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坡体病害性质现场初步确定
一、地质环境
1、某线路经过一深切沟谷,沟谷依附于一向斜核部发育,且越靠近坡体,砂泥岩产状越平缓,岩体越破碎。越远离核部,产状越陡。即向斜翼部的产状由5~30度逐渐变大。
图1 控制沟谷走向的向斜构造
2、向斜沟谷常年有水,两岸堆积体、滑坡发育,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滑坡群,且滑坡主要分顺层滑坡和老滑坡两大类。
3、该区域内某坡体土岩界面深约10m左右,线路开挖7m左右时,引发坡度口线后部约150m范围内的堆积体变形,裂缝宽3m左右,平台上多处民居开裂。
图2局部鼓胀与后缘拉张裂缝
技术人员认为该段原自然坡体为崩坡积堆积体,拟采用支挡为主的工程进行治理。
二、笔者现场分析
笔者通过现场调查,认为技术人员对坡体病害定性为崩坡积体可能有误,可能直接影响处治方案的合理性。理由如下:
1、沟谷内依附于向斜的顺层滑坡、堆积体老滑坡成群分布,且相邻小里程侧分布大型堆积体滑坡,其后部发育古老的顺层滑坡遗迹。大里程侧开挖后,依附于向斜翼部的顺层高边坡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需及时进行防护。
2、从对面远观,该段坡体典型呈台阶型,且台阶型坡体范围内分布厚度7~15m的堆积体,呈现多级滑坡动的痕迹。且在一级平台上分布有大量民居,二级平台上分布有水旱两用农田,三级平台上为高大乔木,其后部为灌木为主的基岩山体。
坡体左侧为深切支沟,造成支沟前部地下水渗流严重,沟壁基岩出露;坡体右侧存在多级小型滑体,且与相邻的大型滑坡交织在一起;坡体前部基岩出露,地下水渗流严重。
该段坡体主要由老滑坡堆积体形成,而不应为崩坡积堆积体。
图3 滑坡全貌(对岸侧面拍照)
图4 滑坡全貌(对岸近正面拍照)
3、坡体地下水相当发育,一级滑坡后缘井水距地面不足1m,且土岩界面处地下水发育。
图5 一级滑坡后缘井水
图6 一级滑坡前缘地下水成股状流出
基于此,该坡体病害系工程开挖扰动造成老滑坡复活,且目前表现为前级滑坡复活,而中级与后级滑坡目前稳定。而非依附于崩坡积堆积体的工程滑坡。若不及时进行处治,随着时间推移,地下水和坡体卸荷等作用,坡体存在滑动规模扩大的可能。
此外,坡体地下水发育,但工程处治方案缺乏相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截、疏、排措施,只进行工程强行支挡,一则工程经济性较差,二则工程的耐久性较差。故应积极查清坡体地下水分布和地下水流向。治坡先治水,在合理处治坡体水作用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工程支挡结构,方能通过调动大自然坡体的自身稳定性而达到支挡工程的事半功倍。
由此,笔者建议进行必要的补充勘察,结合深孔位移监测验证病害性质和滑面位置,加强监测,防止出现民居倒塌而危及人身安全。测量1:500~1:1000的完整平面图和完整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尤其要测出所有裂缝的位置,从而为分析滑面位置,滑坡性质等提供最直观的依据)。
该病害的教训是工作需认真,细节决定成败。疑似滑坡应加强宏观与微观相到调查验证,合理确定坡体病害性质,防止出现误判而造成工程处治方案的欠合理或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