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浮世最本色

士为浮世最本色

——党史专家林忠佳教授其人其事

今年80多岁的林忠佳,原是海丰县城东名园村人。他于1996年底从省档案馆退休之后便回到了家乡。1997年春,林忠佳正式向当地村委及有关生产队承包了近百亩的土地作为农田基地,命名为竟存园艺场,承包期为50年。准备在这里继续他的学术与劳动相结合的晚年生活,借此发挥余热,为当地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包括学校素质教育等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的平台,以期共同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当时,林老仍满怀理想的激情,在农场的大门两侧,先后挂有5个牌子,分别为海丰县仁荣中学教育基地、海丰县莲花山渡假村农业基地、海丰县校友文化园、海丰县光明技术学校教育实训基地、海丰历史文化研究会。

转眼,林忠佳在农场一呆已20个年头了。20年来他一边坚持劳动,一边继续他的史料整理、编辑工作。虽然先后在农场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究会、座谈会之类,但远远达不到他所预期的效果,学生也很少来这里搞活动。这违背了初衷的结果,恐怕是林忠佳没有预料到的。

如今,农场仅剩下一个牌子,不,是换成一个牌子,叫:“三祖生态园”。

一个人的坚守

10年前,第一次见到林忠佳其人,是在海丰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称呼他为林教授。林忠佳当时给我的印象以其说是教授,倒不如说他更象一个农民。只见他一身布衣,长裤上竟然还补了补丁。都什么年代了还节俭成这个样子,还是个教授呢,怎么他比乡下的老头还要朴素?就他这一身“革命的模样”,让我倍感好奇。

有人说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傻子,每月有着数千元的退休工资,都一把年纪了,放着省城里舒适的生活不过,偏偏一个人跑回乡下来种什么田?有人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生保持农民的本色,一生勤俭称著,一生只讲奉献。评说褒贬不一。

平时,林忠佳在农场种植了近十种蔬菜、果木,花费了他不少的心血和资金。一开始林忠佳还请了几个外省工帮忙开垦耕种,虽然自掏腰包付给他们工资,但这个偏僻而又静寂的地方最终连民工都忍受不了,纷纷跑了,现在只剩下一对夫妇给林忠佳打工。

日前,笔者和朋友冒雨再次来到农场,林老见到我们,笑着放下手中的锄头,随着他热情的招呼,我们跟着踏进了他那低矮简陋的房子,霎时,一股潮湿浑浊的气味扑鼻而来,室内昏暗霉湿,多处地方漏水。

但不能小瞧了林忠佳这几间“寒舍”,虽然里面除了一张铺,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视之外,四周却都是一排排约有三万多册的书籍,这些书大都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史书籍,包括社会科学、哲学名著、报刊杂志等等。有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报、三、四十年代的书籍史册,1872年至1949年由美国人在中国创办的《申报》全期的复印本等等不同种类的书刊。

而这么多的书籍至今还没有一个妥善的去处,依然“委屈”在他的寒舍里“蒙灰”,甚至有的已发霉、腐烂。陪伴它们的,常常是林忠佳无声的叹息。

林忠佳说,当初经营这个农场,旨在为家乡的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虽说属抛砖引玉的做法,但他不惜投下大量的精力、心血和财力。起初不但家人不理解,外人更视他为傻子,搞什么文化?值几个钱?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经营了20年的“农场+文化基地”,依然冷清的现实,不幸被人所言中,真的值不了“几个钱”……

为了维持下去,他不得不靠劳动的收获来支撑这个所谓的文化基地,而占去了他大量时间,从某种程度来说,却是一种人材资源的浪费。因为他少了书本的耕耘,多了田间的劳作,显然是末本倒置。

对文化的重视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识,更需要政府的前瞻性倡导和支持,可这却需要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

因而对于今天的现状,林老虽有遗憾,但也坦然,他说现实中许多事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在文化还没能普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时候,他的这种境遇是必然的,人家要怎么说也是见仁见智,是非皆由人说去罢。

