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的心身医学观

01
口臭的生物医学模式观点

口臭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中散发出有异味的气体,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进行报道。

口腔局部疾患是导致口臭的主要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口臭也常是某些严重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一些器质性疾病也会导致口臭。

调查显示,在中国口臭患病率约为27.5%,全球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病理性口臭

  • 口源性口臭:据统计,80%~90%的口臭来源于口腔。口腔中未治疗的龋齿、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不正常解剖结构或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病等都可以引起口臭。其中龋齿和牙周疾病又是最常见的相关疾病。深龋窝洞内、不良修复体悬突下常残存食物残渣和菌斑,细菌经过发酵分解,产生臭味。牙髓坏死或化脓性牙髓炎,未经治疗也可发出臭味;牙周病患者常伴有大量的牙石、菌斑,牙周袋内细菌发酵产生硫化氢、吲哚和氨类,因而有臭味。另外,牙周脓肿和牙周袋溢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牙周致病菌感染,也会发出臭味。唾液的质和量也起到重要作用,包括唾液量的减少、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增多。有机成分的增多降低了唾液的冲刷作用和缓冲作用,使细菌大量繁殖,分解唾液、龈沟液及食物残渣中的有机成分,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引起口臭。有些戴义齿的人不注意义齿的清洁,口腔内也会有气味。

  • 非口源性口臭:口腔邻近组织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上颌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可产生脓性分泌物而发出臭味;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出现酸臭味;幽门梗阻、晚期胃癌常出现臭鸭蛋性口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呼出丙酮味气体,尿毒症患者呼出烂苹果味气体。化脓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都会经呼吸道排出臭气,表现为口臭。另外,白血病、维生素缺乏、重金属中毒等疾病均可引起口臭。

  • 幽门螺杆菌性口臭:有报道,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以引起口臭。根除Hp后口臭即可消失。但据陈玉龙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60 例口臭患者中40例为Hp(+),20 例Hp(−),Hp(+)患者分为A、B 组,每组20 例,C 组Hp(−)20 例。A 组应用Hp根除治疗,B 组应用Hp根除治疗+心理治疗+抗抑郁治疗,C 组采用认知心理治疗。结果:A 组有效率为40%,B、C 两组有效率达68%以上。因此,不支持单纯根除Hp 可以治愈口臭的理论。

心理性口臭

  • 心理性口臭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主观口臭,客观上不存在口臭。

0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口臭的临床特点
  • 口臭患者的人格特点 除口臭感这一明显症状外,患者还表现出特殊的个性:认真、细致、敏感。

  • 躯体症状 分别出现以下单个症状或多个症状,如舌苔厚腻、口干、口苦、口腔味觉异常、失眠、烦躁、气短、胸闷、肠胃不适、腹胀、尿频、便秘、便溏、腰膝酸软、肢体麻痛、手足心易出汗、身体常发热、易于疲劳、易感冒、烦躁、头昏、头发干枯、耳鸣等躯体症状。

  • 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就诊时用手遮口或远离医生)

  • 想象性症状:推测对方表情不佳是自己的口腔异味引起的。

  • 认知性症状(感知觉障碍):口苦、口臭等口腔异味只是自我感受,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一种口苦感、口臭感。

  • 转移注意力,口苦、口臭等口腔异味自动消失。

  • 往往有病前和近期压力、生活事件等应激史。

03
口臭的治疗
  • 心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抗焦虑/抑郁药物有效。

  • 其他疗法:音乐疗法、体育锻炼疗法可转移患者对口臭的过分关注。

  • 治疗口腔器质性疾病。

  • 重症或伴强迫障碍者转诊至精神科。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