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城外凌霄塔,久负盛名传天下!
福安城外凌霄塔,久负盛名传天下
在闽东三都澳区域,有一条黄金水道叫白马港。沿江而上,这里就是福建省福安市。在这座城市内,有一条母亲河,人们亲切地把她叫做富春溪。这溪的下游,就是旗顶山,山上有座宝塔叫“凌霄塔”,当地人说,这塔很有名气,家喻户晓。
前阵子的“五一”早晨,约了几位朋友一起去登凌霄塔。来到旗顶山山脚下,发现旗顶山上雾气弥漫,烟雾缭绕着台阶和岭亭,那台阶若隐若现在山脉之中。山上的松树林,她们或淡妆、或浓抹着俏脸,格外撩人……
通往凌霄塔的山道,由长约两米的花冈石铺就成,全程大约两公里,犹如一条曲折蜿蜒的丝带,顺着山势飘然而上。山道左右边有碧绿的松林遮档着,散发出阵阵陶醉的芬香。山上凉悠悠的清风,吹低了软软的树枝。吸一口空气,感到美美的清新。看那山间里各种鲜花点缀在浓绿的小草之中,有一种待晴怒放的姿态。
我们登到半腰间里的一个小山坳,从远方传来嘲杂声。原来有几位爱好登山的老者,正围在一起,谈论山脉中的一口泉井。我们走近一瞧,这口井,据老人们讲,井水常年不枯,泉水甘甜醇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老人有的是单位退休人员,有的是当地农民,他们基本天天聚在一起登山。
离开泉井,我们继续向山顶冲刺。石阶越来越陡,人也越来越累了。我们个个都汗流浃背,双脚像捆上沙袋一样越来越沉。但在这时候,心里想着马上就能见到凌霄塔,成了我们的意念和信念。大伙互相鼓励,一鼓作气,直冲到山顶,来到凌霄塔。
根据福安市志的记载:凌霄塔,俗称文峰塔,当地也叫七层塔。明朝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知县梁兆陽所建,崇祯四年知县巫三祝续建。几经岁月风霜侵袭。塔顶及七层已损毁,其余六层也严重损坏。塔高22米,第一层每边长2.75米,北面设拱门,第二层以上每层设进出二道门,塔内石阶衔接,绕塔檐至塔顶。此塔系楼阁式石塔,平面八角,塔上无雕刻装饰,也无文字,属风水塔。
为什么称凌霄塔是风水宝塔?
相传,福安在万历年间,即公元1581年7月,福安曾出现过一次百年一遇的水灾,洪水基本将福安城关吞没(除龟山,上杭,鹤山以外)。福安至今还流传“万历年间,水流福安,只剩上杭和龟山”之说。大灾后,福安城关内人口减半,原来县内人口约四万人,因水灾,瘟疫等情况,人口锐减到两万人左右。当时社会萧条,民不聊生,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民众渴望风水自救,就请了一位风水雷先生,将韩城四周看一遍。风水雷先生说,大水吞噬整个福安城关,有河妖做怪,必须要建塔镇妖。只有镇住河妖,福安城方可平安发达。明朝初期,正值风水学盛行,受此影响,故建凌霄塔。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期,受朱熹的文风影响,为了拯救福安,福安文人墨客建议开建风水塔,倡导振兴文运。因为当时福安文化比较落后,来福安做官的文人不容易提拔,县吏们一心想提升官运,所以很重视建塔。凌霄塔建成后,官吏们看了又看,从远处眺望这凌霄塔,确实很像一只毛笔,很是满意。根据古书《阳宅三要》记载,当时各省、都、洲、县,地方官吏想提升文运和才气,都有建宝塔之风。县吏们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取名“凌霄塔”,有“飞黄腾达、直上云霄”的寓意。
愿盛名之下的凌霄塔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