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介入 | 外周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

作者:王耀普

来源:1影1世界

作为一种微创技术,介入放射学已经成为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后的第三大临床诊断、治疗手段,而广泛用于临床。本文简单介绍了外周血管病变支架植入术。

Hi

作者简介

王耀普,主任医师。介入治疗科主任。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从事医学影像工作及专职介入放射学工作20余年。曾任省医师协会介入放射学医师分会副会长;省医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委员;市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熟练掌握全身血管病的造影诊断,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多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各种消化道出血及大咯血的介入治疗,消化道狭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等。

外周血管狭窄

支架植入术

外周大血管疾病较多,最终严重的结局是造成大血管狭窄或闭塞。轻的,远端肢体苍白、变冷、颜色改变,重者疼痛、跛行等。如糖尿病人严重时,下肢疼痛难忍,溃疡久治不愈。

介入放射学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能够非常简单快捷地处理这类问题。

血管成形与支架置入术过程:

术前1天口服拜阿斯匹林300mg准备。

术中在局麻下,经股动脉插管到目标血管,先行血管造影,确定狭窄部位、范围、程度,决定下一步处理方案。

第二步,经导丝送入球囊,高压充气扩张,一般可达8个大气压,通过压迫,使狭窄血管开放。

第三步,根据狭窄长度及血管粗细,选择合适的支架,送入支架,确定位置后释放,支架固定,撑开动脉的狭窄。

外周支架的种类可以分为:球囊扩张支架和自扩张支架。

球囊扩张扩支架主要应用于肾动脉等平时不会有明显变形的血管部位。支架材料为316L不锈钢或者钴基合金。

自扩张支架是目前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最多的支架。支架一般采用激光雕刻镍钛超弹合金管而成。支架事先处理到需要的尺寸,然后压握到输送鞘管内(6~7F,约2~2.33mm),由于材料具有优异的超弹性,支架在很小的鞘管内不会发生塑性变形。

输送鞘管到达目标血管后,后撤鞘管释放支架,支架自行恢复其形状,同时把狭窄的部位撑开。该支架的优点有:支架的短缩率小,释放精确性高;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支架贴壁性好。

大家还听说过药物洗脱支架,也就是在支架表面涂有一层药物,术后药物缓慢释放,在动脉壁起作用,保持血管通畅。

外周血管支架置入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髂动脉、股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肾动脉等外周动脉狭窄或闭塞,恢复远端血管的供血。

外周血管支架置入术,属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收到立杆见影的疗效,很快康复。

病例一

中年男性,因经常性头晕伴左上肢无力、肢体发凉就诊。查体:双上肢脉压差较大,收缩压左侧较右侧低40mmHg,左侧桡动脉搏动较弱、皮温略低。临床怀疑锁骨下盗血综合征,首先行CTA检查,发现病变,后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最后诊断:左侧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75%)。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机体代偿的结果,椎动脉血流逆流入锁骨下动脉,供应上肢,却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动脉炎。

临床上男性较多,左侧多发,常在患侧上肢活动时出现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及脑干、枕叶、小脑供血不足表现,患侧上肢感觉异常、无力、皮肤苍白、肌肉疼痛等。

本例,介入科行“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先行狭窄处球囊扩张,造影显示扩张满意后置入支架。术后,患者立即感到左上肢温暖,第3天出院。

病例二

糖尿病20年,左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5年,静息痛1年,加重并变黑2个月。住院后下肢CTA示左下肢血管广泛不光滑,节段性轻度狭窄,其中最严重的是左侧股浅动脉中段重度狭窄(约90%),长度约8cm。

介入科DSA血管造影,确认了CTA诊断,同时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再次造影,股动脉再通,远端血流较好。

术后病人症状缓解,半年后复查血管通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