html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l6.html
蛊虫病(血吸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lz.html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