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富硒食物健康补硒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孔子在《礼记》里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食物对于人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简单讲,就是正常人都没办法不吃不喝而还能生存下去。
     《黄帝内经》里面关于食物养生的描述,有提到了“五谷为养……以补精益”,这里面就说到了食物的重要性。而在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毒药攻邪”,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这里面就阐述了一个养生上药补与食补的区别,并且对于药物与食物在“性”上的利用也说得很明确,即药物/毒药是用来攻邪的,利用的是药的偏性;但在食物上,我们则看重食物的平和之性,是用来补益精气的。这也是我们要探讨的,食补和药补到底有什么差别!
      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关系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但食物毕竟是食物,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于弥补阴阳气血的不断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证不准确,食物也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危害。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因此,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随着日常饮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药物疗法主要使用药物,药物性质刚烈,自古有“毒药”之称,主要是为治病而设,因此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随便施药,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或热证用温性的药物,寒证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因此用药必须十分审慎。
      食物疗法寓治于食,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觉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药物那样易于使人厌服而难以坚持,人们容易接受,可长期运用,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尤为适宜。   
      此外,食疗用品在剂型、剂量上不像药物那样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换,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习惯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之味美色艳,寓治疗于营养和美味之中。
      当然,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相得益彰。
      食物疗法与药膳
      药膳是近几年来逐渐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它是把药物和食物合理配伍,运用中国传统的烹调技术,结合现代食品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有一定保健治疗作用,色香味形俱全的特殊食品。药膳取药物之性,食物之味,借助食品的形式,食借药威,药助食势,相得益彰,共同起到保健强身、治病延年的目的。
      食疗食品与普通膳食
      食疗食品是具有治疗作用的食品,与普通膳食有共同之处,即必须利用一定的烹调方法进行加工处理,符合食品的要求,具有色、香、味、形。但食疗食品又不能等同于普通膳食。因为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食品,通过一定的搭配和烹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五谷养生传承历史2000多年,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这种均衡的饮食观说明的正是五谷杂粮为饮食的基础、健康的基石。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不断研究五谷杂粮所含营养素,将传统养生理论与现代医学食疗相结合,以达到药食同源,防治疾病的养生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