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史十六(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34年】)
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34年】
春,正月,有事于太庙,初用'勺’。【今本竹书纪年】
周公辅成王受命,作宫邑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天。殷汤之后称邑,示天之变反命。故天子命无常,唯命是德庆。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乐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礼记.中庸】
周乐曰《武》,曰《勺》。《武》象武王能以武禁暴也,《勺》象周公制礼,斟文武之道也。【太平御览.566】
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汉书.礼乐志】、【前汉纪.孝惠皇帝纪】、【风俗通义.声音】
黄帝乐曰《咸池》,颛顼乐曰《六茎》,帝喾乐曰《五英》,尧乐曰《大章》,舜乐曰《箫韶》,禹乐曰《大夏》,汤乐曰《大护》。周乐曰《大武象》,周公之乐曰《酌》,合曰《大武》。”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颛顼曰《六茎》者,言和律历以调阴阳,茎者著万物也;帝喾曰《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尧曰《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箫韶》者,舜能继尧之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顺二圣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汤曰《大护》者,言汤承衰,能护民之急也;周公曰《酌合》者,言周公辅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乐周之征伐行武。【白虎通义.礼乐】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诗经.周颂酌】
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逾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橶,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水,山人足乎鱼,余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尸,夫是之谓乐。《诗》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韩诗外传.三】
百姓洽则百意逐,百意逐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之至于晦也。【韩诗外传.五】
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实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错其威。【文子.上义】
天下安宁,政教和平,百姓肃睦,上下相亲,而乃始立气矜,奋勇力,则必不免于有司之法矣。是故圣人者,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时而动静,因资而立功,物动而知其反,事萌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而无所困。【淮南子.汜论训】
满公卒于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中华陈氏网】
胡满公,虞帝舜裔,周武王配以元女太姬而封陈都宛邱,即河南陈州今开封府。成王九年薨,生二子:长子庠(字偊羊)、次子僄(字皋羊)。【广东罗定万高公支族世系】
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史记.陈杞世家】
胡公满生永公,永公生明公,明公生岳公,岳公生清公,清公生申公犀。【陈氏八本源流连环宗谱】
周成王九年,四月中旬,老君山崩裂,成乱石峡。【武山县志】
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今本竹书纪年】
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史记.周本纪】
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尚书.序】
周武王时,(肃慎氏)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晋书.四夷列传】
慎氏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人代立,则其树生皮可为衣。周武王、成王时,曾遣使入贡。【博物志佚文】
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
王命唐叔虞为侯。【今本竹书纪年】
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左传.昭公元年】
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史记.晋世家】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说苑.君道】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於是乃封小弟以应县。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史记.梁孝王世家】
成王削桐叶为珪,以封唐叔。【尚书大传.略说】
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实沈参墟,封为晋侯。【焦氏易林】
唐邑之庐,晋人以居。虞叔受福,实贶是国。世载其乐。【焦氏易林】
唐虞相辅,鸟兽率无。民安无事,国家富有。【焦氏易林】
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礼记.曾子问】
越裳氏来朝。【今本竹书纪年】
白雉贡于越。【论衡.超奇】
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论衡.恢国】
周时,天下太平,越尝献雉于周公。【论衡.异虚】
《越裳操》者,周公之所作也。周公辅成王,成文王之王道,天下太平,万国和会,江黄纳贡,越裳重九译而来献白雉,执贽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于是仰天而叹之。乃援琴而鼓之,其章曰:“于戏嗟嗟,非旦之力,乃文王之德。”遂受之,献于文王之庙。【琴操.上】
昔周公处谦以卑士,执礼以治天下,辞越裳之贽,见恭让之礼也。既,与入文王之庙,是见大孝之礼也。【盐铁论.崇礼】
越裳重九译,献白雉,周公荐陈祖庙,曰:“先人之德。”【风俗通义】
《仪凤歌》者,周成王之所作也。成王即位,用周、召、毕、荣之属,天下大治,殊方绝域,莫不蒙化,是以越裳献雉,重译来贡,太平之瑞,同时而应,麒麟游苑囿,凤凰来舞于庭,颂声并作,佥然大同。于是成王乃援琴而鼓之,曰:“凤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凤凰来兮百兽晨。”【琴操.下】
交址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耇曰:'久矣,天之无烈风雷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于宗庙。周德既衰,于是稍绝。【尚书大传.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成王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尚书大传.四】
周公辞不受,曰:“正朔不施,则君子不臣也。正朔所不加,君子所不臣。”周公谓越裳之译曰:“德泽不加焉,则君子不享其质;政令不施焉,则君子不臣。久矣!天之无烈风澍雨。”【尚书大传.四】
周成王时,越裳献白雉,去京师三万里,王者祭祀不相逾,宴食衣服有节,则至。【艺文类聚.99】、【太平御览.917】
成王任周、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译,祥瑞并降,遂安千载。【新序.杂事二】
周公躬行礼义,郊祀后稷,越裳奉贡重译而臻,麟凤草木缘化而应。【新语.明诫】
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新语.无为】
大驾指南车,云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常氏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疋、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常氏载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使大夫窭将送至国而还至。始制车,辖轊皆以铁,还至,铁亦销尽。以属巾车氏收而载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中华古今注】
白雉有种,南越尤多,按《地域图》,今之九德,则古之越裳也。盖白雉之所出,周成王所以为瑞者,贵其所自来之远,明其德化所被之广,非谓此为奇也。【艺文类聚90】
白鹇者,南越羽族之珍,即白雉也。周成王时,越裳贡白雉。【广东新语】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叶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尚书大传.四】
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鸑。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釭,抑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尚书大传.四】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几三年,累有越尝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 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 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韩诗外传.五】
成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盈车,民得而上之成王,成王问周公:“此何也?”周公曰:“三苗同秀为一,意天下其和而为一乎?”后三年,则越裳氏重译而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一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来朝也。”周公曰:“德泽不加,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令不施,则君子不臣其人。”译曰:“吾受命于吾国之黄发久矣,天之无烈风淫雨,意中国有圣人耶?有则盍朝之!”然后周公敬受其所以来矣。【说苑.辨物】
周公作《无逸》,而请老于丰。【户县志】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方》,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宁,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後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作《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尚书.周书无逸】
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天下甫二世耳,周公犹作诗书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书》则曰:“王毋若殷王纣。”其《诗》则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监于殿,骏命不易。”【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周公以比德于五帝,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所致也。【新语.明诫】
周文公出居于丰。【今本竹书纪年】
周公归政,三年之后老于丰。【通鉴外纪】
本年,周章薨。
周章卒,子熊遂立。【史记.吴太伯世家】
约本年,周成王生康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