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从哪儿发源的”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史海钩沉(28)汉民族,究竟是从“哪儿发源的”?!如今,汉族、中华民族如雷贯耳,并且正在“再度崛起”!然而,这个地球上人数最为众多的民族,竟是从这几乎被淡忘的河畔发端,在几乎不太为世人所知的这方城池中“崛起”!这条河流便是汉水,这方城池就是汉中,这个民族就是“汉族”!云自苍梧去水自嶓冢来巍峨的秦岭和延绵翠绿的大巴山,宛如两道突兀云表的屏障,东西横陈,蜿蜒千里。天然的区划开了神州大地的南方与北方;划开了构成两大流域的黄河与长江。但在秦岭与大巴山这两道古老的山脉之间,一座隐密于嶓冢山溶洞之内,涌出的一汪清泉,滴水穿石、九曲回肠、汇纳百川,流淌1500余公里,至武汉汇入长江。这条长江最大的支流,其年水量超过黄河,官谓或学名则为汉水(汉江)!

历代地理学家都把她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称为“江、河、淮、汉”。如同那3条古老的河流都曾孕育过著名文明一样,汉水两岸早在万余年前古代先民就在汉水流域渔猎采植;汉水上游属古褒国,出过一位因倾城倾国的秀色美女而改变了个王朝的命运,也改写了历史进程的女子——褒姒。

云深水远,汉水不仅养育绝色的女子,还养育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顾名思义——汉中是因位于汉水中游而得名《史记》记载:早在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郡治”。由此,“汉中”名声大显。秦统一天下,划“汉中”为全国36郡之一。沿袭2000余载,其间的地域属县虽有变更,但“汉中”之称至今未变。回眸历史,汉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一幕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作为推翻暴秦的两支主力,先后攻占咸阳。在那场惊心动魄,改写了两个人命运,也改写了历史的“鸿门宴”饭局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管理巴蜀…项羽原本是想把刘邦赶出关中…尽管年已50岁心怀怨恨的刘邦,却对年仅26岁手握重兵的强盛对手无可奈何。刘邦一边撤退,一边装模作样的烧毁栈道…表示他将永居汉中,再也不会和项羽再争天下…可汉中气候湿润、物产丰裕,不仅使刘邦获得一块殷实富足的基地,也增强了他信心的恢复,和再次鼓起再夺天下的勇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转眼2200多年过去啦,如今,在汉中城南,汉高祖刘邦的威武雕像,站立于宛若长城的江堤,凝望着云烟苍茫的汉水...仿佛那立于坛场桅杆上的帅旗,正于暗苍乱云下猎猎翻动...遥想当年,刘邦采纳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而平三秦,五载成大业。垓下一战,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冤家项羽,舍美人、弃战马——“霸王别姬”、拔剑自刎的悲壮往史...而刘邦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朝”的开国皇帝!亦以“汉”为国号。开启了“汉族”的历史称谓!和转眼已过去2000多年的久远的“大汉朝”的历史。

悠久的汉族、汉字、汉文化,中华民族也许,当初刘邦,并未曾想到:他所采用的“汉”字,从此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直至今日2000多年的久远影响!在汉王朝建立之前,除短暂统一15年的秦王朝之外,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乱,“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虽同为炎黄子孙,但华夏民族并无统一称谓。常以国号自谓,比如楚人项羽,韩人张良,秦人章邯等。秦虽扫六国而“一统天下”,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但时间太短暂,仅有15年便被推翻,一代人尚且不到。严格说:算不上“一个朝代”。 “秦”字尚未发扬光大,便失尽光彩。而汉代则不同,灭秦之后,开创了大汉王朝“406年”的历史。把“中华民族”的威武雄壮推向了一个极致高潮:——汉名汉声远播;汉字、汉语、汉瓦、汉赋、汉风、汉乐府、汉宫春……尽皆获得生机,蓬勃发展;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杂称,无不以“汉”为本,以“汉”为宗;周边国家及少数民族也皆以习汉风汉俗,与汉交好为荣...形成了灿烂的“汉族文化”。——华夏民族,也正是因为经历了汉王朝才定型和使用“汉族”这个称谓,这正是至今令全中国人自豪的“汉族”称呼的起源与由来!2000多年后的今天,当中国人再回首遥看2000多年前,有多少英雄折戟沉沙,唯这江水,这古城,创造的深邃与神奇伴着一个“汉”字彪炳青史,永垂千古!如今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之路上,自豪称谓自己为“汉族人”的人,可否都清楚的记得:“汉水”的源远流长,“汉中”今在何方?!

