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30载,温情抗糖路——来自台湾的抗糖故事
耳顺之年,母亲险遭病魔击倒;但心存善念的她,总是不放弃任何生存的一线希望,终能拥抱甜甜蜜蜜度过30载。
那年,适逢大家庭分家,身无分文的母亲,为了让我们实现读书的梦想,白天跟人换工赚钱,晚上做草蓆、草帽攒私房钱,睡眠严重不足,导致罹患重感冒,没有钱看医生,只好以拖待“愈”。但拖久了,全身无力晕眩,口乾舌燥,想吃糖拌饭,吃了就像吸鸦片一样精神为之一震;但过了一会儿,又是出现全身瘫软的现象,无法到田裡工作,连煮三餐都有困难。
当时,医学不发达,乡下资讯闭塞,地方人看她整天无精打采没做事,称她得了“富贵病”(有嘲讽意味);尤其那些做牛做马的村姑村妇,以为妈妈很好命,羡慕得不得了;直到诊断出真正的病名叫“糖尿病”以后,无知的村民又都莫名恐慌起来,产生许多误解;有的以为吃了太多糖所引起的病,大人纷纷告诫小孩,勿买糖果吃,一时乡间杂货店糖价无人问津。有的以为病会传染,邻近村民上工总是绕道而行,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怕染病上身,我家彷彿成了痲疯病院,被人们刻意隔绝;母亲也以为自己无药可救,还连累家人,一度想轻生。
为此,父亲不再埋着头工作,放下手中的犁和耙,把收成的稻谷全数卖掉,拿着钱带着妈妈上街求诊,并把病情弄个清楚。回来后,立即跟乡人说个明白,才化解掉大家心中的疑虑,也坚定妈妈求生的意念。
这段时间家人的支持很重要,父亲体谅病厌厌的妈妈,父代母职,早早起床替她生火煮饭,熬煮羹汤,让她彻底休养;我们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顿时变成小帮手,由大姐领军当指挥官,老大负责洗衣,老二负责到河边挑水,老三上山捡拾木材,老四留在家裡照顾弟弟妹妹,各司其职。其实那时我们都是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何尝不羡慕邻居小孩有个快乐的童年,只是当我满脑子出现贪玩的念头时,母亲那薄如纸片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立刻打消那好逸恶劳的心思,认份地接受大姐的职务分配。
坦白说,周遭亲人的支持虽然重要,但若病患本身欠缺积极作为也是惘然的。我有一位堂姐年纪轻轻也染上这种病,但她百无禁忌,整颗大西瓜当饭吃,她对医生的告诫视如耳边风;她的口头禅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饱死总比饿死好吧!”她深受不正确的信念所影响,不到几年的时间,已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生命有如风中残烛般。
反观耄耋的母亲,她是个听话的病人,医生说的每句话,不但牢牢记在脑海里,还怕因遗忘而时常反复背诵;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糖尿病最好的药方是饮食少糖;每天作息要正常,早睡早起;并多加运动,增强抵抗力,同时医生开的药一定要按时服用,就能甜甜蜜蜜过日子。”
总之,她坚守着以上信念并认真实践,三十年如一日,从未因嘴馋而破戒,这是她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的不二法则。今年刚好满三十年,为了表达对母亲崇高的敬意,我投出这篇文章,让所有糖尿病者有所振奋。切记!有为者,亦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