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两分钟被调职,我吞下了14片安眠药”

上月底,在杭州某公司的11楼,一名女员工小丽拿着安眠药,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把编辑好的短信发送出去后,仰头将手上14片安眠药一口吞下。
另一边,年迈的老母亲收到了女儿小丽疑似“自杀”的短信后,急忙报了警。很快,民警赶到这家公司,迅速将女员工送到了医院。
经过了抢救,小丽最终苏醒了过来。
旁边有人问她,发生了什么事,会选择轻生?
在记者深入了解后,得知了轻生的理由:“上班迟到了2分钟,领导将她调到离家50公里的分公司,然后他就吞下了过量的安眠药。
即便我们不能做到感同身受,没法去完全理解小丽的想法,但要知道,当一个人选择自杀,那就意味着,某件事已经到了实在不可承受的地步。
如果只是上班路程变长,或者会导致搬家,这件事从正常来看,应该都远没到“不可承受,只能一死”的地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她选择自杀的呢?
其实,很明显,小丽对外界的反应比较敏感:她的身体里有一个异常灵敏的报警器,它并不受自己的控制,哪怕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马上响个不停。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这个过程,叫:ABC模式(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
简单来说就是:
A(Activating Event)事件或情境
 
B(Beliefs)你对这个事情或情境抱有的信念和态度
 
C(Consequences)结果
比如:情绪结果(如焦虑)、行为结果(如攻击)、生理结果(如心悸,手脚冰凉)等
你的情绪不好,往往都出在问题 B上,虽然坏情绪的存在也是正常的;但你对一件事的态度中坏情绪太多,可能是一些常见的思维习惯使你对情况出现误判,从而就恶性循环。
简而言之,你看见一只老虎,本能地觉得「恐惧」,想立刻逃跑,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由「老虎」引起的。
它是由你意识中对老虎根深蒂固的印象「老虎是猛兽,会伤害人」引起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自己的情绪里,永远听不进别人劝的根本原因。
前段时间38岁浙大学霸(陈勤)在Facebook总部跳楼自杀,让大部分负重前行的成年人向命运低下了头。
一位省高考状元,曾就读于浙江大学、南加州大学,在美国硅谷、世界名企Facebook上班的全职高级软件工程师(陈勤),因为不满于上司的不公正待遇,在公司顶楼纵身一跃,结束了正当壮年的生命。
陈勤生前工作勤奋,近半年都在熬夜赶项目,也为公司作出了突出成绩。
他工作极拼命,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回家只待了半天又要去加班。
今年6月,陈勤把一个即将烂尾的项目成功研发出来,并且深受用户好评。当时他激动地差点流出眼泪。
9月18日,陈勤的上司以项目进度缓慢为由,在未通知陈勤的情况下,将他调离所在项目组。
这次调离意味着专业能力遭到质疑,基本不会有出人头地之时。
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雪藏”。
次日上午,陈勤到总监办公室据理力争,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
据说,有人听到总监大声骂道:Get out(滚出去)!
而陈勤则气愤不已:It is unfair(这不公平)!
随后,同事在公司门口遇到陈勤,本想请他吃饭安慰一下,但是被陈勤婉拒了。他只是喃喃地说了句:谢谢。
半个小时后,陈勤从Facebook总部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他心里承受了的委屈和压力可能足以让他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他在家人面前、同事面前从不抱怨。
唯一一次的崩溃,倾诉方式竟然是死亡。
吞药轻生、跳楼自杀等极端例子或许离我们很远,但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基础,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一个时刻,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恐惧——大脑一片空白,短暂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过后,又不得不去收拾这些烂摊子,为后果买单。
原因很简单,人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分别负责处理情绪和思考——这其中,前者的处理速度远远快于后者。
因为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应激反应
我们接收到外界的强烈刺激,导致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应激行为——这就是「情绪」的整个过程。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Joseph LeDoux研究认为:
我们一切经由感受器接收的刺激,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复杂的分析和理解,再由大脑皮层指挥杏仁核等部位进行反应;
但少数情况下,这些刺激会经过间脑直接传递到杏仁核,产生即时的、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应。