《史海钩沉》(24)终于找到了!这里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作者:郭峰、杨光在上集《史海钩沉》(二十三)中,讲到“夏”朝最后是在今天的“陕北”地区,被商、周侵略后,逃亡“鬼方”即逃往北方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方向。但,这是“夏”朝已经发展约500年以后,到了夏朝末期夏桀时代的事了。那么,夏朝创立之初(禹)时期,夏朝的“肇起”之地“在哪里”?!而发展了500年之后,夏族人口不断繁生,最初的“生存之地盘”不够用了…那,不断分支、扩张阶段,又“扩张”去了哪里?!今天,我们一起来“钩沉”夏朝的“源起”之地,与“扩张”之途行路线——古代原始部落,当人口增加到土地或山林、河谷里,采集、狩猎(及渔猎)的食物不能满足其繁衍和发展需求时,部落里的一部分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扩大食物搜索半径。和分出一部分人迁徙到新的更远的地域去“开辟新的生存地盘”…其主要遵循两个大的原则迁徙:一是顺着山林跟着(或说追逐)被狩猎的动物(食物来源)移动的方向迁徙;另一个是顺着“水流”即河流的方向(水和鱼类食物的来源)迁移…注意,还要离获取“食盐”不太远的地域。这就是人类 “迁徙”的动机(获取食物)和“迁徙”的动力(活下去或活得更好)——是“生存”的迁徙。因此,古代人类的这种“顺应自然环境、利于生存条件的——迁徙”,是一种“试探性”的,扩展的速度不会很快(游牧民族会快些)。据专家测算,每代人(30~50年)向周边扩张、迁徙挪动的距离只有50公里左右。夏朝人是个农耕民族(大禹治水),500年扩展迁移到了陕北,那他们500年前应该是“起源于”今天陕北的南、东、北、西这四个方向的500里范围圈内!并且是“顺着河流方向”、“山岭方向”!而4000年前,陕北这里可顺流的河流一是黄河(西南方),二是无定河(西南方),三是渭河(南方),四是越过黄河以东的汾河(东北方向)。特别要知道:4000年前,今天的黄河是处在现在的渭河故道上,不在(或说当时黄河还没有)现在的陕北地区“几字型”的河套这段“大湾区段”!!!…因此,综合多方因素分析后,判断:夏朝人迁徙到陕北来其500年前的“起源”地,最有可能的是西南方向的“甘肃天水一带”!和东北方向山西太原及其东北部的大同阳原“泥河湾”一带!

大夏,7000年前肇起于“大夏河畔”!我们遥想:大约在1.2万年前,甘肃西南靠近青海的大夏河畔,迎来了一群极其疲惫、极其虚弱的人,史学界还没有给他们命名,分子人类学给他们定为“M134”。“M134”来自遥远的东非,经过?5万年的长途跋涉,才来到大夏河畔。他们的总人数最多不过一万,也可能只有区区几百人。谁也没料到,就是这些人在甘肃天水“大夏河畔”,肩负起了繁衍“华夏民族”的重任;更是谁也没料到,经过1万多年的繁衍,他们繁衍出的“炎、黄子孙”,如今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亿!

