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坤45,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大道至简通天下言坤开坛传真经。道家解道系列1。

【通行本第1章,帛书本第45章】

【帛书本校勘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解读】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是可遵循的,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为了容易理解这句话,把它分解成下面的样式:

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道),是有迹可循的、是可遵循的(可道也),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非恒道也)。

举个例子。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是有迹可循也是可遵循的,所以人们可以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来指导耕作,但四季变化的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年的四季跟明年的四季可能会不一样:比如今年的立春是2月4日11点14分开始的,但明年的立春是2月4日17点03分开始的;再如今年春天的雨水很多,但明年的春天就不一定了。

第一个道是名词,是指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这是宇宙万物具有的共性。

第二个道是动词,是遵循、有迹可循的意思。

第三个道是名词,是指规律本身。

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这句话,老子接着说下一句。

无恒道,运动才是永恒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事物的名称(名),可以用来区别于不同的事物(可名也),但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非恒名也)。

是不是感觉有点拗口?举个例子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

手机这个名称(名),可以跟周围的书籍、桌椅等事物区别开来(可名也),所以如果你让别人递手机过来,他不会递给你一本书。但是20年前的手机,指的是按键式的手机,而今天的手机指的是触屏式的智能手机(非恒名也)。

简单直接,一目了然。

这句话是进一步解释说明上句话的,老子想解释清楚的是:道,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为了区别于别的客观事物而起的一个名称,但是这个名称(道)本身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第一个名是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比如手机(名)。

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分辨、辨别、区别于……。好比手机这个名称,可以用来区别于周围的电脑、桌椅等事物(可名也)。

第三个名是名词,表示事物本身。好比"手机"这个名称虽然没变,但是事物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手机是按键手机,现在是智能手机(非恒名也)。

总结前面两句话的道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道),是有迹可循的、是可遵循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道)只是一个名称,是为了区别于具体事物而起的一个名称而已,规律(道)这个名称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做事,首先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但不能完全照搬规律,要灵活运用规律,千万不能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宇宙万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我们研究所的正常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每天8点我下楼走到公交站台大约10分钟,公交车平时到站是8点20分左右,这是规律。我每天按照这个规律去上班是不会迟到的,但有一天公交车到了8点35分才来,所以那天我迟到了。原因是8点20分的那趟车路上坏了。

这个例子已经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做事首先要遵循规律,但规律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所以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道是区别于具体事物的一个名称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事物的初始状态,称之为"无";当初始状态有了变化、达到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就称为"有";这时候就会衍生新事物,所以把"有"这个状态,称为新生事物的母体。

看起来很深奥,但道理并不难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

在我面前有个空碗,空空如也。我准备用汤勺把锅里的汤装到碗里。汤勺空的时候,是初始状态"无";装满汤勺,汤勺的状态有了变化,是"有"。现在我把汤勺里的汤倒进碗里,奇迹发生:我面前的空碗竟然变成了新生事物,变成了一碗汤。总结这个过程:

"无",是汤勺的初始状态(无,名万物之始也);汤勺的状态有了变化"有",是这碗汤的根源,也就是母体(有,名万物之母也)。碗和碗里的汤,就是衍生出来的新事物。

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其实老子的《道德经》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只是用字用词比较简练抽象,所以引起了后人的许多误读。

"无"和"有"的概念非常重要,在后面的章节里会反复提到,同时老子也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理解了这一章的内容,后面的部分就很好理解了。

无和有,是运动的不同状态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所以当我们心中一片清明、没有杂念的时候,就能观察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微妙之处;当我们心中有了欲望和需求的时候,所看到的只是事物变化的表面现象,看不到"道"的真正内涵。

接着上面的例子来说明:用汤勺装汤,当我们心里有了欲望,抱着喝汤的心态去看待这个过程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面前的空碗装满了汤。只有当心中一片清明无欲无求的时候,我们才能观察到汤勺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才能领悟到这碗汤是怎样从汤勺的"有"衍生出来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当事物的发展状态发生了变化之后,其实就意味着即将要衍生新事物了。这就是"道"的真义。