前者就是所谓的「理性系统」,后者就是「情绪系统」。
在远古时期,快速的情绪处理对我们是有益的,它可以立刻帮我们判断环境,并命令身体作出最适宜的反应。
比如,恐惧可以提高反应速度,激发「逃跑」行为;愤怒可以集中精力,使自己进入「正面对峙」状态,等等。
在物竞天择的原始社会,能存活下来的,往往是反应速度最快、最能适应环境和变化的个体。
这就导致了我们对「情绪」的偏爱,被一代代地保存和传递下来。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每一步都需要适应规则和理性的环境里面。如果我们任由情绪压制理性,那就和数十万年前的老祖宗无异。
情绪跟理性是相悖的——都已经情绪激烈了,还怎么理性思考?
那么在情绪到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控制呢?
🌟1、 最简单的方法,永远告诉自己:先别动,倒数十下再说。

情绪往往是瞬间急剧攀升,并在短时间内到达一个顶点。只要捱过了这个顶点,高涨的情绪就会开始回落。

所以,当你察觉到到达这个顶点的时候,告诉自己,先等一下。
无论你是愤怒,还是紧张、激动、羞愧……永远不要在最冲动的时候作出任何行为,先停下一切行动,在大脑里默数十下再说。

大多数情况下,10秒后,你就可以开始进行理性的思考了,并且,你通常会对刚才的状态感到震惊,会很庆幸约束住了自己。

这个方法,需要平时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将其内化为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也许今天同学说了一句话,让你有点不快,先别回答,先在心里默默从1数到10,再说话。直至将它变成一种习惯。

🌟2、激活大脑的左前额叶

前面讲过,情绪主要由杏仁核的兴奋引起,而大脑左前额叶的兴奋会抑制杏仁核。

激活左前额叶,可以有效地缓解突发的情绪。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激活左前额叶呢?

👉(1)试着将使你不快的事情写下来,或者跟自己对话,剖析。
简单来说,可以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感到生气/难过/失落?原因是什么?试着跳出来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左前额叶主要负责工作记忆、细节和语义的处理。通过把注意力聚焦在语义上,可以激活左前额叶。

👉(2)做繁琐的、机械化的工作,如整理邮件、文件和表格等。
同上一条。
👉(3)如果你感到恐惧、焦虑、紧张,最好的方法是立刻采取行动。
左前额叶具有行动的倾向。当我们采取当机立断的行动时,会刺激左前额叶,从而增强它对杏仁核的压制能力。
相反,右前额叶具有被动和退缩的倾向。
如果你想得太多,反而会激活右前额叶,增加消极和被动的情绪。
🌟3、 随身带着一个镜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掏出来看看自己。
通过凝视自己的影子,想象自己情绪爆发时的样子,体会别人看待自己的目光,可以非常有效地压制情绪。
如果不方便带镜子,利用会议室、办公室的玻璃也可以。
注意,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抑制情绪的手段。
如何完全地消除情绪带来的不快,还是要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实现。
情绪的爆发并非有弊无利,很多时候,过多的压制,反而会造成压力增大和血压升高,对身体并没有好处。
问你:人身上哪里最敏感?
医学上的正确答案是:伤口。伤口最敏感。
所以伤口是后天的器官,让你以前无感的地方,因为伤口变得敏感。
当你能理解到自身的痛苦,看到别人生命的完整,看到别人基于这种完整才会拥有的特殊力量。你才只能真正的面对挫折和委屈。
直面自己的情绪,这样你才能「驯养」这只猛兽。
她是诺贝尔代替奖得主,如此荣誉,却在国内没溅起一点水花
妈妈,你不用赚很多钱我也爱你呀:在「教育攀比」的焦虑环境下,受伤的仅仅是父母么?
一目十行算什么,五分钟读完十万字的量子波速读你信吗?
北京7岁中产女孩日程表曝光:十几个兴趣班全副武装 , 只为赢在起跑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