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毁路基处治方案探讨(一)

近年来随着年降雨量的提高,国内很多地方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水毁工程需要及时处治。其处治方案与气象水文、水文地质、路基特征、破坏形态、线路保通、施工环境、工程造价、材料来源、工期要求等密切相关。这需要技术人员综合分析判断,方能确定相对较优的工程处治方案。
在此,笔者以某三级公路的沿河水毁路基的现场调查案例,选取一些不同的典型工点对水毁处治方案进行探讨。河流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暴涨暴落型,河流下切严重快速。需要说明的是该项目资金紧张,且工期待紧张,故需现场即刻确定处治方案。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力求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一、某段盘山公路坡体地表为厚层堆积体,上、下盘公路之间的斜坡长约80m。由于雨季堆积体滑塌造成上盘公路的路肩部位出现下错,且外侧的堆积坡体存在进一步滑塌而牵引公路变形的可能。

图1-1 上下盘公路之间的堆积体滑塌

图1-2 上盘公路的路肩膀下错

现场初定的处治方案:
1、对上、下盘公路之间的长大堆积体边坡进行加固防护由于资金限制不可能实施的情况下,故只能采用保路为主的理念进行处治。
2、基于滑塌厚度约1m左右的现状,宜在现路肩部位设置9m左右长度的微型桩排对上盘公路进行预加固,并在桩排上设置联接承台。这样不但可能有效加强桩排之间的整体受力,也可以将承台作为公路的路肩进行使用而恢复路基,并可在一定的年限内确保公路的安全使用。
二、某长大纵坡段路基外侧为高陡岸坡,路肩采用高约5m的挡墙支挡,墙体外侧岸坡堆积体呈松散~稍密状,坡面植被发育。
由于雨季时公路纵坡上部的沟内暴发的泥石流沿公路下泄一段距离后,冲毁路基防撞墙沿岸坡下泄,在造成岸坡堆积体发生变形后牵引后部路基发生圈椅状开裂。
图2-1 公路纵坡上部的泥石流冲沟
图2-2 泥石流下泄段公路
图2-3 路基形成的圈椅状裂缝
图2-4 路基外侧岸坡上的泥石流残余堆积体
现场初定的处治方案:
1、在适当对泥石流进行处治的基础上,宜先将病害段路基外侧岸坡上的泥石流堆积体清除,防止加载效应导致岸坡稳定性不足。
2、拆除损坏挡墙,并将病害段路基采用台阶状翻挖2~3m,继而采用泡沫轻质土进行回填。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潜在滑体适当卸载,减轻路基自重对岸坡的加载作用,且泡沫轻质土施工速度快,有利于快速恢复交通。
三、某段公路岸坡高约12m,岸坡倾角约40°,由于河流冲刷造成在宽约20m的范围内路基发生滑塌,滑塌体厚约2.5m左右。
图3 河流冲刷造成的路基滑塌
现场初定的处治方案:
1、由于岸坡高陡且堆积体松散,故不宜采用路肩墙进行路基恢复,也不宜采用高大的路堤墙进行恢复。
2、建议在坡脚处顺河设置墙顶位于洪水位以上,高约4m的防冲砼圬工挡墙,在此基础上设置台阶状泡沫轻质土进行路基恢复。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有效防止河流顶冲的基础上,采用台阶状重量轻、造价低的泡沫轻质土有利于岸坡的稳定和快捷的工程施作与工程的经济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