他仍一边坚持劳动,一边整理史料。近期,还购买了一部复印机,专门复印建国前后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辛亥革命后出版的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籍,因为这些书籍已成为“孤本”,十分珍贵,还有建国后历次运动,特别是有关报道“文革”的报刊内容,为后人了解相关的历史提供方便。

编史高手绝非虚构

林忠佳于1980年任职广东省委办公厅档案局编研科工作。曾被选派到北京中央档案馆参与1921-1936年两广革命历史文件的整理编辑工作两个,并担任该“临时机构”的党支部书记,领导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的史研人员进行工作。期间接触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亲眼见过许多名人贤士的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等等,还有澎湃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亲笔信等珍贵资料。

林忠佳从1980年至1996年底退休,十几年间主持编辑、编写、出版文件资料共143册,71.612页,5.134.67 万字。平均每年341.16万字,平均每月出书28.43万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所主持的出版经费每月就高达一万元。

如果按每位编审人员每年编审140-160万字的工作定额计算,等于他在14年的时间里竟然完成了26年的工作量。

简单总结一句:就是他从70年代初迄今编写史书、史料达200余册、近9000多万字。

看到了这些数字,相信大家对林忠佳平日里的勤奋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连当时任中共中央组织史编摹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锐看了他主编的《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编》(1921-1949)之后,称赞说:“工程浩大、速度快、令人感佩。”

编研工作,特别是编史册,是个严肃、正规,来不得一丝松懈的工作。面对庞杂的资料,编研工作简直是沙里淘金,从第一手材料开始到调查证实,编辑校正,编写索引、注释,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这系列繁琐的工作都要按严格规范的要求,一丝不苟的把它做好,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林忠佳对此无疑是经得起考验的,他以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学识,并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锐敏的眼光,透过历史的烟尘,跨过一个个障碍,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对于自己这种做“垫脚石”式的工作,林忠佳由衷地说:手中小笔千斤重啊,我们要对得起历史,又要对后人负责,任何一点闪失都有可能误导人家。因而,对任何出现的难题,林忠佳从不作主观臆断,而是查阅大量的资料,反复印证,并亲自到有关地方去进行实地考查,直到核准为止。几十年来,林忠佳跑过十几个省份,四十多个县革命老区,进行调研,同200多位老干部、老红军们座谈,了解当年有关方面的情况和细节。对主编的革命史料尽量做到既保持历史原貌又符合史实,为后人搭起了一座座了解过去、通往历史的坚实桥梁。

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多年来众说纷纭,为了尽可能真实地了解陈炯明这个人物,林忠佳花费了一番精力,翻阅了大量的史料,随着不断深入的了解,他有一股冲动,为陈炯明编辑一套史料,这不但是做为一个记录历史的专职人员应负的责任,也是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时能够少走弯路。

这个想法,终于在1990年开始至1994年实现。

这段时间林忠佳会同原汕尾市档案局局长王向京合作主编了《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一套六册,以及后来他所主编的《陈炯明言行录》。其参考资料就达几十种。如以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服》、香港的《华字日报》、北京的《晨报》、广州的《广东群报》和《广东公报》等报刊有关报道陈炯明的文章,同时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坚持辩证唯物主的观点,力求对一段风起云涌,民族危难、矛盾激化的历史关头,对曾一度威震海内外,左右时局,并率先提出共和宪政,地方自治等一套治国方略的陈炯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再现。旨在揭开历史的面纱,还它个本来面目。该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称赞和好评。美国国会图书馆对《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这套书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视为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加以收藏。还有中山大学历史系的邱捷教授指出这套书对研究近代史人物在方法上开了个好头。中国致公党历史研究组研究近代史的专家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林忠佳右手握笔,成为一个卓有成就的史料专家;左手拿锄,一生保持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他说,勤劳是摇钱树,节俭是聚宝盆。……为了留得住金山银山,为了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少吃俭用,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张桌椅板凳……

他说到做到。这就是他生活作风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一个有着杰出贡献的共产党人的本色。

(郑冰利文\图)

(0)

相关推荐

  • 郑成功后人拿出一史料,专家鉴定后表示吃惊,揭开顺治帝死亡真相

    郑成功后人拿出一史料,专家鉴定后表示吃惊,揭开顺治帝死亡真相 文 | 韦爵爷 说起顺治帝我,很多影视剧中都有过记载,比如在<鹿鼎记>中,就说顺治帝去了五台山出家,后来就圆寂了,但有历史书上 ...

