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鹏:读《中国古代纪时考》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观察天象和物候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华夏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观象授时”,并以之指导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随着文明的演进,中国人最终创制出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纪时系统:一年三百五十四个日夜被大致分成十二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在十九年间额外增置七个闰月。每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从黑夜到白天按照子、丑、寅、卯的地支顺序周而复始……即便是在纪时体系已经西化的今天,我们依然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能够根据天上的月相判断是农历何时,或者在生活中随口说出惊蛰、清明和立秋等节日的月份。然而,当我们试图进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时间观念时,面对古代文献中种种难解的纪时词语,却也难免喟叹:我们对于古人所知甚少。张衍田先生的新作《中国古代纪时考》,无疑能够为我们扫除古代纪时知识上的盲区,了解乃至理解古人的世界提供很大帮助。

这部《中国古代纪时考》,是张先生多年以来在高校讲授古代纪时问题的最终结晶。本书按照古人认识时间的不同概念,分成日、时、月、年四个部分进行讲述,在每一个部分中,又分别对古人是如何理解并具体纪录该类概念进行具体讨论。这一顺序的内在逻辑,作者在书中已经给予解答:古人的时间意识,正是先从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的“一日”开始。在“日”的概念产生之后,在应对具体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时,又将一日划分为若干个时段,“时”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在观察月相时,根据月相的周期变化而产生了“月”的概念。寒暑交作,万物荣枯,如是周而复始,“年”的概念最终自是生出。日、时、月、年的顺序,反映了先民认识时间的先后历程。

星象摹本

对于每一类纪时概念,先民们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段里也产生了不同的纪录方法。我们可以略举本书中“时”的概念为例。根据商代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人们按照天象的晦明变化和生活的习惯,将一天分成旦、朝、大食、中日等时八个不等分的时段。而到了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以降,人们已经能够将一天分成相等的时间段,十时制、十六时制、十二时制先后产生。这些时制中,鸡鸣、平旦、日中、日昃等时名依然是对天色晦明变化的描述。而到了更晚的《淮南子·天文篇》,则开始将一日十六时的名称与太阳运行所经的“旸谷”、“咸池”、“扶桑”等十六个处所对应在一起,体现着强烈的神话色彩。从汉代开始,人们将十二地支与十二辰相配,体现出汉人独特的宇宙观念。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说,纪时法的演变除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思维世界的差异。使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纪时法的汉人,与使用旦、朝、大食纪时法的商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并不一样。以秒为日常生活中最小时间单位的我们,也与以刻为最小时间单位的古人世界观差距巨大。学习古代世界的纪时法,其意义并非只是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接近古人的心灵,触摸古人的思维世界。

四神云气图

市面上以天文历法为主题的书籍并不算少,而本书依然有着非常独到之处。张衍田先生是一位历史学者,同时担任古代文化常识课程的讲授者,所以其写作的重心并非在于传授复杂的天文学知识并进行相关推算,比如如何计算岁差,而是将天文历法知识与古代文献相结合,系统地介绍古代文献中所出现的各种纪时方法,指出常见误区,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获得基本的常识,以便于最终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邓广铭先生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古代史有四把钥匙,其中一把就是“年代学”。了解中国古代纪时法,具备古代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无疑是获取年代学这把钥匙的必由之路。对于并非专业古代史研究者的广大读者来说,想要亲近古人,要读懂古书,这本《纪时考》所讲授的知识同样必不可少。

我们在读书时,常会碰到各种不易理解的纪时用语。举例而言,《资治通鉴》正文第一页,有“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这样一段难以索解的话。在通行整理本中,整理者在“著雍摄提格”后加括号说明为“戊寅”,“玄黓困敦”为“庚子”。根据这样的说明,似乎“著雍摄提格”和“玄黓困敦”两个奇怪的词语都是纪年的名称,但是二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如果我们具备古人纪年方法的知识,便会明白这二者都是太岁纪年的名目。原来,先秦时代的人们认为岁星(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时间为十二年,在黄道上每年行经一个位置,称为一“次”,遂用岁星所在的位置来进行纪年。但是,由于岁星实际运行一周天的时间并非十二年,于是人们又创造出一个假象的星体“太岁”来纪年,其周期则是正好为十二整年。太岁纪年法中,十二年中的每一年各有一个年名,称为“岁阴”,又将十天干也用于太岁纪年,同样并赋予新的名称,称为“岁阳”。上面的“著雍”和“玄黓”都是岁阳之名,对应的是“戊”和“壬”,“摄提格”和“困敦””则是岁阴之名,对应的是“寅”和“子”。结合起来的这两个词语,其实正是指代甲子纪年法中的两个特定年份。岁阴、岁阳的名称见于《尔雅》和《淮南子》等书,是秦汉时代人们非常熟悉的知识话语,后世的人却已经难以理解了。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遇到此类纪年法就不免困惑。

