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尧祠的故事

兖州尧祠

孔德河

一、尧与尧祠

尧祠或称为尧庙,是祭祀中国先祖尧帝的建筑。兖州尧祠历史悠久,是诗仙李白在兖州所赋诗文中重要的地理名称。中国历史上继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生活在山西一带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尧因封于唐地(山西汾水流域)故称为唐尧,他十八岁代挚为天子,在位七十年。(注1)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敬奉尧舜禹,尤其敬奉尧帝。在古代各地建有祠庙祭祀尧帝,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尧时社会管理的井井有条,农业、手工业、法律、音乐、教育等,都有了专人管理,而且各行各业的管理者都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和首创者,比如后稷作农师,他“播种五谷,教人们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尧时的乐官名夔,是个只有一只脚的人,却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首叫《大章》的曲子,这是我国史料记载中的第一首乐曲。在绘画方面也出现了涂泥绘画和刻绘壁画。尧帝还开创了帝王禅让的先河,他虽为天子但自知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就传位给了德才兼备、却在民间耕作的舜,舜又传给了禹。(注2)因为尧舜禹领导的好,他们那时出现了中国原始社会少有的太平景象,后人形容那时的社会是“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我国在尧舜禹时期,文明有了相当的进步,是一段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尧舜禹,尤其是尧帝,倍受世代人民所景仰、崇拜。这个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圣贤时期”,后人也把太平盛世称为“尧天舜日”。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这首词里写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希望新中国六亿人民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为创造新社会而努力。原滋阳中学历史课教师王景五说过,中国汉代各地大都建有简繁不同的尧庙,尤其在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东汉时期,人民更渴望尧时的太平社会,建尧庙最多。东汉时期今兖州仍称瑕丘,隶属兖州刺史部山阳郡,建有尧祠也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关于兖州尧祠的记载

三国时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魏文帝),汉朝宣告灭亡。三百多年之后的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年间(529—535),有一位兖州刺史叫羊侃,在《羊侃传》一书中说他:“尝于兖州尧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尧庙即尧祠,这是目前所知对兖州尧祠较早的记载。至唐有李白(701—762)在其诗词中频频写到兖州尧祠,又有唐《元和郡县志》和宋《太平寰宇记》均写到兖州尧祠的位置,由此足以证明,兖州尧祠的存在是毫无疑义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版《兖州府志·祠庙志》记:“滋阳县(今兖州)尧祠在城东南七里,不详所创。唐翰林李白客于任城有尧祠诗。宋学士李昉有尧祠碑记。”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土地部·祠庙》记:“帝尧祠在城东南七里,建于汉熙平四年(175),修于宋治平元年。”欧阳修记曰:“汉尧祠碑云,帝尧者,盖昔世之圣王也。”又曰:“圣汉龙兴,缵尧之绪,祠以上牺。至于王莽绝汉之业,而壇场废替,屏摄天位。大抵文字磨灭,字虽不见,而不成文。”其后有云:“李树连理,生于尧塜,太守河南张宠到官,始初出钱二千,敬致礼祀。”其余不能读已。碑后有年月,盖熹平四年建也。治平元年书。修又曰:“汉尧祠祈雨碑首尾残灭,其仅可识者有股肱贤良,广祈多福,虔虔夙夜。”又云:“常以甲子日诣太常,陈千古之礼,舞先王之乐。”又曰:“延熹十年仲春二月,阳气侵阴。”又云:“享祀群神,仰瞻云汉。”又云:“嘉树优霑,利茂万物。”有云:“孟府君知晓精灵与天通神。”此记中所说《欧阳修汉尧祠碑》。经考证实属张冠李戴,欧阳修碑所记汉尧祠是指济阴汉尧祠,并非兖州汉尧祠,古济阴尧祠在鄄城县富春乡谷林村,有尧祠和尧陵。对这一误传,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版《滋阳县志》中已作了纠正,该志《秩祀志》中澄清说:“(兖州)尧祠在城东南七里,建自汉熹平四年,宋治平元年重修。唐时为游胜地。李白有《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又《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又《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等诸诗,俱见艺文志。安集古録欧阳修公所记尧祠乃济阴尧祠,非此祠也。汉济阴今定陶。”该志编者未攀附名人偏袒故里,实事求是的作以更正,真为治史者之榜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版《兖州府志·祠庙志》记:“滋阳县尧祠在城东南七里,汉熹平四年建,宋治平元年重修,有学士李昉碑记,见艺文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土地部·古迹》又记“帝尧者东巡遗址,史记尧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逐见东方君长驻跸于此,后人因建祠祀之。唐李白、宋范仲淹俱有题詠,欧阳修亦有碑记,今其祠既废,此余故址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版《兖州府志》卷四十八《艺文志》有范仲淹拜尧祠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尧亦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此诗赞仰了尧帝如天日的善功,但从中难觅其尧祠的位置。该志《土地部·祠庙志》记述了兖州尧祠位置和始建年代,也是沿袭了其它志书的说法“在城东南七里,建于汉熙平四年。”完全雷同,不知为何将“熹平”误写为“熙平”?又,此志在古迹志中说明了在此建祠的原因,这是其它版本府、县志书未曾提到的,只说明是根据《史记》,未说明根据何《史记》。

