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贯穿于古代思想历程,是古人重要的思想方法
前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历经五千余年经久不衰不断发扬光大,文明承继而未曾断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文明的思想体系具有连贯性,且不断发展。在民族古人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古代的思想体系之中,这就是'体用论'。
'体用论'是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最早时'体'与'用'是分开的,而体与用合一最早出现于《荀子》一书中。那么,作为古代重要的思想方法论,'体用论'有怎样的用义?又有怎样的内涵?
《荀子》中最早出现'体用'的描述
一、 '体用'的起源
1、 '本'与'用'最早出现于《论语》中
'本'与'用'最早指的对象是'礼',最早出现于《论语》一书中。其中出现了有关'礼之本'与'礼之用'的记录。《论语》记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后,又记录,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从《论语》的上述说法,我们知道了,'本'指的是'基本',而'用'指'运用'。此时,本与用是分开的,并未相连合用。到了汉朝时期,司马谈创著了《论六家要指》,其中对道家的宗旨有过讲述,说到过'用',说:'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于是,本与用出现了相连并举的论述。本是用的依据,用是本的发挥,二者开始有了相分紧密的相关性,且首要及次要划分明确。
到了此时,尚未出现'体'与'用'的直接表述,但'本'与'体'在涵意上却已是十分相近了。
《论语》
2、《易传》开始出现'体'与'用',但二字没有相连在一起
'体'与'用'二字最早出现在《易传》当中,然而此时两个字尚没有相连在一起。《系辞上传》里写道:'显诸仁,藏诸用。'这里'用'的含义指的是内在的潜能。而《系辞下传》又写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里明确地出现了'体'字,其含义是指'实际存在'。到了此时,出现的'体'与'用'二字,同后来哲学思想体系里所谓的'体用',在意义固然并不全然相同,但已经十分接近了,是后来思想体系中'体用论'最初的起源。
《易传》
3、体用连体,最早见于《荀子》一书
《荀子.富国》篇中记录:'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这里的'体'指的是物质的形体,而'用'则意指物质的功用。这是有记载来,古文书籍中将'体'与'用'合体并举的最早录。不过,《荀子》书中对体与用二字,都没有细加说明。
《荀子》
4、直到唐代,体用二字的涵义才被明确
唐代以前,虽然出现了体与用的字面,但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直到入唐以后,当时的经学家们才赋予此二字明确的含义。最先给其明确定义的是崔憬。他留下的定义是:'天地之物事,都各有形质。而在其形质当中,亦为有体有用。体即为形质者。用则为形质之妙用......若让天地方紾作体当器,再用万物资始资生当作用作道。而动物用形躯当体作器,用灵识作用作道。植物用枝干作器作体,用生性作道作用。'从这段话我们知道,'体'指的是物质实际可见的形态,而'用'则指物质形态所具备的作用。
唐朝崔憬
二、 古代'体用'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用义
'体用论'在我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体用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得到一定发展,到了唐朝有了明确的定义,而到六朝时期就已经十分成熟了。经过历代哲人们不断地探索及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最终成为成为儒家、道家及佛家等诸多传统文化形态中最为基础性的思想方法之一。
我国古代思想体系
对于体用,古人在不同语境中赋予其不同的用义。我归纳后,认为主要有如下两个用义:
1、'体'意指物质之本体或本质,'用'则指物质本体的表现及其作用
'体'是物质的本体及本质的自发性表述,而'用'表述的是物质本体的表现和作用。有这种用义的记录有不少,比如上面已经说过的《论语·八佾》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这一用义均有表述。
此外,还有许多相关记录加以支持。比如《坛经》中记录着:'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念之本,念即真如之用。'这里的'真如'指的就是最高的精神本体,而'念'(即具体的思想活动)则是此精神本体之作用与表现。在另一古籍《学而》里,记录下孔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之本'意义上相近于'礼之体',指的是礼的本质或者说本体;而'礼之用'则表达出礼在现实生活里的具体表现形式。
2、 '体'仅指事物的实体,'用'则简单地被理解成事物的作用
持这种观点的古代哲人,人数也有不少。比如孔颖达就在《周易正义》里,在解乾卦名时写道:'这就是象天......天确定体的名称,乾确定体用的称呼......说天的体,用健作为用。圣人......要让人以法行天之用,而不以法作用于天之体,由此称为乾,不以天命名。天就把健当成其用......'这里明确记载了'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其内在的涵义说的是:'天'指的是实体的命名,'乾'则意指这一实体的所发挥的作用。
孔颖达.《周易正义》
三、'体用论'包含的思想内涵
体用论拥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主要内容:
1、 '体一用殊'观点
所谓的'体一用殊',在古籍中许多地方都有记录。比如梁武帝萧衍创作了《立神明成佛义记》一书,其中就专门定义如下:'夫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兴废,一本之性不移。一本者,即无明神明也。……而无明体上,有生有灭,生灭是其异用,无明心义不改。'这一定义里所说的'本一而用殊',其实指的就是'体一而用殊'。其涵义是:物质本体始终保持同一形态,,但其具体的作用及表现却会跟随时间及所处情形而不断变化。这里的'体一用殊'了'体'与'用'二者不同特点,颇有些唯物辩证思想。
梁武帝萧衍
2、 '体用不二'或'即体即用'观点
这一观点侧重对'体'与'用'关联中的一致性进行描绘。持这一观点的古人也有很多,比如沈绩在其著作的注释里引用了萧衍说过的话,写道:'夫体之与用,不离不即,离体无用,故云不离。用义非体,故云不即......便谓心随境灭也。'(详见《弘明集》第九卷)这里所说的'不离',指的就是体与用的具有同一性,离不开彼此的关联。而'不即',则表示体与用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
此外,《坛经》一书中也有相应描述:'慧定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这里面将体用二者的关系论定为'不一不二',并用它定义了同'慧'的关联性。有这种观点的还有其他多人,比如程颐在《易传序》里写道:'至微者理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这个地方,程颐用'体用'去论述易理与易象的关系,称二者紧密无间,从另一侧面同样强调了体用的一致性。另外,王夫之的理论'体用相函'中,同样也高度坚定了体用二者的一致性,他说:'体用相函者也。……体以致其用,用以备体。'(详见《周易外传》),同时也说过'体者所以用,用者即用其体。'(详见《张子正蒙注》)
上述这些观点,表述的都是体与用的相同性。
《坛经》
结语
我们用辨体思想,从古代不同层面理解古人文体形成过程中'体'与'用'的相关关联与差异入手,能更好地理解二者间彼此互补后构建的中国古典文体学形成的丰富内涵。
纵观'体''用'起源及发展历程,直到二者并举,我们发现,古人的思想体系逐步完善并深化,而体用论也因此逐步发展成了古人思想体系里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在古人不同语境中,体用论具有不同的用义,同时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我认为,我们了解体用的发展历程,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思想体系的构建,对古典文体学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承继,并发扬民族思维精神,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