五星占·木星占

再举一例,1938年11月13日,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不让长沙落入日本人之手,国民政府决定焚毁长沙,然而大火最后难以控制,酿成一场巨大悲剧。这场大火,在文献中被表述为“文夕大火”。火灾发生在晚上,故而称“夕”,容易理解。但为何称为“文”,今天的人多半已经不知其原因。其实,晚清民国时代曾经行用过一种韵目纪日法,“文”正好是指代13日的韵目字。所谓韵目纪日,即用作诗时所用平水韵的韵目用字来标示一个月中的各日。例如上平声的第一韵目字“东”,即指代月中的第一日。对于科举时代的人们来说,考场作诗所依赖的平水韵目是一种普遍知识,所以当他们看到“文”字,一下子就能明白这是月中的13日。而对于今天不必参加科举考试的我们,根本不清楚平水韵是什么,“文”的含义自然也就无从理解了。

由此而言,了解古代的纪时知识,对于读懂古书和了解古人,其重要性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对一些格外容易犯错的问题,比如年号和斗建等,本书也有专门说明。以年号为例,年号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但在具体讨论年号问题时,不仅仅普通读者常常感到困惑,就连文史从业者也不免出错。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作者专门开辟一节来讨论年号使用的各种特殊情况:比如先君去世,新君逾年改元;新先君去世,新君当年即改元;一年之内年号频改等等。了解这些情况,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推算古代君主的在位年数,走出认识的误区,触摸历史的真实面目。

清人汪曰桢有言:“读史而考及于日月干支,小事也,然亦难事也。”在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天文历法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然其专业程度则却足以让一般人望而却步。本书却能要言不烦,将天文历法学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大家小书,诚为嘉惠读者。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0)

相关推荐

  • 【国学常识——天文历法篇】之七政与星期天...

    明末清初的文豪顾炎武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可想而知,古人对于天文历法的知识是十分了解的.在科学没有出现的上古时代,古人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从观察入手,风雨雷电,日升月落等 ...

  • 神奇的古天文学:上古天文历法之岁星纪年法

    神奇的古天文学:上古天文历法之岁星纪年法

  • 立春到生肖换 VS 年初一换生肖

    话说小董出生于十二年前的立春之后,年初一之前,一生下来,我就被他的属相搞晕了.有人说,小董腊月底出生,属猴.有人说,不对,属相在立春换,小董生于立春后,属鸡. 晕完后,我自然就把生肖的问题研究了一次又 ...

  • 岁星、太岁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古代人把周天分为12分,称为12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十二次的名称:星纪.元枵.娵訾.降屡.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因此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 ...

  • 说太岁(易学与天文学漫谈)

    说太岁 原创 黄黎星 乾坤大义黄黎星博士的易学天地 太岁一说,由来久矣!而至今仍于年末岁首时,为许多人所关切乃至热议.今天,在下为群友诸君讲一讲"太岁"古代天文历法之来历,太岁在数 ...

  • 高考文化常识汇编|古人是怎么用天干地支纪年的?

    新年快到了,即将到来是辛丑牛年,记得上个月元旦的时候,朋友圈有一张图传得很广. 但如果从古代历法角度看,现在还是庚子鼠年,还没有真正"牛转乾坤". 回到正题,古代天文历法是学习文常 ...

  • 周凌峰:历史时间的维度与奥秘 ——读《中国古代纪时考》

    唐玄宗天宝初期,做过一些返古的变革,最让人奇怪的是,玄宗将"年"为"载",大唐王朝也从天宝二年(743年),直接跳入了天宝三载(744年),直至唐肃宗时才又给改 ...

  • 中国古代纪时制度

    纪时制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我们现在一般使用公历纪年,一年分12个月,一个月分别为28天.30天或31天不等.向上还有世纪,为100年,向下每天又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 ...

  • 中国古代姓名字号考略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号是四个不同的概念.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称号,是某一群人的族号: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名是某人在社会上使用的特称或符号 :号则是某人的别称.此外,古人还有取"字 ...

  • 趣读 |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上的神秘图纹

    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