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释疑——为胡希恕伤寒之学鼓与呼》连载三:经方医学疾病观

《伤寒释疑——为胡希恕伤寒之学鼓与呼》连载三

田德华

胡希恕根据仲景《伤寒论》的本意,认为伤寒、中风、温病等疾病,是在人身上的自觉症状反应的一类证,而不是由病因、病邪所区分的病。而在人身上的自觉症状反应,则是人体机能与病邪抗争的症状反应,就是中医所说的正邪交争的反应。

胡老在最后一次讲解《伤寒论》时说:“所以说这个中医呀,古人这句话它是一个至理名言呀。所以正邪交争,这个很合乎科学,古人看这个疾病呀,不是疾病自己在那进展的,它与人的机能交互起作用。怎么个机能呀,这个生理呀,就是人体的这个,老跟疾病斗,要想解除它,咱们现在话就是斗争呀,它与疾病老斗争,一时也不息。”“这个人要是有了病,这人体这个东西,受了外界势力他就要抵抗,没有这个本能呀,你想咱们在宇宙生存是不可能的。这个病菌有的是呀,就像这个急性传染病也是一样的,他不得病,他就得病了,这个不得病的,是他的身体机能非常的亢奋,一遇到病菌就能马上抵御它,那么这个病呢,也是这样的。有了病了,这个生理机能也会想法子抗拒它,要解除它,可是靠这个自然力,有时候解除不了,解除不了呀,就反应为病状了,就形成了这个病状,这是咱们中医正邪交争。”

胡老进一步又举例分析道:“咱们再想一想,这个人体呀,万人构造都一样的,不是你这样体质,他那样体质,都是一样的,五脏六腑大致都一样。抗御疾病呀限于自然的生理结构,他有一定的方面,你看咱们随便拿脑子想一想,人体想要排除疾病,就这么几个方面。一个从广大体表面,出汗,用发汗的办法来解除疾病。咱们太阳病就是这样,咱们也讲述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就想要由广大的体表面以发汗的机缘把病邪解除。它解除不了,所以阳气在表嘛,这个血管又多,达到一个飽满充血状态,脉紧,脉浮而紧,头项那个血液凝滞性的疼痛。这咱们都得过感冒都有这样的感觉,体温高了,与外界的这个差距加大了,覚着有寒。咱们细想想,这些症状是什么呢?你要看看解剖生理学就好,这个人要发汗以前呀,第一个血管扩张,尤其毛细血管,所以内部的体液大量输送到体表,干什么呢?它想出汗,毛孔一开,它汗就出来了,从汗腺就出来了,那热就解除了。可是咱们一般的这个感冒呀,形成这种太阳病的阶段呀,达不到汗出,这种准备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得这个表证。那么再有一个方面呢,你想一想,人体的构造呀,表不行,它就还想个方法,它就是里,里就是消化道之里呀,上面吐出,下面排泄,利用这个道理,这也是万人具备的。咱们讲得阳明病、太阴病都是这个东西。它把这个病邪整个驱逐在胃肠之里,就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也是限于自然力量达不到,就即便下利了,这个胃肠的功能呀,它反而自己出了毛病了,病邪还没排出去,自己就出了毛病了,就是所谓太阴病的这种情况。那么反倒达不到这个泄下的作用,就是阳明病的那种情况,这就是里。去离表里而外,就是利用半表半里这个面,这一方面利用一切脏腑的机能,呼吸道呀,泌尿系呀,等等的方面把它排除,这就是咱们说的口苦咽干少阳病那种情况。”

这就是胡老的伤寒疾病观,再明确不过了,就是人体机能与病邪作斗争的症状反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 主要的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抗病的内在作用”。即是说,症状、症候、各个方证的出现,不是决定于受了什么邪,而是决定于外邪与人体相争后所反应的症状。中医讲证,讲的是症候,这个症候反映的是病位,而不是疾病所在的病位。

疾病为什么会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映呢?以基本不同的疾病,而竟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映,若在机械唯物论的病理学家们看来,未免是咄咄怪事,但唯物辨证法认为,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映,主要的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此皆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为吾人日常生活所能体验的到的。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竟不得解,于是机体与病邪交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即疾病的症状反应。正如胡老所讲,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地对疾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愈的病位病证反应,若机体的功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功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其病位。一句话,病邪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病邪不解,斗争不己。疾病的种类虽殊,而机体的斗争形式无异,这就是为什么疾病会有六经八纲的一般地规律反映的道理所在。

连载一:《伤寒释疑——为胡希恕伤寒之学鼓与呼》连载一

连载二:仲景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真正的实质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