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想死,父母应该怎么做?
作者 | 鱼博士
周末,闺蜜圈进行了一波回忆杀。其中,很多人都提到儿时有过想要自杀的念头,当对父母提起时,他们常显得手足无措。
这让我想到:当孩子说“我想死”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1
当孩子说想死
是渴望被爱,被看见,被认可
孩子的世界很大,大到看待万物都抱有纯真,也很小,小到也许一个无意的举动,就能够让他们暗自难过很久,小到与生死之间,只差一句狠话和一个举动的距离。
去年,杭州一位名叫楠楠(化名)的15岁男孩,因琐事与母亲发生口角,从三楼跳下,致使脚踝粉碎性骨折,自杀未遂。
随后,楠楠之前写过的一封遗书被发现,其中坦言两次想死的过程。
一次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有“想不开”的念头,只是当时出于没有勇气。直到妈妈的一句“你好给我去死了”让他万念俱灰。
还有一次,妈妈的话让他陷入更深的绝望:
妈妈的一句话,就像一把利刀,直直的插进楠楠的心理,把他带入冷酷的深渊。
无独有偶,今年3月,一名女孩网上发帖“大不了,洗胃”被网友发现。
随后民警找到女孩的住所,在家属的配合下,发现床上躺着一个女孩,神情恍惚。女孩说,大概吃了30多片镇静类药物。之后赶紧送往医院,幸好没有生命危险。
事后,民警了解到,女孩名叫兰兰,今年14岁,事出原因是晚饭时弟弟吵着菜不对胃口,于是奶奶给孙子做了碗蛋花汤,而她吃饭时没有,她认为奶奶偏心。
奶奶说,“当时就冲出房间问我,为什么我没得吃弟弟有得吃?”后来,闷在房里的兰兰越想越委屈,就发生了吃药那一幕。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过激,叛逆心强,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些生理特征客观存在。
但当孩子表现出想要“寻死”时,往往也“事出有因”,大多是缺乏关爱导致的结果。他们所传达的背后语言是,渴望被爱。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看见,就是爱。
每个最终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父母给予的“爱太多”,而是爱太少。
2
当孩子说想死
是在向你求救
一位妈妈说:
很多时候,当孩子说出“我想死”这三个字的时候,被父母当成玩笑话。
这是父母没有听懂孩子背后的语言,因为在父母看来:
事实上,孩子在说这句话之前,已在心里无数次想过,之所以说出来,是希望能够引起家长的重视,他想要表达的是:
而这一切,并不是父母所认为的,只是一句玩笑话。
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来说,更不能忽视这句话。
有时抑郁症的症状并不明显,习惯性被家长冠以睡眠不好、压力大等原因,但当孩子表现出郁郁寡欢或说出“不想活”时,千万别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
3
抵御死,唯有用爱包裹
法国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曾写过一篇“南风与北风”的故事。
由这则寓言衍生出了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叫“南风效应”,也被称作“温暖效应”。
人,只有处于温暖中,才可能自己主动的敞开心扉,而寒冷,只会让人缩的更紧。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当处于温暖的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小暖炉,用温暖照亮别人;但在不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暴躁、孤僻等性格。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抗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但我们忘了,如果孩子内心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无法抵御外面的寒冷。
只有当内心被爱填满,才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包括困难、挫折。
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先要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4
当孩子说“想死”时
如何正确的做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也曾无数次想过死,原因有很多:
而且,我也曾分析过很多死法:
分析了一圈下来,想一想,还是老死吧!
这也会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心理,而“死”这个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里意义会不一样。
如果是幼小的孩子说:想死,大多是模仿大人或动画片里的情节,他们并不太懂死的含义。他们所说的想死和真的死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所以,父母先别焦虑,试着问一下孩子最近看的动画片,或同学是否说过这样的话。然后再问一下幼儿园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或是否有不愉快发生,他想表达的可能仅仅是不喜欢。
如果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想死,就要这么做:
先试着问问,最近是否有什么烦心的事。当孩子说出来后,家长不要急着给建议或做评论,而是耐心的引导孩子说完。
当孩子一吐为快时,不适的情绪就可以减轻不少。如果想发表意见,一定要忍住。
当了解了孩子现在正在经历的困难时,可以询问他,现在是否需要帮助。然后再一起商量面对和处理困难的办法。
如果孩子说可以自己解决,不妨放手让他先试一下。
事情解决完毕,等孩子心情舒畅了之后,可以和孩子坐在一起,推心置腹的聊一聊各自的感受,总结经验。
最后,分享给大家朋友圈一位老师说的一段话: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专给我们添乱找麻烦,他们每一个我们无法理喻、不能接受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合理的需求。
一旦这些需求被看见、被认可,他们就会失去破坏的力量;而没有被看见和认可的需求,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捣蛋”行为来求关注。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被看见。义……”,只是,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