三、关于“城东南七里”说

兖州尧祠的存在已毫无争议。关于其位置却有不同说法。“在城东南七里”,这是多种版本的《兖州府志》、《滋阳县志》的说法。不难看出,“城东南七里”说皆源自于《元和郡县志》一书。该志卷十记,河南道兖州(鲁郡)瑕丘县则记:“尧祠在城东南七里,洙水之西。”这一说法一直被后人沿用,成为了定论。然而自从尧祠倾圮消失之后,尤其在兖州城址两次变迁之后的一千多年来,“城东南七里”说让人们对尧祠的位置产生了不同的猜测,甚至引入了误区。的确,从现兖州城往东南七里,尧祠是会在金口坝以东,所以清末乡人周元英先生所著《滋阳县乡土志》进一步改“城东南七里”说,直言“尧祠在郭家村”。而置在“洙水之西”于不顾,这不免让人感到遗憾,另外还有在“坝东”说,“章枣村”说。但诸多遗憾归根到底还是“在城东南七里”说造成的,因此还原事实,正本清源,还是从“城东南七里”说起,首先从“城”说起。兖州尧祠建于汉熹平四年(175),当时的兖州城(瑕丘城)在今泗河西侧、今327国道路北的古城村,该古城村就是因瑕丘古城遗址而得名,从这座汉代古城向东南七里是尧祠,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这是尧祠“在城东南七里”说的源头。按古代惯例,尧祠落成后应立有记事刻石或其它方式的记载,何况这里是“帝尧者东巡遗址。”而且尧帝“长驻跸于此,后人因建祠祀之。”如果说,“尧祠在城东南七里”说,源自唐《元和郡县志》,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元和郡县志》应源自尧祠落成后的碑刻或有关记载,因此这时的“尧祠在城东南七里”是真实的、合理的,所以这一说法得以在各史志中沿用,流传下来。可惜紧随其后的下一句,在“洙水之西”却未被流传,这一同样关键的一句被其后的志书所遗漏,也绝非偶然,绝非一时忽漏,定有个中原因。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州治瑕丘城(今兖州)迁至今兖州城北半部,即现在九州大道以北的城区,州署、州学等主要建筑均位于建设路以北的位置,这样从这座城的城区或城中心到“洙水之西”汉尧祠的距离已不再是七里,但却更符合“尧祠在城东南”的方向,所以“尧祠在城东南七里”的说法仍然流传下来。再则在人们的概念里,“七里”、“五里”不过是个约数、概数、就如“五里庄”、“七里铺”、“八里庙”等,实际距离未必准确如数。南朝宋元嘉三十年古瑕丘城易址,是造成后人对尧祠位置产生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使本“在城(古瑕丘城)东南七里,洙水(泗河)之西”的尧祠产生了向泗河以东的猜疑。而这仅是兖州城的第一次易址变迁。第一次变迁的九百多年后,兖州城又经历了一次南扩。明洪武十三年(1380),鲁王朱檀藩封兖州(滋阳县),兖州城向南扩大一倍,并由夯土城墙改为外砖内土。这时汉尧祠早已不复存在,扩大后的兖州城与尧祠遗址的距离更不足七里,因此“尧祠在城东南七里”的说法越发被人质疑。前面说过《元和郡县志》对兖州尧祠位置的记载有两条,一是“在城东南七里”,二是在“洙水之西”,洙水即指泗水。从明清以后的兖州城判定尧祠的位置这两条记载是相互矛盾的了,若在城东南七里”,肯定不在“洙水之西”,若在“洙水之西”显然没有七里,这足以证明,这时的兖州汉尧祠不仅不复存在,其遗址也了无痕迹可寻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清史志里都去掉了在“洙水之西”这一重要、确切的记载,而只记“在城东南七里”一句,故有了尧祠在郭家村、在章枣村等不同说法,让人越发迷茫。尧祠遗址了无痕迹也是让人对其位置迷茫的原因,如兖州城东的泗河、黑风口、金口坝、青莲阁,有关记载均称“在城东五里”,但若由城向东五里,这些地方都要东移二里许,至今从未对此做过更正,而对“洙水之西”的尧祠的位置却被人推想到了河东,甚至更远。