眇:细微之处,微妙之处。

徼:边界,轮廓,事物的表象。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所以"无"和"有",描述的是同一件事物,只是用不同的名称来表示同样事物的不同状态而已。

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就不细说了,关键是下一句。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深奥的道理里面,其实还套着另一层深奥的道理,这就是"道"微妙变化的根本啊。

前面说的道理表面看起来简单,实际并非如此。这一章其实阐述了"道"的三重特性,并且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第一重: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道),是有迹可循的、是可遵循的(可道也),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非恒道也)。

第二重:规律(道)只是一个名称,是为了区别于具体事物而起的名称,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跟具体事物比较,规律(道)是一种抽象化的事物,具体事物所具有的属性,规律(道)一样也有。宇宙万物是永恒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规律(道)也一样是永恒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规律(道)!

第三重:具体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初始状态的"无",到有了变化的状态"有",然后再衍生新事物。规律(道)也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区别在于规律(道)是一种抽象化的客观事物,依然客观存在,所以规律(道)也要遵循客观的变化发展规律。

换句话说,规律(道)也有初始状态,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过多干扰,初始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就有可能衍生出新规律。为了不让规律发生太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人类无法掌控,就必须要控制外界因素对规律的过多干扰,避免新生出来的规律是我们所不想要的。

还拿一年四季的例子来说明。一年四季是大自然的规律(道),但这个规律(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人类为了生活得更舒适,从空调到汽车等等,每天都在排放热能,导致地球的温度每年都在上升。若干年以后,地球可能就只有两季甚至只有一个季节——夏季,到那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要躲进冰箱里面才知道冷的感觉是什么。所以规律(道)本身也是会改变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理解了这三重意思,"道"的大门就已经向你打开。所以说"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附注:道布天下,福生无量!

(0)

相关推荐

  • 老子的根本思想既不是辩证法,也不是隐士秘...

    老子的根本思想既不是辩证法,也不是隐士秘籍,更不是打坐练功. 辩证法只是老子阐述思想的工具,在老子之前的<易经>有辩证法,老子同时期的名家惠施.公孙龙,世界三大逻辑学之一的"墨辩 ...

  • 这篇“道可道”的最新解读与众不同,可能会颠覆你对“道”的认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各有其性情,各能分得开,叫得出,故能区别:日是日,月是月,山河是山河,各有其性状,故能以名命之:仁善是仁善,道 ...

  • 道可道,非恒道也,大道在于行,而不在于言!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晓大道的人,没有言语可述. 用言语述道的,没有真正懂道. 圣人无为,传不言之教! 道在于体悟,不在于言传口授. 常能虚心静神,道自来居! 什么是虚心? 虚者,无之 ...

  • 楚简帛书版《老子·德道经》章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正本清源之楚简帛书版<老子·德道经>揭露宇宙万物的真相,助力新时代企业家建立宇宙生命科学的认知系统. 懂天道规则,做顶层设计! 新时代企业家必修课:掌握天道规则,布局企业顶层战略! 正本清 ...

  • 9.第一章 非恒道也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是在阳光明媚的海南跟大家聊<道德经>,这边空气非常好,我是陪父母在这过冬,通过网络跟大家沟通,我觉得没有了地域的差别,非常开心,也希望大家有机会 ...

  • 言坤53,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通行本第9章,帛书本第53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 让事物始终保持盈满的状态,还不如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持 ...

  • 道经之一、道可道,非恒道

    帛书校订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白话通译本: 能够用语言 ...

  • 《道德经正解》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道德经正解>总联: 大道专精原无二: 明德谦下本一心.(天地日月) 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联曰] 玄道始妙无欲观: 形名原微有志察. [古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 ...

  •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恒道”,千年曲解是怎么造成的?

    没读过老子<道德经>的人不少,但不知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恐怕不多.而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从尹喜.庄子.韩非子以来,各种解读卷帙 ...

  • 《道可道,非恒道》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规律. ...

  •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现代人很好玩,爱读<道经>,不爱读<德经>,其实"道德"就是硬币的两面,都是一码事.<道德经>八十一章是后人划分的,无论是马王堆帛书还是郭店楚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