当年,刚来到大夏河畔的“M134”已命悬一线,原本是以采集和种植为生的他们,差点被高原寒冷的西北风把他们灭绝。但他们在大夏河两岸的“山窝里”(后来又发明了“窑洞”里)存留了下来,并且很快“驯化”了一种植物——稷。这是一种伟大的植物,在随后的几千年里,“稷”一直伴随着华夏人迁徙征战,与国家社稷联系在一起!后世人也把它称作“黍子”“糜子”“黄米”。大夏人,不但社稷了食物,还社稷了日后华夏民族5000年的江山。驯化出了“稷”之后,紧跟着学会了畜牧。先是驯化了羊,接着驯化了猪,接着是狗…人口不断繁衍壮大…又向东迁徙到了“大地湾”,夏家湾,喇家河,齐家湾…还发展起了烧陶器的“手工艺”…随着农业和牧业食物成几何基数的增长,人口也迅速增长,大夏河畔呈现出一派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人口的生产、繁衍成为了部族数量和劳动力壮大的关键而备受重视...具有较强生儿育女能力的母亲(娲、嬷)备受尊重和“推崇”,其中出现了以女性直系血缘为单元的“女性氏族家庭”...这其中,就要一位后来被成为“华胥(夏)氏”的一位“女娲、嬷”,生育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开创了“华夏文明”的炎、黄二弟(地、帝)!此是后话,后续再说。棕红、白两种皮肤的民族“融合”出“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时候,大夏河畔,又出现了来自西亚,从新疆北路沿着天山山脉、河西走廊来到大夏河畔另一个农耕族群——“吐火罗人”。吐火罗人是塞种人,是与古希腊人一样的白人。他们带来了“小麦的种子”和种植技术…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不期而遇,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在随后长达二三千年的冲突和战争中,文化实现了交流与融合,甚至基因也实现交流与融合,“M134”的身体里融入了新鲜血液,出现了“黄皮肤”新的人种,史学界把这支人称为——“先羌人”。这时的时间已经来到了距今6000年前,即公元前4000年。“先羌人”是我们现在给他们的命名,他们自称“吐火罗人”,他们把生活的河,称作“吐火罗河”。

各位,一定注意下面这几段文字:“吐火罗”在西羌语的发音,与“大华”或“大黄”相同,“大黄”正是“吐火罗”的精确音写。“吐”对译“大”,“火”对译“黄”,而“罗”是词尾,没有实际意思。“夏”与“黄”在古代西羌语中的发音是相同的,都发“黄”音。《唐韵》:“乎光切”。“夏”的拼音是“huang”,发音就是“黄”。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诗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其中的“夏”你按“huang”“黄”发音,才押韵。而在南方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汉语上古音成份,比如粤语保留了秦汉时的语言,客家话保留了唐宋人的语言,吴语保留了中古北音。直至今天的上海话“大夏”与“大华”同音。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夏”“华”“黄”发音是一样的。江浙一带的上海话、嘉兴话、杭州话、台州话,把“大夏”均读作“du wo”,苏州话读为“dou wo”,发音极其接近“吐火罗”。综上所述,“吐火罗”即“大夏”“大华”或“大黄”;“吐火罗河”亦即“大夏河”或“大黄河”;“吐火罗人”,即“大夏人”或“大华人”。请注意,“华”和“夏”在这里都出现了!大夏河"变黄"了,“黄河”也就有了“名”了!大夏河,现在是一条只有200公里长的小河。估计古代会比现在更长些。它从南向北流,在今天刘家峡水库的位置注入现在的黄河(那时的黄河只叫河水)。人口的剧增,大夏河的河谷两岸,及两岸山坡地上的树木被砍伐用来取暖、烧饭、烧陶器…随着种植土地面积的越扩越大,树木越砍越少,水土流失越发严重了…以至于山上的树木被砍秃了,成了“塬”、“昴”或“台地”…人们只好修成“梯田”种植“庄稼”,但产量却大不如前…大夏河、河水也开始“变黄”了!——于是古人把黄河也叫作“大夏河”或“大黄河”,这就是2000多年前“黄河”的名字的由来。…时间跨越过5000年,而今的大夏河流域两岸,还有: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县、夏河县,广河县里有大夏部落、大夏古城、大夏县、大夏郡、大夏长、大夏水、大夏川和大夏节度衙门…等等一系列带有“大夏”称呼的古县名、古官职名、古山水名。而在这一带语言中,仍充满着“夏人”“夏家”“夏话”等词。另外,人们还把彩陶称为“夏陶”。如此多的“夏”在这个地方“一连串”地出现!它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里与“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夏朝“中期”的拓展4000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先羌人”人口不断增加,从大夏河与黄河交汇处向四外征战。大夏河成了“炎黄子孙”开创“华夏文明”的根基,开枝散叶的十字路口。

第一支“先羌人”顺着已经改道向北了的黄河,一路向北,到了河套黄河大拐弯地区,是继续“向北?向东?向南?”——在这里,第一支“先羌人”他们“分歧”(岐、杞、契)了!他们“一分为三”:一支由“杞”带领,在河套地区“居住”下来,他们创造了 “河套文明”、宁夏“杞(启)文化”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另一支由“舜”(炎)率领继续向东,顺着“阴山”一直来到内蒙古赤峰(红山)及辽西牛河梁地区,他们后来创造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在这一支中产生了一位“殷红土地”上(今赤峰、红山)的领袖“炎帝”!姓姜——神农大帝。——他们也把“小米-粟”广泛种植到了红山、牛河梁的辽河上游的辽西广阔山岗,成为中华炎、黄民族的第一位人文始祖;——后来,炎帝的后代又越过燕山(殷山)来到了“蓟”(今北京东南通州区)…并继续向东南扩张,打败了东夷“蚩尤”部落,创造了“殷商(燕山)文化”“商代(岱)文化”!