四、李白诗文中的兖州尧祠

唐朝李白在兖州客居二十多年所赋的诗文中多处直接或间接提到兖州尧祠,并对其位置有近乎明确的描述。李白所处的唐代,郡亦称国,郡治之城亦称为都,商业繁荣,人文荟萃,聚集了诸多名流雅士、达官贵人、富贾客商。这里进可入仕求官,退可隐居为民。那时流经兖州城东的泗河仍是一条航运繁忙的大河,与东来的沂河、西去的丰兖渠在这里交汇。横跨于泗河上的石门(金口坝)更是东西官道上的咽喉,自然成为了方圆百里唯一的水陆码头,舟车轿马昼夜来来往往,交织如梭,是紧邻鲁郡都城的宴游胜地。洙泗河畔风景秀丽,两岸杨柳拂堤,桃花盛开,尧庙青松,鼓乐相闻。三河交汇处石门卧波,激浪喷沙,飞蓬帆影、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李白游历多地,浪迹四海,之所以独在这里居家二十余年,视为故乡,一定与鲁郡的繁华和政治地位、与城东的泗河、石门、尧祠一带的秀丽风景有关,与这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有关。当年的泗河岸边、石门坝头,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迎来送往、作揖话别,各奔前程。李白、杜甫更是在这里一次次迎朋送友,在尧祠宴酒赋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已被人们熟知的、题目直言尧祠的有《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祠吴五之琅琊》、《秋月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这些诗篇对兖州尧祠的位置及概况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来。《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一首中写到:

“时久病初起作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栏杆,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哪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尧祠南是不见天日的扫地长杨,是喷作金沙潭的石门,这应该说明尧祠在石门以北,而且是以北的不远处。前面说过,同是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已注明尧祠在“洙水之西”,由此可知尧祠就在今金口坝北的泗河西岸。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阙范侍御》一诗中写到:

“我覚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此诗中所说的亭即尧祠,这里所说“川上”是指高处,说明尧祠在堤岸上或在堤岸附近的高岗处,这是李白诗中对兖州尧祠位置情况的又一次描述和说明,同时说明尧亭上常常有人击鼓奏乐,祈福或尽情歌唱。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一诗中写到:

“尧没三千岁,青松古庙存。

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

日色促归人,连歌倒芳樽。

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

另一首题目直明尧祠的诗是《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猛虎伏寸草,虽藏难蔽身。

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湄。

归来泰山上,当与尔为邻。”

诗仙李白一生的诗作极多,但在诗作中只对一处景地有这么多篇首的描述,也独有兖州的尧祠和石门享有这般殊荣,这也是兖州的殊荣。1993年3月,李白有关兖州尧祠的诗中所描述的“门前长跪双石人”中之一具石人,及“北齐沙丘城碑”,幸得在金口坝(石门)近侧出土,更为兖州尧祠、石门、沙丘、沙丘城及李白在兖州的居家之地的地名,及位置关系提供了确实可靠的证据(图1)。此图1跪石人与有铭文的四尊守金口坝石人明显不同,此石人即李白诗中“门前长跪双石人”之一。只要我们全面、系统的了解兖州的历史,只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全面客观的品读、分析李白的生平及有关著作,兖州尧祠的位置本应不难考证。现在“李白居任城”的千年误传已得以纠正。孔尚任著书时长住的石门即曲阜城北三十里的石门山与李白诗中的石门是两个不同地址的地名。兖州今金口坝即古之石门,即李白诗词中之石门已得到学界公认。多种版本的历史资料证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中所提到的有关兖州的多个地名如:鲁郡、鲁中、鲁都、鲁门、鲁门东、沙丘、沙丘城等,均指唐鲁郡瑕丘城,即今兖州。砖木结构的兖州汉代尧祠历经风雨战火,究竟毁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也许之后有有识之士面对尧祠遗址生出无限感慨、怀念,便在其遗址上建起了纪念诗仙李白的青莲阁,说青莲阁就是尧祠遗址,也未必没有可能。尧祠在兖州城东的泗河之西,除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也许还有其他记载,只是尚未被发现,我们期待着。