  • 书籍传子孙,德名留后人——大清清正廉直财长王茂荫 | 贡发芹

    " "吾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亩: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 " 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第83个注脚为:" ...

  • 历史大佬吕泽发掘记

    历史大佬吕泽发掘记 历史大佬吕泽从历史上消失,是一个汉当局得以实现的预案.但因为当局早年办案的粗糙,还是留下很多可以还原吕泽的线索,只是两千年来这样的还原没有人去做而已.十多年来,菜九陆续做了一点吕泽 ...

  • 谈一谈即将问世的《清史》,3500万字数并不算多,背后有原因

    首先恭喜<清史>问世,相信这是一部超高质量且完善的官修史书.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其中最多的是为何不用文言文书写?有人认为如果用文言文写的话,估计就几百万字,不会冗繁到3500万那么多. ...

  • 中国古代四个未解之谜,有一个是宋朝的一本书,至今仍解释不清

    朝代更迭.历史兴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它们以其神秘的面纱.不可触及的真相吸引着现代人去走近它.研究它.解读它.但是很多事与物都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而成 ...

  • 抗战时期的中国税收(1)

                                                  引言 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几千之多,虽经多次改朝换代,本质上一直是皇权统治,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实现了共和, ...

  • 首发神功-浮世神豪(14)

    作者简介: 清风远影,诗人,籍浙西南遂昌,70后,喜好诗文,笔耕不辍创作短诗300首有余,诗虽短小精悍,然意境却情意绵绵而不决,创办了煮诗把酒吟风月微刊已一年半载,醉卧山水间.吟诗颂月.清风为伴,期待 ...

  •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君。日为朝,月为暮,君为朝朝暮暮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ld: the sun, the 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 ...

  • 粉丝尖叫连连,《遇见浮世》成为明星和KOL最爱展览之一

    五一黄金周马上到来,全国景点人山人海,与其外出,不如在城里的博物馆看展. 今日美术馆的<遇见浮世·博览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展览集中展现了100幅国内从未 ...

  • 浮世一叶:被生活忘却的女人(作者 黄秋子)

    她离我非常近,只一步之遥的距离. 这是一个无论是体型还是别的什么都很粗糙.松散,且年龄也极容易被泄漏出来的约四十五.六岁的女人.她衣着不整,甚至于显得有些邋遢.从这一点来看,不难看出这个女人正面临着严 ...

  • 浮世一叶:去吃喜酒吧(作者 曹寇)

    一 他和她结婚了,请我去吃饭,我就去吃饭. 那里有很多人,没一个我认识的,也没一个认识我的.新郎说,你来了,请坐.在他搬椅子的时候,我就手将自己准备好的份子钱塞到他崭新的西装衣兜里,好像生怕他不收,或 ...

  • 浮世尘缘终觉浅,拈花一笑不负卿

    华三川 歌舞升平 华三川 赏梅图 蔡岚 花月争辉 蔡岚(1917-1991),著名工笔人物画大师,擅长工笔仕女. 蔡岚画中优美的线条尤为人称道,在蔡先生的作品中,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 ...

  • 蛟龙出洞-浮世神豪(13)

    蛟龙出洞-浮世神豪(13) 作者 / 清风远影     叶天师随即道,修炼成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给你,往后的路,一切的机缘巧合还需要你争取,就好比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千难万阻才取得 ...

  • 【北锣鼓巷四合院】庭院花影天光转,浮世清幽大隐怀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顺益兴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鲜资讯,北京政策等--记得关注! 与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不同,北锣鼓巷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风貌,更有属于北京的生活气息:青墙灰瓦 ...

  • 朗诵丨浮世清欢,淡然一生

    青青子衿 诗词天地 前天 ◆◆◆ 浮世清欢,淡然一生.mp3来自诗词天地00:0009:26 文丨青青子衿  诵丨竹子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寻常的瓜果蔬菜,有了亲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