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后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引言

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女性的地位向来十分低下。结婚前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做主,结婚之后,丈夫占据着主导权,既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又要遵从三从四德的规矩。否则,随时可能被丈夫休掉。

古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到今天还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其实我们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层意思,这句话真正的精髓在其后半句。

01

男女授受不亲

这里的“授”是给予的意思,“受”是接受的意思。而“亲”则代表着接触。所以,整句话所表达的就是男女之间是不可以互相授受物件,以及肢体接触的。其实说直接一点,就是限制男女交往,这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被受到批判的。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更多的是男女之间的一种调侃,不过也同样是有积极意义的,男女之间的相处还是要注意分寸,尤其是对于已婚的异性,要保持最基本的礼貌礼节。

02

出处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离娄上》一书:“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淳于髡问孟子:“男人与女人之间不能亲手传递东西,这是符合礼制的吗?”孟子回答道:“这是礼制的规定。”
淳于髡听完孟子的回答后,又接着问道:“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译:淳于髡反问道:“如果是嫂子掉到手中,你会去救她吗?”孟子说道:“如果你嫂子掉到水里,而我不去救她,那是豺狼之举。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的规定,但嫂子掉到水里前去援救,这是可以变通的”。

之后,淳于髡又犀利的问道:“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淳于髡:“那若天下人沉溺于水中,先生看到却不出手相助,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天下人溺水,是需要用‘道’去援助的,而嫂子溺水,则要用手去拉她。难道你会用手去援助天下人吗?”

这里孟子说到的“嫂溺援之以手”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整句话的精髓,也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后半句。

03

嫂溺援之以手

其实我们从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中不难发现,淳于髡显然是有备而来。他对于孟子的一连串发问,极具挑战性。
首先他清楚的知道男女授受不亲是儒家礼制的规定,但他的重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嫂子掉到水里你会不会拉的问题,这对于讲礼制的人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既然你会拉嫂子,那为什么不能去拉天下人一把呢?

这也足以看出淳于髡思维敏捷,口才过人。当然孟子的回答也是不紧不慢,十分从容,面对淳于髡的步步紧逼,他既不失理智严谨,但也对淳于髡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挖苦与嘲讽。

“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我国古代对于男女交往礼仪与行为的一种规范,其实也是封建社会中男权的一种体现。但后一句“嫂溺援之以手”就体现了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对前一句的补充。
遇到特殊情况,就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凡事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变通。这句话也从侧面反应出,我国的一些礼教规定并不是死板迂腐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礼制中有礼有节的思想。

04

遵守规定也要灵活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确实会让人感觉是相矛盾的。但当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有另外一层含义的。
是在告诉我们,男女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做出出格的事情。但是,当他人身处困境需要你出手相助的时候,也不要安于故俗而对他人的危险视而不见。面对紧急情况要学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

在职场中也一样,在遵守规矩,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懂得变通。要做到既能考虑到团体的利益,又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

总之,希望我们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换个角度思考,可能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者 · 阿杜

一个喜欢分享智慧、分享生活,穿越历史长河,洞察社会本真,人性本色的文字梦想家。专注文学,专注与你分享每一次新发现。

(0)

相关推荐