五、目前对兖州尧祠位置的几种看法

目前所知,对兖州尧祠的位置仍有下列不同的看法。

1.“城东南七里章枣村说。”

安琪先生著《李白寓家地考》一文说:洙水石门又何在?在尧祠附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可证,诗中有句云: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尧祠即在(瑕丘)县(城)东南七里,洙水之西,则此“喷作金沙潭”之石门必是洙水石门即金口坝无疑。尧祠遗址,今犹可见。自兖州县城东过金口坝东南行五里许,有一章枣村,村外有一高地,当地人呼为“尧王坟”或“尧王墓”者便是。抗战时期日军曾在其上筑有碉堡,今已夷为平地,但仍较四周田地高出一公尺许。章枣村内又有“石老爷庙”,相传前清年间发大水,冲出一石人作跪状,高约一公尺许,村人为盖一小庙,并建有石碑记其事。今庙、碑皆不存。此“石老爷”或即李白尧祠诗中所云“门前长跪双石人”之一欤?

(1)此文既知“尧祠在(瑕丘)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又认定尧祠遗址在“城东过泗河金口坝东南行五里许有一章枣村”自相矛盾。

(2)既说“尧祠遗址,今犹可见。”又说“今庙、碑均不存。”“发大水冲出一石人作跪状。”也是相传。不知“今犹可见”,可见何物?

2.林东海先生著“诸天寺说。”

他在《太白游踪探胜》一文说:”太白在兖州鲁郡经常游览的地方是尧祠。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尧祠在瑕丘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按照这个方位,约略相当于今泗水桥之西诸天寺一带。感谢此文作者记住了尧祠在“洙水之西”,也记住了在县城“东南”方向,却忽略了在“城东南七里”,更不知尧祠建后兖州城两次变迁,此说无法被认同。

3.三河村人徐本立先生:城东南五六里,泗水东岸说。

他在《李白山东寓家兖州考》一文说:笔者生于兖州城,自幼得知尧祠故址在今兖州城东五六里的泗水东岸,解放前尚可见到残存的翁仲、石兽、以及建筑基石……此文作者引用了《元和郡县志》“尧祠在瑕丘县东七里”一句,(不知为何将东南只写东字?)又引用了《太平寰宇记》“尧祠在瑕丘县东南七里”一句,唯独不继引“在洙水之西”,“在洙水之右”,让人费解。此文作者即然在解放前亲见过泗水东岸尧祠遗址上的翁仲、石兽,本应尊重其说法,但既无物证,又无旁证,又与史志中尧祠在“洙水之西”相悖。

4.徐叶翎先生:“尧祠在金口坝西北泗河岸边说。”

他在《李白寓家东鲁考辩》一文说:尧祠何在?《元和郡县志》有尧祠在兖州瑕丘县(东)南七里,洙水之右。《太平寰宇记》:瑕丘县尧祠在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这两“记”中的瑕丘县城均指汉时古负瑕城,即今城东北之古城遗址古城村址。此说既符合志书所记,又与李白诗中所述相契合,令人信服。

5.樊英民先生:“青莲阁当即尧祠遗址所在说。”

他在《尧祠·石门考》一文的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具体了兖州尧祠的位置,与徐叶翎先生文《尧祠在金口坝西北泗河岸边》认识基本相同,可信。

六.兖州尧祠有感

李白不愧被世人称为“诗仙”、“谪仙”。李白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同时代的杜甫、元稹等诗人皆称李白为山东人,随着对李白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现在完全有理由说,李白是客居山东兖州人,李白理所当然是兖州的骄傲。李白在兖州(鲁郡)居家二十余年,这是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久的地方,也是他赋诗最多的年龄段。李白诗文中提及到的有关兖州的地名也最多,如:鲁郡、鲁中、鲁门、鲁东门、沙丘、沙丘城、尧祠、石门、南陵等,不少地名在其诗文中多次出现,如:尧祠、石门等,这些地名渐渐被世人所熟知。李白与其诗文的影响不断扩大,兖州尧祠、石门等这些饱含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名字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兖州的影响也随之在扩大。今后兖州的行政地位不论怎样变化,兖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兖州在历史上的存在永远不会被否定,兖州在历史上、在今天、在将来、永远是个闪光的城市地名。兖州的尧祠、石门等伴随着李白的诗词必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诗坛圣地。因此复建尧祠势在必然,顺应历史,顺应民意,是未来的需要,是兖州人民所盼,这一天不会太远!

