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习惯,筑牢“护苗成长”的基石
养成良好的习惯,筑牢“护苗成长”的基石
一个确定不移的事实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确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但也同时造成许许多多的家庭骨肉分离,或是双亲、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出外谋生打工,个中的滋味亲历者自有体会,而分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有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较多的是父亲或母亲单身一人带孩子。这就给孩子的教育带来新的命题:怎样直面现实,把孩子培养教育好?
现在提倡家校合一教育,提法、想法都是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你看,现在的课本知识比起往年复杂深奥得多,能够辅导了的家长又有多少?于是听到有的家长说:既然辅导不了,那就不辅导,做我们家长能够做到的就行了,比如说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给照顾好,包括接送,让孩子在生活上无忧无虑。但是更多的是需要学校来培养教育。
应该说,这样的家长还是非常明智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配合学校的要求,紧跟学校的步伐,与学校在目标上达成默契一致,从而为孩子的学习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但众人众智,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到学校上学了,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家长要忙着干活、工作,哪里有时间来教育孩子呀?再说,还是那句话,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呀?
笔者无意对家长们的观点进行评判,只是从中发现了一个大家没有说出,但是又极其重要,每天都在经历,且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问题。
这就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问题了,作为家长的就有义务、有责任、而且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是习惯、习气的不同,才造成后来的千差万别。人是靠习惯生活的。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生命的基石。
梁启超先生说: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人是靠习惯生活的,道理仅是用来指导生活。能改变人生的不是你听过的大道理,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楞严经》里面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能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道理。习惯是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歌德说“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出生的时候即投入行动”。道理听了千万次,不如迈出一步,让道理变成习惯。“知易行难”,听道理简单,按照道理执行却很难。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道理与改变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知行合一是穿越这道鸿沟的桥梁。如果道理没有真正被你用起来,当然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变。所以,听多了道理没有用,将道理内化成你的习惯,变成你的信念才是重要的。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成功与平庸间的不同,并不在于懂得道理更多,而是拥有更好的习惯,能把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转化成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只听道理对人的影响往往昙花一现,将道理植入其中的好习惯却是人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升值,人整个一生都可享受它的利息。能让你人生发生改变的从来不是写在纸上、听在耳里的大道理,改变的发生要靠自己的行动,改变坏习惯,形成好习惯。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当你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越变越好呢?
以上是学者、诗人、先哲对习惯重要性以及如何养成习惯的经典说辞。毋庸讳言,只要仔细观察,学优的学生必然有好习惯,好习惯成就了学优的学生。
反观之,家长的习惯、榜样作用又做得如何呢?
前几天,烟台一家儿童医院接诊了一起儿童哮喘。3岁的小双,从去年开始就反复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家人带他看了好几个医院,扎针抽血,苦不堪言,但病因就是没有找到,孩子最后还是拖成了哮喘。就在医患矛盾将要爆发之际,医生在孩子爷爷身上闻到了浓浓的烟味。医生问孩子爷爷:“你是老烟枪吧,孩子得哮喘,病因就在你身上。”爷爷不解:“我平时抽烟都在楼道,从不在孩子身边吸烟,怎么会是我!”“你是不是经常抽完烟就去抱她?她是没有吸到二手烟,但你身上的三手烟比二手烟更可怕!”二手烟的危害,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三手烟的危害,却鲜为人知。三手烟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烟味。抽完烟后,烟雾中的毒害物质会残留在衣服、头发、墙壁上。家里有烟民的人应该能懂,只要有人在房间里抽烟,房间什么东西都会有股烟味。这股味儿,就是三手烟。沈阳曾有一家人,丈夫是个大烟鬼,家里长期处于二手烟和三手烟笼罩的环境下,夫妻俩先后查出患肺癌,最后,甚至连女儿也不能幸免。一根小小的香烟就能让一家三口相继患癌,和甲醛比,它真的可怕多了。
这就是抽烟的习惯带来的恶果。如今来看,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依然有那么多人在吸烟,依然有这么多人戒不掉。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听过再多的人生哲理,不把它变成一种好的习惯行为,对人生的改变也无济于事。今年,日本奈良县生驹市政府规定,从4月1日起,政府职员在吸烟后45分钟内,不得使用电梯,以免让电梯内其他人被动吸入“三手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夷长技以制夷,就应对三手烟危害这一点,奈良县生驹市政府的规定还是有可借鉴之处的。我们知道,婴幼儿喜欢爬行,喜欢用舔、吮、吸来感知世界。他们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一旦接触到这些毒物,或是被吃进肚子里,或是被皮肤吸收,就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甚至影响智力发展。三手烟中,残留的重金属物质主要为铅和砷,这两种重金属,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引起神经中毒。研究报告显示:吸烟者家庭婴儿体内的尼古丁含量,比不吸烟家庭的高出7倍。长期暴露在三手烟环境下的儿童,大脑的认知功能区会受到损伤,阅读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要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少抽烟或戒烟,真的比吃一堆进口奶粉,补脑DHA,有用多了。
读三年级的欢欢(化名)因为“呼叫爸爸放下手机”的法子火了。原来,爸妈平时要上班,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陪孩子玩。周末的时候,爸爸答应她吃完晚饭后会陪她玩。可是,吃完晚饭后,爸爸却和平常一样,一直盯着手机,完全忽略她的存在。她在旁边说了半天,爸爸仍然无动于衷。最后,无奈的欢欢只能把自己的小闹钟拿出来。她录下了自己的声音,然后放在爸爸的身边。打开闹钟后,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而闹钟不断的重复播放着“爸爸,请你不要再看手机啦”“爸爸,请你不要再看手机啦”。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究其根本也是习惯使然。因为习惯看手机,所以把本来答应孩子的事放置一边了。据《2017年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发布报告显示,超过55%的家庭,是妈妈担当陪伴孩子的的主力。而爸爸陪孩子较多的家庭,比例仅占12.6%,时间更是少得可怜的2.9小时/每天。就个体而言,那些常年在外工作打工的爸爸们,甚至连少的可怜的2.9小时/每天也达不到。“养不教,父子过”。当父亲的应该警醒了。所以要格外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把少得可怜的相聚时光好好地认真筹划、充分利用,让短暂的陪伴时光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以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帮助。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在当上总统后,他一直坚持每晚和孩子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他们问题,为他们在学校的活动出谋划策。我们不是奥巴马,但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多做一些有益成长的事情。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著名人文主义作家蒙田曾感慨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那么,对于孩子而言,母亲的习惯影响力更显得重大。这一点,三字经上有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端机杼。”一般而言,孩子从幼小开始,跟随母亲的时间是远远大于跟随父亲的时间的。所以,母亲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就有着莫大的影响。有观点说:经常受到呵斥的孩子长大后会自卑懦弱,而经常受到鼓励赞扬的孩子长大后会勇敢自信。故而,母亲养成经常鼓励赞扬的习惯还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究竟会涂上什么样的色彩,究竟会写上什么样的文字,端赖习惯的养成,而习惯养成的最基础影响则在于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作出一些牺牲奉献是必须的。如此,孩子成长的基石牢固了,加以后天的勤奋努力机缘,则“上致君、下泽民”、“光于前,裕于后”的奋斗目标基本可得以实现。
许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