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黄公山
古今第一“学霸”与枞阳黄公山
若光风霁月碧落澄明,站在枞阳老城的高处,南向举目,越过铁铜沙洲,便可见千山万重,一江如练。滔滔江水之上,横跨南北的安庆铁路大桥,就建在旧时号称长江第一险滩的罗刹矶上。目触罗刹矶,不由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倏然浮现六百年多前一幅无比悲壮的画面:中国千年科考史上第一“学霸”黄观,在官船的船首上,“朝服东向拜”后,纵身跃江,死节殉难……
《康熙桐城县志卷一·山川》:“黄公山,……明建文时,黄公观死‘靖难’,常显神于此,故名。”黄公山,原名高山,又称五华山。传说黄观殉难后,多次托梦于菜子湖东的张姓乡贤,请以衣冠葬五华山。张姓乡贤以梦告知当地士绅,一众乡贤士绅便在山上为黄观建起了衣冠冢,暗中祭祀,数百年香火不绝。2020年5月《枞阳县人民政府网·文旅局·名胜古迹》记:“黄公山……海拔350米,主峰老虎洞是其最高峰,有梳妆台、望乡台、铜镜石、狮子石、七星洞、龙虎洞、姚康讲学处等景点著名。……黄公山,原名高山,取高出当地群山之义。……邑人方佑会同当地名流,在高山顶部开阔处,建黄公祠(俗称‘黄公大王庙’)三进,并将高山改名为‘黄公山’。每逢黄观殉难日,乡人瞻拜不绝,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在明代,黄公山周围群众自觉封山护林。清朝宰相张廷玉笃爱黄公山风景,特在石壁上亲题‘神林永禁’碑(石刻至今犹存)。”方佑,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是文化大族桐枞桂林方氏家族中第一个进士,官迹四川道监察御史、广西巡按、桂林知府。后以病告归,结庐菜子湖畔的麒麟梅花“万松墅”。方佑等乡贤建黄公祠时,有神话传说,亦真亦幻,耐人寻味。《桐城续修县志卷四·营建》:“黄侍中庙,基址于白鹿山北,缔构有日矣。一夕,暴风起将梁栋吹至北山,乃即其地立庙,名之曰黄公山”。《桐城续修县志卷二十三·杂记·杂事》:“相传明侍中黄观,死罗刹矶,显灵于此因以得名。先是,去山五里许,地名‘白鹿’,居民为公卜地建祠,一切皆备,惟择日竖柱上梁。一夕,山中獐鹿及百鸟,顿将诸件移至山头。众知公意,遂立庙于此,至今香火盛甚。”明《南京都察院志》记载,宣德年间,有人在南京黄观故居石坝街附近为黄观立祠,以土地庙为掩饰,暗中祭祀。方佑等乡贤建黄公祠时,其时朝廷虽已松动对“靖难”官员后代的处罚,但黄观仍未得到平反,所以方佑等也只能以道观的名义掩饰,暗中祭祀黄观及妻女。据当地人回忆,黄公祠原有三进,一进大殿,二进供奉黄公塑像,三进供奉黄公夫人翁氏及二女塑像,祠内有楹联与多方碑记石刻。
令人扼腕的是,黄观衣冠冢因年代久远而佚失,黄公祠毁于文革期间,碑刻残片散落,黄公山从此清寂落寞,但当地山民仍以见之让人鼻酸的简陋形式祭祀黄观,至今香火不绝。
黄公祠遗址
《明史·列传第三十一》:“黄观,字伯澜,一字尚宾,贵池人。父赘许,从许姓。……(洪武)二十四年,会试、廷试皆第一。累官礼部右侍郎,乃奏复姓。建文初,更官制,左、右侍中次尚书。改观右侍中,与方孝孺等并亲用。燕王举兵……,(建文)四年(黄观)奉诏募兵上游,且督诸郡兵赴援。至安庆,燕王已渡江入京师……,(燕兵)收其妻翁氏并二女给象奴……,翁氏……急携二女及家属十人,投淮清桥下死。(黄)观闻(京师)金川门不守……,命舟至罗刹矶,朝服东向拜,投湍急处死……。”黄观弟弟黄觏(gòu)带着黄观幼子,变姓为张,藏匿于苏北“海疆”,于盐场草滩间谋生。黄觏临终把叔侄居住海疆的原因铸于锁中,令其“世守勿失”。
至大张第五代择吉日当众开锁,锁簧上显现“忠臣子弟,避难海疆。忠臣为谁?名观姓黄。”大张及后代身世谜底顿开。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监察御史龚文选上奏朝廷,获准为黄观翻案,并寻访到了黄观后人,由官府给予廪膳,上奏朝廷立祠奉祀,补谥“文贞”。“忠信接礼曰文,忧国忘死曰贞,忠道不扰曰贞”,文贞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第二年,“靖难”平反活动全面展开。黄观因为生平影响巨大,万历降旨分别在黄观出生地、殉难地及南京水西门建起三座黄观祠。同期,被毁掉的黄观状元坊又重新建起,黄观的状元身份得到重新确认。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
1988年,池州市人民政府在罗刹矶对岸的乌沙镇新义村为黄观立了墓碑,并将该墓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观为何“常显神”于菜子湖畔的五华山,邑人怎么会存有黄观的衣冠,方佑等乡贤以何凭藉为黄观大兴土木?若撇开神话传说,探寻史海沉钩,顺理溯源,还是能在史实中寻找得到黄观与枞阳渊源的雪泥鸿爪的。《枞阳县志·人物传》载:王胜(1324-1363),字均德,枞阳会宫乡人,元末于会宫举义旗,人称“大刀王胜”。王胜率三千军抗元兵,后投奔朱元璋,屡建奇功,封为左副帅。元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陈兵六十万于鄱阳湖,朱元璋十万兵以“火攻”之策对阵,王胜等三十五人毅然应募敢死队,纵火焚烧敌寨,灭陈友谅,王胜等全部殉难。朱元璋称帝后,追授王胜为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赐孔城古井头(今属枞阳麒麟)田百石(1石合5亩),作王胜族人的战马牧场,至今人称其地为“养马圩”。战马,是古代王朝主要的战略物资,明时由太仆寺统一管理,所以王胜族人养马场的马匹,都是由朝廷官方来收购征调的。其时,铁铜沙洲尚未隆起,罗刹等十三矶距枞阳古镇仅一目之遥,官船避开罗刹矶过枞阳古镇进入菜子湖运输战马至应天府方便快捷。黄观奉旨募兵时,应该多次进入菜子湖北岸的王氏养马场,征调战马并征召厚享皇恩的高甸王氏忠勇以勤王。由此,黄观与地方官员乡贤士绅交结就成为必然。
