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来了,到底意味着什么?
果雪儿中国特色学前教育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语自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处暑到来,浓密的暑气散去,阵阵的凉风袭来。
2021年8月23日周一的5时35分,也就是农历辛丑年七月十六日的卯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如期而至,不差分毫。
处暑之“处”,元人吴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表示暑气至此而止,炎热消退,昼夜温差加大,夜间气温走低。
表现在天文上,太阳直射点由夏至节气之日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了北纬11°28′。
当然,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这个炎凉的更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过了处暑节,两头冷中间热”
“秋意早晚凉,中午汉衣裳”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
很多农谚俗语就生动地形容了处暑节气后的气温变化特点。
虽然处暑之后,整体上气温早晚已经降低,有了渐浓的秋意,但是偶尔白天也会出现高温天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
这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合称“三暑”的意义所在吧。
处暑之“处”,与小暑之“小”、大暑之“大”,都是反映一年中暑气的变化。
小暑之“小”,是小热;大暑之“大”,是大热;处暑之“处”,是暑气将止。
所以,处暑也可以称之为“出暑”了。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三候谓之气。”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七天为一周,古人将五天称为一候,三侯呢,也就是三五十五天为一个节气。
处暑三侯的节气特征,突出表现为: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
这也就是说,在处暑刚开始五天的一候里,义禽老鹰感秋气而发,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陈列饮食,就好像人们祭祀时候的模样。
处暑的二侯节气,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清之气。古时候的“秋决”啊、“秋后问斩”啊,在文化意义上也就是顺应天地之气,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
处暑的三侯节气,庄稼都要成熟了,五谷丰登,农民们就要开始准备秋收了。
除此之外,古人在长期的经验中,还总结出了很多气象谚语,比如“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等等,都是对处暑节气气候变化规律性的认识。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语自苏泂《长江二首》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宋人苏泂写道:处暑之后还没有三天,就来了阵阵的凉风,舒服惬意的感觉真得是千金难买啊。
不过,七彩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候的黄河流域,主要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物候创设。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不能一成不变地用节气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各地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客观看待,有所变通。
一般来说,处暑之后,南北方的气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北方气温普遍下降明显,“一场秋雨一场寒”;而南方气温呢,“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还要常常受到“秋老虎”的折磨。
具体到某个地方区域的热还是凉,往往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情况有很大关系。
比如老百姓说的“最怕七月连阴天,秋老虎在也枉然”,说得是处暑之后的秋凉;“处暑出大日,秋旱晒死鱼”、“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处暑,热煞老鼠”,说得是处暑之后的炎热。
就拿今年来说吧,河南“7·20”特大暴雨之后,损伤惨重;这不,气象台预报,8月21日至24日,河南又要成为暴雨中心。
这样的话,夏秋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河南今年的秋天自然就是一个“天凉好个秋”了。天佑中华,河南加油,在这里,健康全家福七彩云,衷心祝福河南人民平平安安。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语自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一池静水之上,又一年的秋天已经到来;娇艳的荷花,已经变成了结满莲子的莲蓬。
世间万物因节气而不同,处暑节气来到,一样万事皆天意,人随天地转。
处暑节气,换季时节,冷热温凉气候分化,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渐渐趋向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随之盛衰转换。
这个时候,我们稍不注意的话,就可能引发这样那样的疾病,尤其是本来免疫力就比较低的“一老一小”,就更容易陷入换季生病的“魔咒”,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多事之秋”一说。
处暑节气,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自然,做好自己与家人的养生保健呢?
处暑节气,如何睡眠?
处暑节气,如何饮食?
处暑节气,如何运动?
接下来,果雪儿健康家庭全家福就为各位家人倾情分享,处暑节气话养生的系列中医养生知识。
敬请您关注,我愿意做您的健康好朋友。
说明:
1、凡具体诊疗及养生,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2、本文为北京果雪儿健康家庭全家福特聘专家七彩云原创系列之二。
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七彩云
强烈推荐➺点击查看详情
中国特色主题活动进幼儿园
果雪儿中国特色学前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幼儿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阶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