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篇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1

X
1 辽代三彩鱼龙壶。


2 辽代舍利金塔。
引 言
辽宋夏金元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之一,辽、西夏、金、元等王朝的建立,使中原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频繁交往、相互融合,奠定了中国多民族一体格局形成的基础。这一时期“与过去的主要区别在于,边缘地带成了新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崛起从而影响中国北方其他地区的地区”。其中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即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更是在其长达二百余年的统治中,给我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留下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这里一个颇引人注目的领域,就是辽朝统治下的汉人地区——幽云十六州的情况。这一区域自五代后晋时期开始纳入辽朝的版图,是契丹族与汉族关系中最为微妙的部分。尤其是居住在该地区的汉人的状况,更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突出一环。(契丹于938年改国号辽,983年恢复为契丹,1066年复改为辽,为叙述方便,本文统一称其为辽朝。)
和其他历史时期不同,辽金时代的“汉人”一词,曾被用于特指辽朝统治下的汉族居民。而辽代“汉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则是幽云地区的“汉人”群体,他们不仅推动了辽的经济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而且对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进程及相互关系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汉人”的情况,正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对象。
关于辽金时期的“汉人”,刘浦江先生曾在《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一文中进行过系统研究,但总的说来,尚有不尽透彻之处。而本文的写作主旨,就是希望能对辽代幽云地区“汉人”的形成、政治地位和在不同时期的心态问题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探讨。
第一章、幽云汉人问题的由来
一、从汉族到汉人
(一)辽朝统治下“汉人”与中原王朝“中国之人”的区别
“汉人”一词最早源于汉朝,其时专指汉朝人,在汉朝瓦解以后,则成为周边民族对原汉朝管理之下的“郡县之民”、即汉民族的称呼,而在几乎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个“汉儿”的名称,“晋语儿、人二字通用”,其和“汉人”同义,无任何褒贬意味。自魏晋以降,“汉人”、“汉儿”频频见于史料:“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以匈奴”、“神武曰:‘……今以吾为主,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不得犯军令……’”、“阿那肱怒曰:‘汉儿多事,强知星宿!’”。而在唐人的诗词中也有“汉儿尽作胡儿语”的诗句。这一语言习惯一直沿用至辽朝建立之初,当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习惯上都称中原王朝为“中国”,“既而契丹报云:‘中国自行大礼,何烦告谕?其礼物虑违誓文,不敢辄受。’”,而“汉人”、“汉儿”则和“中国之人”的含义相同,“契丹谓峤曰:‘夷狄之人岂能胜中国?……子归,悉以语汉人,使汉人努力事其主’”。
然而,在辽朝获得了幽云十六州后,辽和中原王朝对分属两国的汉族人的称呼开始发生变化,在辽与北宋对峙期间,“汉儿”已经逐渐成为了对辽朝境内汉族的特指,如《松漠纪闻》中就同时有“初,汉儿至曲阜,方发宣圣陵,粘罕闻之”、“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后悟室得南人,始造船如中国”、“北地汉儿张献甫作太原都军”等语句,后来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一道圣旨中也说:“如女真渤海契丹汉儿一应诸国人能归顺本朝,其官爵赏赐并与中国人一般,更不分别。”可见,宋人是把对辽朝汉族的“汉儿”之称和宋人的自称——“中国”或“南人”截然分清的,此外,宋人还曾用“燕人”、“投附人”、“归朝人”、“归正人”、“归明人”等众多词汇来称呼幽云地区的汉族。而到了金代,则连“汉人”这个词的含义也有了改变,有些时候甚至演化成对原辽朝汉族人口的专称了,“以先取辽地人为汉人,继取宋河南、山东人为南人。”如金世宗就曾说过:“异时南人不习词赋,故中第者少,近年河南、山东人中第者多,殆胜汉人为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汉人”一词的使用有着普遍的混淆现象,比如《金史》的《夹谷清臣传》中就有:“上问:‘汉人与夏人孰勇?’清臣曰:‘汉人勇。’上曰:‘昔元昊扰边,宋终不能制,何也?’清臣曰:‘宋驭军法不可得知,今西南路人殊胜彼也。’”,说的显然是原北宋河东一带的汉族。元灭金宋后,将非原属南宋的汉族(包括四川汉族)全部划分为“汉人”,“汉人”的概念