枞阳境内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多次交战的战场,距菜子湖不远的会宫,曾是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败退时与马皇后会合处,因而有“会宫”之名。
作为朱元璋钦点的状元,于募兵途中顺道拜谒先帝征战足迹、凭吊太原侯墓、登五华山察山水形胜,亦是应有之举。于是,黄观在枞阳境内留下了匆匆来去的沉重履痕,于盘桓之中遗下衣冠与日用之物,也就成为可能,黄观与枞阳的渊源于是就有迹可循。由此,卜居“养马圩”左近的方佑,应该就有黄观生前身后之事所凭藉,才为黄观大兴土木建祠的。大学士张廷玉,题黄公山仅“神林永禁”四字,貌似寻常,但细细品味,却很有嚼头。明面上看,张宰相令邑人管护好这片山林景致的几个字,对于黄公山的政治社会影响来说并无多少营养。而言下,从称呼这片山林为“神林”中,还是能读出张宰相对黄观的致敬之意的。
黄公祠遗迹
黄观是以“忠贞节义”立世,对其“效死以忠、不事二主”的正统道义,如何高评都不为过。但张宰相避开主题从旁评议,该是费了番心思的。一则是康雍乾时期,“文字狱”太厉害,同乡榜眼戴南山被斩弃市的血迹未干,政治话题私下还是少触及为妙;二则是其时满汉融合尚未达到高度,作为清廷的汉人重臣,“忠贞节义”太过于敏感,题字若被人矫诬释读,罢官丢职事小,流放荒凉伊犁河苦寒宁古塔并累及家人,可都是要老命的。“神林永禁”一语双关,任谁从这几个字中也钻不出多大眼来,实在高妙,从中可看出张廷玉过人的政治智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古代的科举有多难?从相关资料上看,明清时每三年能登进士榜的仅二三百人,在这些“下凡的魁星”中,能连中乡试、会试、殿试三元的,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史,平均百年一位,可谓是百年一遇。而连中六元的,史上惟明清各一人。清代苏州长洲人钱棨屡次名落后才中六元;而黄观却创造了中国读书人的奇迹----在县、府、院、乡、会、殿连续六场考试中,场场独占鳌头,引起天下轰动,被称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由此,黄观可称古今天下第一“学霸”。
作为天下第一“学霸”,身在庙堂,备受宠幸,却于人生巅峰之际,要面对兵凶战危,处于信念的疲惫之中。在急帝王江山危急的匆匆奔波中,或许是难得于五华山宁静的山水之间行走时,黄观在与陪行的官员、乡贤的言谈间,毅然表露出仗节死义的心迹,众人感佩其傲然风骨并铭记于胸;也或许是五华山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抑或是与家乡似曾相识的山水,让黄观产生了故园感和归宿感,如同苏轼赏玩天柱山时生出“青山袛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的心境,期待与想象着将邻乡此处作为人生精神的皈依点;又或许是大刀王胜的邑人,忠节道义的品性为黄观所欣赏,两情相悦,黄观就把自己的归宿托付于这片僻壤,在绿水之畔、五华山中,择一处清幽之地,不受世俗纷扰,安放疲惫的魂灵。于是,几十年后,方佑等乡贤士绅在黄观“常显神”的山上大肆营建,不负其望,以慰其神。据称,黄观后裔,目前已逾十万之众。江苏盐城黄观后人每年都有团队来罗刹矶旁祭拜先祖,而江对岸直线十数里黄公山的故事,至今尚未为其所知;甚至隔江比邻的池州众多黄觏后裔也无几人知晓,实为莫大憾事。
黄公山老虎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旅游经济兴盛的今天,拥有旖旎风光与名人神在的黄公山,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自然天成,独一无二,十分难得。在各地争先恐后抢历史名人资源和“学霸”备受推崇的当今,邑人却不知道打古今第一“学霸”牌,可惜虚费了一个丰博且神奇的故事;应试学子不知道前往黄公大庙拈一炷香,真的有负这座有着“六首状元”之气的灵山。好山好水育山珍。近些年来,黄公山白茶声名鹊起,备受褒扬,雅客闲士不去品一壶天馈香茗“仙羽舌”,也是错失了一回舌尖春风的悦享。
越过历史的烟尘,无需再唏嘘于命运的跌宕,先贤以死节维护的正统道义,浸润骨髓,跨越时空,濡养了后人的家国情怀。随着江淮运河的即将开通,菜子湖的观光旅游可望风生水起,让有“故事”的黄公山名扬天下可谓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