而还有另外那第三支,他们由“尧”率领,绕(顺)着黄河“扭头”南下,来到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高原, 他们建了“石峁古城”,并沿着桑干河开辟了“泥河湾”…在这一支中产生了一位“黄土大地”的领袖“黄帝”!——姓姬,被称作华夏的另一位“人文始祖”。

第二支“先羌人”向东迁徙,他们进入了渭河流域,顺着渭河不断向东发展,后来进入关中平原。这支人创造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宝鸡北首岭遗址、半坡文化、仰韶文化,以及后来的“大秦朝”。我们称这支人为“中华人”(中期大夏人)。研究分子人类学的人们给他们定为“M117”。这支华人有着比较发达的农业,生活比较有保障,所以“华人”创造了高于“夏人”的文明。而在2700年前,天水的大夏人中的一支,在“咸阳川里”走出来一个“大秦”(羌)人,他们已经转变成为“养马的一族”,他们赶着成千上万的“马群”一路向东,经过500年的繁衍发展,到2200年前发展成为了“赳赳大秦”,来到渭水河畔的咸阳原上,修建起“秦宫”,又一路向东“攻城略地”,横扫六合,一统“华夏”,建立起“大秦朝”!并自称——“秦始皇”。注意:这里的“皇”是白人之王的意思,与“汗”有些近意。而与“黄帝”、“炎帝”还是有所“区别的”!这表明“秦人”的血通更多的含有“吐火罗人”的基因,与“古羌人”虽有融合,还是有更早源头上的区别的。

5000年前,大夏河畔走出来的不止前两支“大夏人”!回到5000年前,大夏河畔的古羌人——他们正在向四周扩散迁徙!除了前两支顺着黄河外迁外!还有第三支“先羌人”是向南方向迁徙而去——他们发展成今天甘南和青海地区的羌人。“羌人”即“姜人”,字形相近,发音在上古时相同。5000年前,还有一只!第四支“先羌人”向西南方向迁徙而去——他们迈上了青藏高原,驯化了牦牛,一起赶着羊群、牦牛群,一直向南走到了雅鲁藏布江畔,发展成为了现在的藏民。注意:“藏”的发音亦与“羌”、“姜”同音,上古时,三个字都发“藏”音。