(0)

相关推荐

  • 少年说‖珺珺(94):现在,历史,将来(二十二)

    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契丹出现了一个勇猛善战.力大无穷的人物--耶律阿保机,他凭借着这两个优点被推选为契丹王. 阿保机在位时,曾找到一位汉人,想借助他征服南方的汉人,而这位汉人韩延徽不仅让契丹变得十分有秩 ...

  • 顺义之顺

    顺义之顺 作者:李广生 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消失在顺义地区的契丹人>.短短的不足两千字的文章,从唐开始,直至现代,用白描手法,为顺义的历史沿革.权属变迁,以及顺义地区汉民族与契丹人,错 ...

  • 董新林:新世纪辽金时期墓葬考古研究述论

    [内容提要]全面系统地概述了新世纪以来近20年辽金时期墓葬考古重要发现和学术研究情况,对重要发现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为学者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21世纪以来发 ...

  • 黄龙府、辽塔及契丹

    小时候读书读到岳飞打了胜仗非常高兴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时,觉得黄龙府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后来知道黄龙府其实不远,就在农安,于是就一直想着有机会去看看黄龙府这座古城 ...

  • 第九百六十二篇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4

    X图1 辽代白釉皮囊式鸡冠壶. 图2 熊形玉佩件,1978年赤峰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辽代窖藏内出土. (续) 第三章.宋朝对于幽云汉人的态度 一.宋朝民间对幽云汉人的态度 在辽朝汉人群体受到歧视的 ...

  • 第九百六十四篇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6

    X图1 辽代八棱錾花银温碗. 图2 辽代胡人驯狮琥珀配饰. (续) 说到平州之变,就必须从它的地理位置谈起.燕京(幽州)所治山前七州,傍燕山.太行山而立,在北面和西面有长城卫护,但东面却是坦途大开,原 ...

  • 第九百六十篇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2

    X 图1 辽代乐舞壁画. 图2 辽代緑釉刻花凤首瓶. (续) (二)辽代幽云汉人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俗 辽代的幽云汉人承袭唐和五代传统,在民族性格上同样和少数民族相近.许亢宗行程录中记载,燕京" ...

  • 第九百六十一篇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3

    A B 图1 辽代白执提梁壶. 图2 辽代緑釉鸡冠壶. (续) (二)汉人的赋役负担 幽蓟等州所在的山前一带,是十六州中较为丰腴的土地,也是全辽朝最富庶的地区."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 ...

  • 第九百六十三篇  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5

    X图1巴林右旗花加拉嘎乡三七地1983年出土的黄釉凤首壶. 图2 辽代系链水晶杯. (续) (二)普通民众渴望"为汉民"的心理和政治态度 这种"心向中原"的情绪 ...

  • 第四百五十九篇  巴林右旗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一)

    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村.1969年春天,在一次大雨过后的早晨,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村的布和朝鲁(见图1)在出去放牛的时候,不经意间,在一个坡地上捡着了一个玉器.为这个发现所激动的他,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X 这里所指的玉皮,不是指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玉皮,而是指玉在加工成器后它的表皮.新的玉器它的表皮和老的玉器的表皮有什么不同呢? 橘皮纹,是经常用来区别老玉器和新玉器的表皮的一个依据.所谓橘皮纹,就是 ...

  • 第五百五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分析

    X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独特,题材多样,雕琢工艺和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 格.其文化内涵深奥,远远超出了其他地域的史前文化.从美学的视角来考察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能够从器型上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