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思考(二十八)为什么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从清空到现在,写了一个多月,梳理了两个多月,我似乎突然发现人生的最大的卡点是什么了?或者说卡点的核心是什么了?
比如:我喜欢<被盯着的存在感>,又会<遇强则怂>的不自信、自卑,从而要<证明自己>,导致<跟自己较劲>,不断的想寻求别人的认同,最终让自己的人生贯穿<焦虑和迷茫>,最终都来自于一个核心点:
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对自己不满意,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是什么呢?
不够爱自己,总是自我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所以从来不会认真的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
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最近刷到一个朋友圈,看到朋友去了意大利佛罗伦萨,那是我小时候就特别向往的地方,但至今都没去过,刷完,心理就有点小小的失落,随后就开始对自己产生了不满意,觉得自己辛苦了这么多年......,
加戏,再加戏,不断演绎各种情节。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通过比较后产生的——
接着,再看到朋友圈,我一个同学每天下午锻炼2个小时,回想上次聚会看到她,感觉只有30岁出头的样子,再对比自己,又会产生深深的自责。
其实觉得自己胖,觉得自己不够自律,觉得自己知识不够,逻辑不好,很多方面都是通过跟别人比较产生的。
但是减肥时,又管不住自己的嘴,想自律时,又做不到控制自己,学习时,没看到一页书,就不想看了。
然后继续对自己不满意,自我攻击——我咋这么没用,我咋连这点坚持与忍耐都做不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即便,我女儿五年级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而且还告诉了我,可我当时听完只是感觉这孩子太牛逼了,夸奖一番,从来也没有深层次的套在自己身上去思考。
她四年级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第一名和100分啥区别?我听了一愣,然后应付式的回答她:100分肯定是第一名,第一名不一定是100分呀。
她说,这个答案不是我要的。
到5年级的时候,她说,想明白了,100分是跟自己比,第一名是跟别人比,我要100分,不要第一名。
我当时说,靠,牛逼,我都想不到,对,不要有攀比心!
好吧,夸完,该干嘛就干嘛了。
人要做到不比较,很难,难在哪里,难在不能内察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就比如孩子,想了一年,她知道自己要100分,而我呢?我是真的想去佛罗伦萨吗?是想去,但不是必须去,马上去。
看到女同学看上去这么年轻,羡慕嫉妒的背后,是我真的想减肥,像她一样自律的健身吗?似乎也不是我真正的需求。
当我们停一停,跳出来,重新看一下自己,才发现通过比较之后带来的自责,愧疚等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许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
而我们的能量和自信心,就在自责、对自己不满意下慢慢的消耗掉了......。
那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我怎么会连自己真正需求都不知道呢?或者说我为什么会丧失这样的能力——无法觉察到自己的需求呢?
当然根源还是在原生家庭,小时候我们是会表达的,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们会用哭来表达需求。比如我们要睡觉了,父母没有感觉到,那我们就会「作」,上海人说小孩子睡觉前都要「作困」的。
那个时候的我们不会纠结,这样会不会打扰妈妈工作呀。
等大一点了,我们也表达,比如我小时候,看到隔壁小南,穿了一件公主裙,也想要,但是父母不给买,还说我不懂事;随后,要一个新的铅笔盒,不给买,一次两次,开始指责不懂节约,后来就预设了条件,必须考试得到什么名次之类的。
再比如家里好吃的东西,吃一点就藏起来了,到处找也找不到,然后我表达需求,想吃,可父母会说:老鼠才不留隔夜食呢,你就不能明天再吃吗?
好吧我是老鼠。
就这样,一个一个否定,拒绝,贴上各种标签,渐渐的让我们形成一种认知,表达需求,是没有用的,要不就是必须满足某种条件,我要乖一点,我要表现好点,我要努力,我要考试得第一名才可以被满足。
锅是有人背了,但解决问题不能只甩锅,好像找到出口了,然后该干嘛干嘛,继续沿着老路前行。
最近,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够发现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并达到爱自己呢?
现在有点浅显的认知和方法论在时时刻刻的练习,已初步见效,所以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我记得在以前学认知方法论时,学过一个方法:要把自己分成两个:自己1,自己2。就是让自己1变成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2当下的情绪,一瞬间所产生的想法。
这样讲或许有点抽象,有一个场景女人可能都熟悉:
就是我们哭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如果突然照到镜子,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时,立刻就哭不出来了。
这其实就是跳出来看一看:一个是自己1,借助于镜子,就出现了一个自己2。当自己1观察自己2的时候,自己1的主观感受、情绪立即发生了变化,而且很奇怪的是思维也发生了改变。
把这个运用到实际的训练中呢?
比如我今天排队吃我们这里的网红热干面,突然有一个老阿姨插队,说给孙子买等不急了,这个时候,我很愤怒,其实愤怒的不止我一个人。呵呵。
这时候,就先停住愤怒,开始分离自己,此时,自己1就跳出来看看正在愤怒的自己2,我发现情绪首先是好点了,然后就会想,我的需求是什么?是节约几分钟时间吗?不是的,我的需求是守规矩,要公平。
再比如,那天家里停水,虽然我和老公都表示理解自来水公司这种维修方式,文章里<人生哲学>里写了,但是我就是莫名其妙的烦躁,并且看到老公悠然自得的看手机,就冒火,对着他说:你也不作为,不想想办法搞点水去,倒是很清闲的样子。
这时候,自己1再跳出来审视自己,其实我的需求是这个吗?不是的,我知道他也没办法,倒垃圾的地方倒是有方便居民洗手的水,但是户外的水管子都冻住了。
我的需求是担心晚上怎么洗澡,这个是他搞点水也解决不了。当我发现了这个需求时,就直接跟他表达了,他说这个简单,我们去开个钟点房。
傻哇,我咋就没想到呢,所以有情绪的时候,脑回路是断的,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看到很多家庭也都是这样的,比如,我的小姐妹在家做了饭,等老公回来吃,结果老公明明说好的,又临时不回来了。这时候的她很生气,然后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再也不烧饭了,太不重视我了......。
然后给我打电话,吐槽了半天。
其实她的需要是这个吗?不是吧,那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我告诉她这个方法后,她也慢慢的找到了,然后直接表达给老公,老公也很爽快的满足她了,呵呵,和平解决。
当然我还在练习,练习在各种场景中,去挖自己深处的需求,再比如<遇强则怂>的背后,是想把被别人当资源,那就是攀附心——
那为什么我有这个攀附心呢?我真正的需要什么呢?我不自信的点是什么呢?
总之,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且正面的表达出来,不管对是自己,还是对老公、他人,然后得到满足,渐渐的,我们内心就不缺了,也就拥有了安全感,我想这个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的一种方式吧。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每天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上一篇:闭关思考(二十七)人生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