1万年前,大夏人的祖先即“华夏人”的祖先“来自何方”?!上面四张是考古文物照片,前两件是古希腊的,下面两件是甘肃马家窑的,构图非常相似。而到了2200年的推翻了秦朝的“汉朝”的汉武帝时期,还有吐火罗人留居在阿富汗的南部。当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时来到吐火罗时,“吐火罗”的发音还是“大夏”,于是张骞就把这个国家直接翻译作“大夏国”!而唐僧取经也过路了“吐火罗”,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把“吐火罗”翻译作“睹货罗”。“中国人”(中原人),来自哪里?!近年,又有不少中华文明西来说。我们对比古希腊克里特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不难发现二者是何等的神似,不能不让我们产生遐想。1.2万年前,甚至是3万、5万年前,作为今天中华民族祖先的“大夏人”的祖先,又来自“何方”呢?!注意:河南偃师二里头,已经是“夏文化”的末期(3500左右),它不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而是“华夏文明衰落期”,二里头遗址充其量是“华夏文明繁盛时期”的“边远地区”或“边境口岸”地区的遗迹。不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更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及“都城”!——例如它相当于:不是今天的首都“北京”,而是“广州”或“深圳”。那,华夏中华先民,7000年前,是“西来”之羌人?“西北来”之斯基泰人?还是“南来”金沙、三星堆人?,还是 “东南来”凌家滩、良渚人呢?!咱们,”中国人”——居于中间(中原)土地上的人,不可能从“平地冒出来”,也不可能“从天而降”。2200年前是最直接来自“楚”国的“汉王地”(今陕南汉中、安康、广元,和湖北石堰)的“汉水”流域的人。而在更久远的5000年前、1万年前究竟都来自哪里呢?其实,让中原“中国”人,对祖先的来处,如此“晕头转向”,如此“迷雾重重”的,恰恰是“楚”国人的“汉王”刘邦(更早应该是被打败的蚩尤族的后裔),他既不想认“黄帝”为祖,也不想认“炎帝”为祖。而用他横空出世的“汉族人”和“汉朝”的《史记》!把自认为是汉族人的“中原、中国人——炎黄子孙”,?yu弄了2000多年!当然,在刘邦的“汉族”人中,大量接纳有几十万、几百万名前朝大秦(西羌人)和被兼并了的“六国”中的陕北和韩、赵、魏、燕、齐、楚人!刘邦他甚至清楚地知道,秦人来自西羌,与炎、黄子孙的是同一个先祖。而他刚刚推翻了“大秦”,所以不可能认大秦的先祖“夏”人为祖。而陕北和其它“六国”的人,都是“炎黄子孙”。为了“文化认同”和精神统治,在横空自立“汉族人”之外,打出来“华夏文明”、“炎黄子孙”的精神旗号...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基础上,全新创立“汉字”,编写汉史——《史记》...而导致了,心心念念是“炎黄子孙”和“华夏文明”后裔的中国(中原)人,不知道老祖宗炎、黄二地(帝),3000多年前曾住在哪里?!5000年前来自哪里?!7000年前又来自哪里?!源出于“天水”大夏河畔的华夏、炎黄子孙,在距今6000~4000年这段2000多年,跨越了“中华文明摇篮期”最关键的时间段里,开创了哪些对我们今天“中华文明”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历史时事件”呢?!...后续再接着“史海钩沉”。

(0)

相关推荐

  • 史海钩沉(28):汉族人,究竟是“从哪儿发源的”?!

    原文地址:[转载]史海钩沉(28):汉族人,究竟是"从哪儿发源的"?!作者:焦点访谈V010特辑 史海钩沉(28)汉民族,究竟是从"哪儿发源的"?!作者:王蓬  ...

  • 万里羌人尽汉歌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汉族别称"汉人"" 华人""唐人"" 秦人"等.近代以后, ...

  • 汉族的由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九成.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父系基因较纯的族群,在中国各地皆有分布.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汉族一定不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但是建立中 ...

  • 古羌的意义重大:一定要放开胸怀看华夏文化与文明

    根据最新科考已知,3-4万年西藏高原已有古人类生活的遗留物(如藏北尼阿底).至少1.5万年前左右的伏羲氏时期(也就是今祁连山以南成徽盆地区域),华夏古人类大都生存在高原高山地带(也就是古中国大昆仑区域 ...

  • 【震惊世界的陕北“石峁遗址”所在地属于“中原地区”吗?】

    前言:"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距今有4300-3800年,面积超过425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遗址以" ...

  • 隐藏在西安至汉中秦岭大山中的华夏龙脉雕塑群,260米长,太壮观

    秦岭一直是中华民族地理和文化的脊梁,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秦岭承载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汉字.在先秦的典籍"周易"中就已经将秦岭称为龙脉.而秦岭山脚下的西安和洛阳,都 ...

  • “汉”是指什么?

    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汉"字,可是能说明白的还没有. 我们一般地知道,刘邦起兵反秦,推翻秦朝后被项羽分封在汉中,后与项羽争天下,打败项羽而建立了汉朝.汉朝统治四百多年,国力强盛,威 ...

  • 汉族的汉怎么来的?

    汉族在汉朝以前称华夏族(华和夏上古时期同音,本一字,互相通用,先秦古籍中称夏或诸夏,以区别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大约在春秋时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华夏连用,出现华夏称谓,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帝部落和炎 ...

  • 溯源中华,简直大跌眼镜,华夏祖先竟是羌族人

    今天,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还以华夏人自居.众所周知,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其前身是华夏族,我们在阅读不少历史书籍的时候可能会注意到,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时期,人物的民族标注为&q ...

  • 中国历史上那些消逝的河流

    "千里澄江似练,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中国的文学总是离不开水,水代表着孔子的沧桑流逝,代表着李白赠别三千尺的情谊,代表着长江两头的浓浓爱意相思,代表着舟过吴江时的岁月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