我们期待着!

注释:

1.《国学知识全读本》武汉出版社。

2.《高中国情教育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观兖州 知天下

(0)

相关推荐

  • 卷九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泗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泗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 ...

  • 看图识唐诗(550)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离痛饮大醉而别又有多少时间, 登临遍池台.尽管曾一起踏遍所有山水楼台. 何时石门路,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 重有金樽开?再有我们在那里把酒瓶打 ...

  • “兖州春秋”;旧志序记选

    ​清康熙<滋阳县志>记略 我友禹门李侯莅嵫邑之明年,修举邑乘.时余因浪游至兖,得与戮力其间.书成,不觉扶卷而叹.曰:嗟乎!邑事之废兴固有数存,邑乘之废兴亦自有数存也.忆余待罪凫绎,亦尝欲缵 ...

  • 卷一百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兖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兖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兖州府表> <史部, ...

  • 泗水县志(光绪版)之五:卷一·方舆志

    尤志叙曰:语有之'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从古及今,兴废得失之数何可胜纪也,惟其辨方正位.原本山川.仰符星纬,其梗概略有可观者焉.大抵天下一家.政教和同,则历世相仍:宇内分裂.干戈战争,则斯须殊 ...

  • 卷一百三十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 兖州府[二] 古蹟瑕邱故城[在滋阳县西二十五里左传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杜预注负瑕鲁邑高平南平 ...

  • 杜甫写了首七绝赠李白,寥寥数语,写尽李白的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很多人都知道,在唐朝诗坛里,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给李白写了十多首诗,但李白却只回了两首,分别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出生于长 ...

  •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诗坛上十分罕见的一首诗,通篇在写送别,却不见一丝忧愁伤感

    送别,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伤感的字眼,送别诗,更是中国诗人笔下最常见的题材.纵览唐诗宋词,那一场场经典的送别场景似乎尤在昨天,王维在为即将远行的元二饯行时,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

  • 欧阳修写过“陈尧咨善射”,从陈尧咨全家故事可以读懂整个北宋

    北宋时,蜀地阆州阆中县有个叫陈省华的人,曾官至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有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长子尧叟真宗咸平三年(989年)考中状元,次子尧佐进士出身,三子尧咨咸平三年(1000年)考中状元, ...

  • 明历代鲁王在兖州建祠庙寺观考

    明历代鲁王在兖州建祠庙寺观考 杜心广  丁丽琼  李长友 南宋时期的<三教出兴颂>卷首曰:"原夫三教圣人出行于世,实为天下帝王人物治道之主".末章曰:"鼎分三 ...

  • 189 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注: 鲁郡:即兖州 ...

  • 【古城钩沉】和公祠的故事

    相关文章: [古城钩沉]长阳古县衙变迁史 [古城钩沉]田家台子的由来 [探索发现]湖北长阳最古老的宝塔--昌贵塔 清代长阳知县李灿 [长阳碑刻]清代湖北巡抚全保暨长阳知县惠廷鸾告示碑 观音阁修建者李爵 ...

  • 硬笔书法——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硬笔书法——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 兖州的府河故事多

    古城兖州有一条有1400多年历史的河流,这条河由老大街和蔽街相夹着穿城而过,名为府河,俗称穿城河,唐朝时是名符其实的:护城河,明代时城内段又称玉河.最初,人们称府河为渠.虽然渠与河都可解释为水道但水道 ...

  • 广东省文护单位乔琳公祠,听红色故事传革命精神

    这是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完美结合的客家建筑,潮汐更改,风起雨落,四百余年星辰变幻.坐落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的坜林坪,有一座保存完好,规格方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保护单位--张氏乔琳公祠.仿佛一杯 ...

  • 老照片故事:出生在山东省郓城、从兖州修道院毕业、后加入玛利诺会传教工作的陈伯瑞神父

    一个出生在山东省郓城.从兖州修道院毕业.后加入玛利诺会传教工作的陈伯瑞神父,老照片留下了他的点滴记忆. 一,出生在山东省郓城.兖州修道院毕业的陈伯瑞神父 郓城县东邻梁山.嘉祥,南接巨野.牡丹区,西连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